誰是炙熱之城?

  北半球歷史上,最熱的一個夏天來了。
  6月以來,僅中國就有76個國家氣象站的最高氣溫突破歷史極值。多地紅色預警不斷,仿佛進入了 “燒烤模式”。
  氣象部門預測,直到7月底,新疆南部盆地、內蒙古西部、江淮、江南、華南等地都將出現大範圍持續性35度以上高溫天氣,多地最高氣溫可達 44度以上,華北南部、黃淮、陝西等地也將陸續出現間斷性高溫天氣。
  這一系列範圍廣、持續時間長、極端性強、影響大的高溫天,牢牢地把大多數人鎖在了空調房。但城市裡仍然有一群在室外工作的人,建築工人、外賣員、交警、保安……他們不得不忍受高溫天氣, 為生活汗流浹背。
  歷史性的高溫會給人們帶來什麼,又會留下什麼?本文試圖記錄下一幅滾燙的城市全景。

70%的致死率

  一股熱浪襲來,猛地一下,張磊的耳朵短暫耳鳴, 腦袋嗡嗡的,很是憋悶。
  他數不清這是今天第幾次感到不舒服了,平時在建築工地上多是有說有笑,今天自己卻一個字都不想發聲,只覺得頭越來越暈。
  工友阿良關注到了他的異樣,提醒他別中署了。阿良從附近的小賣鋪買了幾瓶冰水,本想幫他降降暑,結果一回來,看到張磊已倒在了地上。
  張磊的身體不斷抽搐,阿良過去扶他,發現他身體如同發燒一般的燙,趕緊撥打了 120。救護車來得及時,把張磊送去了廣州市的祈福醫院。在車上,急救人員對阿良說:「可能是熱射病,你的同事已經是今天送運的第二個了。」
  車上的張磊已然意識模糊,心率快,血壓低,還不停抽搐,實測體溫達 40度。
  急救人員快速為張磊幵通多條靜脈通路,通過補液、藥物鎮靜等措施進行緊急搶救;同時用上冰帽、冰袋,在腋下、腹股溝等處為其降溫,並留置導尿。到了醫院後,醫生繼續搶救了接近 4個小時,張磊生命體征才逐漸平穩,脫離了生命危險。
  祈福醫院的潘銘醫生告訴南風窗記者,這幾天連續高溫,幾乎每天都會送來中暑的患者,多以室外工作者為主。作為重度中暑中最嚴重的一種病症,熱射病非常容易致死,死亡率高達70%。
  潘銘提醒道:「一旦發現自身有中暑現象,一定要立即去往清涼處,釆取多種方式降溫,切不可大意。」
  根據公開報導,截至7月22日,全國各地今年至少出現了 78例熱射病病例。
  在西安,一名建築工人在收工回家的路上熱暈,送醫後搶救無效死亡;在杭州,一名車間工人在工作時熱暈,搶救31小時後離世。
  在這些病例中,室外患者占到六成以上,其中相當一部分是工人,比如建築工人、環衛工人、外賣員。也有三成左右的室內工作者,因為室內悶熱、缺乏通風而患上熱射病,比如車間工人以及裝修工人。
  阿良告訴記者,張磊的事發生之後,他在電商平臺上網購了一個可擕式的電風扇,上工的時候夾在皮帶上。「現在就是涼茶加風扇,覺得太悶熱就去歇,中暑真不是鬧著玩的。”
  工人是熱射病的高危人群。但實際上,並非沒有法律對他們的健康進行保護。
  2012年,國家安監總局、全國總工會等聯合下發《防暑降溫措施管理辦法》,規定日最高氣溫達到40度以上,應當停止當日室外露天作業。
  37度以上、40度以下時,全天室外 露天作業時間累計不得超過6小時,且在氣溫最高時段3小時內不得安排室外露天作業;35度以上、37P度以下時,應當採取換班輪休等方式,縮短勞動者連續作業時間,並且不得安排室外露天作業勞動者加班。
  但在全國各地的施工現場,究竟能多大程度地落實,是否能完全依照相關辦法實施,依然要打個問號。
  好在一些人,率先感受到了制度上的「涼意」。最近多地已通過釆樣點改造等方式,改善了核酸採樣一線人員的工作環境。南昌、成都、上海、廣州等城市的核酸採樣員,脫掉了厚重的防護服,換上了輕便透氣的一次性隔離衣。
  「穿上隔離衣的話,相對要涼快透氣些,工作起來舒服一些。」廣州市番禺區南村鎮某採樣點的工作人員小霞說,「以前穿防護服,半小時全身就黏 糊糊的,兩小時就得輪次班,現在可以堅持更久了。」

酷哀的補貼

  除了制度上的「降溫」,在經濟上的補貼,也可給到勞動者的內心「降降溫」。
  根據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衛生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華全國總工會等單位2012年聯合印發的 《防署降溫措施管理辦法》,用人單位安排勞動者在35度以上高溫天氣從事室外露天作業的、不能採取有效措施將工作場所溫度降低到33度以下的,應當 向勞動者發放高溫津貼。
  上述這兩個條件,只要任意滿足其一即可。不過補貼金額,各地卻執行不一,各企業也並不一樣。
  拿北京來說,室外露天作業勞動者,高溫津貼為每人每月不低於180元;在 33度(含)以上室內工作場所作業的勞動者,每人每月不低於120元。
  這個額度和深圳差不多,深圳的補貼標準是每人每月150元,如果按照天折算,則是每人每天6.9元。上海和廣州則要高上一些,標準達到了每月300 元,如果按照單天來算的,每天13.8元。
  一般來說,高溫津貼屬於法定津貼,是對勞動者在高溫條件下額外勞動消耗的工資性補償,是高溫勞動保護機制 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不過有專家指出,一些地方執行 的高溫津貼發放標準多年未變,甚至一二十年未變;與不斷上漲的物價相比,「原地踏步」的高溫津貼標準,已難以滿足高溫環境勞動工資性補償的需要。
  南風窗記者隨機在廣州一家以外賣配送為主的餐廳附近,採訪了多家外賣平臺的騎手。
  有的騎手表示,雖然沒有高溫津貼, 但領到了「天氣獎勵」,比如每天下午2 時到5時期間送餐,每單有0.5〜1元的獎勵。有的騎手表示,每個月拿到了 300元的高溫津貼。不過也有騎手表示, 只有專職騎手才有津貼可拿,「眾包」的沒有。
  可見,針對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比如外賣員、快遞員、核酸檢測員等)的高溫保障機制還存在著模糊區、空白區和薄弱環節。部分勞動者並沒有拿到法律意義上的高溫津貼,並未得到嚴格到位的高溫保護。
  相關法律人士提醒,高溫津貼不包含在最低工資標準中,如遇用人單位不發津貼,職工可以先向企業工會反映情況,由企業工會與公司直接協商,進行維權。
  與高溫津貼相對應的是,最近保險市場上出現了一種特殊的保險「高溫保險」。如果購買了高溫保險,只要當氣溫超過保險公司與客戶約定的標準,客戶就能從保險公司處領取高溫津貼。
  經記者調查,每個城市的賠付溫度略有不同,比如有的保險公司在北京是37度起賠,在深圳是35度起賠,只要達標就能領取5元一天的高溫津貼。
  不過仔細研究下來,不少保險公司的賠付條約中,隱藏了「免賠天數」。一些知名「火爐城市」的免賠天數,幾乎占了保險期限的一半,可謂是相當有心機了。
  這要求消費者們在投保前留個心眼,小心高溫津貼沒拿到,反而當了韭菜。

全球性問題

  在整體高溫的大環境下,中國傳統「火爐城市」輩出的長江中下游地區,顯得更加扎眼。
  中央氣象臺官網上,7月23日上午 9時,來源於2418個國家級氣象觀測站的資料顯示,氣溫排在全國前十的為:浙江溫嶺(35.7度),浙江紹興(35.4度),上海浦東(35.3度),江蘇宜興(35.1度),浙江東陽(35.0度),浙江奉(34.9度),江蘇漂陽(34.9度),江西九江(34.9度), 浙江北侖(34.8度),上海閔行(34.7度)。
  氣溫排在前頭的,幾乎清一色集中于長江中下游流域的江浙滬地區。
  氣象專家袁媛解釋道,這是因為位於北方的西風帶和位於南方的副熱帶高壓,兩者相互作用。7月份,副高帶北移,江淮地區在其控制下迎來酷熱, 也就是所謂副熱帶高壓控制。如果副熱帶高壓持續穩定,高溫將持續。
  不過,高溫並非我國獨有。
  根據國家氣候中心監測,今年6月,全球平均氣溫較常年偏高約0.4度, 為1979年以來最高,其中俄羅斯北部、歐洲西部等地偏高2度以上。西班牙、法國和義大利等地的日最高氣溫超過 40度,法國、西班牙、美國和日本等國的多個城市刷新高溫記錄。
  英國發佈了史上首次極端高溫紅色警報。英國最大空軍基地、皇家布裡茲諾頓空軍基地的瀝青跑道也在高溫下融化了,不得不停止飛行活動。甚至連鐵軌在高溫下也發生扭曲,導致其鐵路網被迫實施限速。
  西班牙和葡萄牙都遇到了嚴重的森林火災問題;義大利北部乾旱加劇,對農業灌溉至關重要的波河水位,降至 70年來最低;
  北美大陸同樣遭遇了罕見的高溫熱浪。美國1/5的人口將經歷超過37.8度的高溫。包括明尼阿波利斯、芝加哥、納什維爾、孟菲斯、達拉斯、新奧爾良和亞特蘭大在內的許多大城市的氣溫,可能接近或高於這一溫度。
  袁媛介紹,今年6月以來,在北半球副熱帶地區上空,形成了大範圍的環球暖高壓帶。在暖高壓帶的控制之下,盛行下沉氣流有利於地面增溫。大範圍高壓帶的作用下,空氣較為乾燥,不易形成雲,也使得太陽輻射更容易到達地面,導致高溫頻發,且強度較強,進而造成北半球多地出現持續高溫熱浪事件。
  具體原因,離不開全球變暖的大背景。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 (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指出,最近50 年全球變暖正以過去2000年以來前所 未有的速度發生,氣候系統不穩定加劇。
  不可否認,城市是氣候變化的主要緣由,城市排放的溫室氣體占了全球的七成。城市裡的工業排放、市民生活以及建築空調外機所釋放的熱量造成的「熱島效應」,使得人類社會的高溫難以降下。 
  雖然各主要國家都設定了「碳中和」 目標,但不少科學家仍對全球升溫進程持以悲觀態度。全球新能源普及的力度遠遠不夠,或許是主要原因之一。
  這使得更多人開始擔憂,如果不釆取適當的減排措施,以往百年一遇的超級熱浪事件在未來將會變成常態,並將嚴重威脅人類健康與生態平衡。
  自1999年起,地球的夏天日漸炎熱,進入21世紀後的每個夏天,幾乎都被稱為「史上最熱的夏天」。
  一個真相可能被接受:今年的酷暑,恐怕會是未來夏天裡最「涼快」的之一。

(胡萬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