鬧熱依舊,傳統不再?

  除夕圍爐守歲、元宵迎神賽會、清明掃墓祭拜、端午吃粽子賽龍舟、中元節普度、中秋賞月吃月餅、重陽節登高賞菊、冬至吃湯圓進補……縱觀臺灣地區的傳統節慶習俗,與閩粵地區大致相同。但由於歷史、地理及社會發展的因素影響,臺灣的傳統節日又深具地方特色,如端午節台南的「煎錘」、元宵節鹽水的蜂炮、七月客家人的義民節等。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臺灣節日文化的內容也發生了一些改變。在閩粵地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台灣有甚麼新的發展?本刊帶你一起來趟臺灣傳統節日的文化之旅。

傳承:在閩粵基礎岀上形成臺灣特色
  傳統節日包括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等,這些節日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保存著鮮明的民族特色,臺灣地區的傳統節日也是如此。
  明清時期,以閩粵為主體的移民大量渡海來台,隨著移民到臺灣的是移民家鄉的節慶習俗,因此臺灣的歲時節日習俗與移民的祖籍地大同小異。比如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春節,關於這個節日,閩臺地區都流傳著「過年歌」,雖然其中的用詞有些不同,但所表達的習俗大都一樣。
  「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睏到飽,初四接神,初五隔開,初六挹肥,初七七元,初八順星,初九天公生,初十有吃食,十一請囝婿,十二查某囝返來拜,十三食泔糜(稀飯)配芥菜,十四結燈棚,十五是上元暝。」對閩台人來說,初一初二是岀門拜年的好日子,這時候岀門也被稱為「走春」,「走春」要講吉利話,人們多用龍眼乾、紅棗、甜茶招待客人。初二是女婿日,女婿登門,女兒回娘家,別有一番情趣。初三不宜串門,不過現在人們基本上沒有這個顧慮了。初四,是迎接「灶神」下凡的日子。初五,新春的工作、生產開始正常運作。初六這一天,民眾開始挑水肥灌溉,現在人們多使用新式的衛浴設備,所以沒有這個習俗了。初七是「人日」,民眾會以麵線等為祭品,祭祖拜神。初八是祭拜「星君」的日子,人們相信在這天祭拜星君,可以得到星君的垂佑。不過初七、初八的相關習俗基本上沒有了。初九是天界最高神祗「玉皇大帝」的誕辰,俗稱「天公生」,閩台民眾都非常重視這一個節日,祭拜天公的儀式,相當隆重,在正廳擺設祭壇,一般以長板凳或矮凳為底再置金紙,然後再擺上八仙桌,不過現在很多都是直接在八仙桌底下置金紙而沒有擺板凳。桌前系上桌圍,桌上擺上香爐,爐前有系紅紙面線三束、清茶三杯,爐旁為燭臺,再擺上水果,供奉五牲,還要供奉紅龜、甜料等。初十是天公生的第二天,家家戶戶還有祭拜天公所留下的豐富佳餚,所以民歌會說「初十有吃食」。「天公生」祭拜的食物,在十一這一天還有剩,娘家就利用這些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兒。十二這一天,有的歌謠唱是「查某國(女兒)回娘家」,但也有歌謠則認為「十二漏屎(腹瀉)」,意思是人們從除夕開始,每天吃一些油膩的東西,吃壞了肚子。到了十三這一天,所有的美味佳餚基本上吃完了,只好喝稀飯吃芥菜。而十四這一天,為了準備十五的燈會,人們開始搭燈棚,開始懸燈結彩。正月十五,也就是「上元節」,人們通常出門看花燈,還會吃湯圓。過了熱鬧非凡的元宵節,春節才算真正過完。
  閩粵移民到了臺灣之後,雖然將家鄉的節慶民俗帶了過來,但也結合臺灣的實際,形成了具有臺灣特色的節慶習俗。比如當年鄭成功收復臺灣時,軍糧不足,端午節沒有米包粽子,就把花生、豆、甘薯、薯粉等食物和在一起,油煎成「堆」,從此,台南人形成了在端午吃「煎錘」的習慣。客家的義民節也是如此,在清代臺灣移民社會多械鬥、民變,因鎮壓民變保衛家鄉而犧牲的人被稱為義民。義民節最主要的目的在超度死難義民,同時超度一般遊魂,與中元普度相差不遠,每年農曆7月20日新竹縣新埔枯寮義民廟舉行的義民節活動,是臺灣客家人一年當中最重要的盛典,農曆7月18日開始在義民廟中進行為期3天的宗教儀式,7月20日的賽神豬則為祭典的最高潮。此外,臺灣的元宵節也有許多獨具特色的活動,最矚目的當屬新北市平溪的放天燈,台南鹽水鎮的蜂炮,台南鹿耳門聖母廟的煙火,台東的炸寒單爺等。

發展:傳統民俗成狂歡嘉年華
  傳統民俗在臺灣的發展,又深受政治的影響。從日據時期到國民黨威權時代,甚至是當下,臺灣傳統民俗的發展都或多或少受到政治勢力的影響。
  在日據時期,日本推行皇民化運動,曾推行日本的節日體系,臺灣文化深受殖民文化的衝擊,但是私下裡臺灣民眾還是會遵循傳統的節日習俗,使臺灣的節日習俗保留下來。1949年國民黨當局來到臺灣,帶來了百萬來自大江南北的軍民,也帶來了全國各地的節日風俗,使臺灣地區的節日文化更加多元。
  在1949年至1987年的戒嚴時期內,臺灣整個社會在威權統治的陰影下,傳統節日也難以倖免。這個時期臺灣當局發佈各種法令干預民間習俗活動,比如,台當局公佈的《臺灣省改善民間習俗辦法》,其中對祭祖活動的管控尤為嚴重,該法令甚至規定「各級公教員警人員應以身作則,拒絕應邀參加普度及祭典宴會」。在臺灣當局政策的干預下,臺灣的傳統節慶也沾上了濃厚的政治色彩。清明節,人們為逝去的親人掃墓、培墳、壓紙,以表達思親之意。但是從1951年開始,臺灣各級政府在清明節都會舉辦黃帝陵遙祭典禮。1972年,將清明節定為「民族掃墓節」,1975年4月5日蔣介石病逝,這一天又被改為「蔣公逝世紀念日」。直到2007年臺灣官方正式廢除了「蔣公紀念日」,清明節回到了傳統節日的本來樣貌。
  隨著1987年臺灣解嚴,台當局對傳統節慶習俗的掌控日漸放鬆,傳統節慶習俗越來越有活力。比如過去被台當局批判得最嚴厲的中元節,成了民俗文化盛會。1991年,宜蘭頭城恢復了中斷40餘年之久的中元「搶孤」活動,紀念開墾此地的英雄人物和眾多先民。中元節活動最富盛名的是「基隆中元祭」,這是臺灣地區最盛大的中元節民俗活動,被官方定為重點節慶觀光活動,在這場盛會中,不僅可以看到傳統的各姓氏迎鬥燈遊燈、放水燈、送孤等活動,還有各種中外演藝團體的表演活動。
  政治力量在傳統節慶中還是到處可見。如今臺灣的傳統節日成了政黨競爭和各縣市拼觀光的舞臺。每逢重大傳統節日,臺灣的政治人物會以策劃、贊助的方式參與其中,而各縣市都會使出渾身解數宣傳推廣本地的民俗活動,還有的縣市長親自出馬拍攝宣傳片。現在,臺灣的許多節日民俗日益成為嘉年華盛會。

新潮:中秋節變成烤肉節
  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臺灣的民俗節慶也日益趨向於都市化、商品化、觀光化。最明顯的莫過於臺灣的中秋節習俗一一吃烤肉。臺灣的中秋節也成了烤肉節,在中秋節前,超市里也在顯眼位置擺上各種烤肉用具,電視節目中還介紹如何燒烤味道更好,商家們爭相推出各種肉的成品半成品,同時許多酒店都在中秋節期間舉辦大型烤肉活動。當然,臺灣民眾在中秋節也吃月餅,不過,在商家的巧思下,月餅早就突破了傳統的口味,巧克力月餅、雜糧月餅、霜淇淋月餅,只要能想得到的食品,似乎都可以成為月餅餡。與月餅一樣,臺灣的元宵湯圓也深具商家的智慧,有的裹著食用純金粉的金箔湯圓,寓意「金玉滿堂」,有的還以菠菜等為餡,製成了「快樂逍遙丸」。
  與閩南一樣,臺灣春節時要「圍爐」,現在以火鍋或電磁爐取代,以前登門拜年的習俗被電話、手機短信所代替;過去大年初二,臺灣嫁出去的女兒都要帶著孩子回娘家,但是現在人們不一定在這一天回家。年假期間更多的是出門旅遊,在傳統習俗中,除夕要祭祖,但是現在不少人想借過年放假外出旅遊,不能在家祭祖,對此就有商家推出網上祭祖,民眾只要打開互聯網,輸入祖壇位置,選擇音樂及祭品,就可以在虛擬世界中進行祭
  祖活動。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們不由不驚歎,「年味越來越淡。」
  不過,雖然民眾過年過節的習俗越來越新潮,節慶活動越辦越大,但人們也不禁擔憂,傳統節日習俗是不是日益空殼化了。

(甘麗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