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聯松設計國旗背後不為人知的往事

  五星紅旗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標誌和象徵,是我們中國人心底最溫暖的那一抹顏色。每當看到五星紅旗升起,作為中國人的那種驕傲和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很多人都知道新中國國旗的設計者是曾聯松,但是關於他設計背後的故事卻鮮為人知。

新政協籌備會發出徵集國旗圖案的啟事
  1949年6月15日,新政協籌備會第一次全體會議在中南海勤政殿舉行。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及人民團體共23個單位、134人參加會議。會議推選毛澤東為常務委員會主任,周恩來、李濟深、沈鈞儒、郭沫若、陳叔通為副主任,李維漢為秘書長,並決定成立六個工作小組。其中,第六小組的任務是擬定國旗、國徽及國歌方案,組長為馬敘倫,副組長為葉劍英、沈雁冰,成員有張瀾、郭沫若、陳嘉庚、馬寅初、蔡暢、李立三、張奚若、廖承志、田漢、鄭振鐸、歐陽予倩、翦伯贊、錢三強。
  7月4日下午3時,葉劍英在中南海勤政殿主持了第六小組第一次會議。會議除認真總結了前段時間的工作、商討了當下和以後的工作進程外,還形成了一項重要決定:以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名義公開向全國人民發出啟事,徵集對國旗、國徽、國歌的意見和方案。會議結束後,迅速草擬的《徵求國旗國徽圖案及國歌辭譜啟事》呈報給了周恩來。
  1949的年7月15—26日,經毛澤東、周恩來修改審定的《徵求國旗國徽圖案及國歌辭譜啟事》分別在《人民日報》《北平解放報》《新民報》《大眾日報》《光明日報》《進步日報》《天津日報》等各大報紙連續刊登。
  啟事一經刊出,國內各報和香港及海外華僑報紙紛紛轉載,消息迅速向全國和海外傳開。一名叫曾聯松的青年也注意到了這則啟事。

非專業出身的青年想一試身手
  曾聯松,曾用名曾楫,1917年12月17日出生在浙江省溫州市里安縣水心街,7歲開始在里安縣中心小學讀書。在學校,他喜歡美術老師、畫家金作鎬先生的美術課。由此,書畫成為曾聯松的業餘愛好,並終身相隨。曾聯松晚年曾深情地回憶說:「我能設計成五星紅旗,從小受美術老師金作鎬先生的啟蒙教育很重要!」
  1933年,16歲的曾聯松初中畢業後,帶著應用書籍來到南京,在父親身邊複習功課。9月,他考入江蘇省立南京中學高中部。經過三年的學習,1936年夏考入中央大學法學院經濟系。在中央大學求學時,除攻讀經濟學外,他還選修美學,經常去聽宗白華教授的美學理論課,這為他日後設計五星紅旗奠定了美學理論基礎。
  抗戰時期,曾聯松加入了中共地下黨領導的外圍組織——學生抗日聯合會,1938年5月又由黃大明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之後,他離開重慶,經貴陽去桂林,最後到達浙江金華,在浙江省合作金庫任經濟研究員。1944年1月,承里安中學校長的禮聘,曾聯松到該校執教外國歷史課。
  抗戰勝利後,經董必武同志批准,經濟學家許滌新在上海創辦了新聞企業——《現代經濟通信》(日刊)雜誌社。曾聯松經在中央大學的同學勇龍桂介紹,來到上海,在雜誌社當秘書,處理來往信件和稿件。因為「現經社」是地下黨領導的秘密經濟新聞據點,任務是為中共中央提供國統區的經濟情很,所以曾聯松在「現經社」工作期間得以翻閱了大量保密資料和毛澤東的著作,這無形中為他日後設計五星紅旗奠定了思想基礎。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這時,曾聯松棄「曾楫」之名,正式改名為「曾聯松」。
  7月14日,曾聯松在《人民日報》上看到徵集國旗圖案的啟事後,激動不已,當即到福州路、山東路路口的一家紙張店買來一大捆彩色油光紙:紅、黃、監、綠、紫,幾乎每種顏色都買了一些。他自己還準備了一把剪刀、一瓶漿糊、一根尺子,之後又去找自己當年的學生何仲麟借了一個圓規。一切準備工作做好後。曾聯松每天上班期間構思、比劃、漫畫圖案,晚上則在家裡的小閣樓裡剪貼製作國旗。靜靜的思考,終於使靈感突現:中國共產黨是中國人民的大救星,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就像圍繞著北斗的4顆小星星。於是,他先剪出一個大五角星象徵中國共產黨,並以大星導引於前,4顆小星環繞一側,如星拱北斗。曾聯松把五角星設計為黃色,這不僅與象徵革命的紅色旗面相協調,也表達了中華兒女作為黃種人的自豪。
  這組金星圖案應該放在紅旗的什麼位置呢?
  曾聯松的摯友張公度曾這樣回憶:「有一天,曾聯松叫我上閣樓看一樣東西,是他用油光紙剪制的國旗圖案。那五顆黃星在旗面上從左上角到右下角排列,五顆星是大星領頭、四星依次排下來。曾聯松問我怎麼樣?我說這不成領帶了嘛,不像國旗。曾聯松見我反對,自己也搖頭了。我說,這跟進京趕考一樣,當不上狀元就是落榜。你也不是搞美術設計的,中國能人太多,你心裡要有個數。」
  曾聯松當時也想到自己不是專業畫家,僅有美術愛好的基礎,也許設計不了偉大的國旗,但他手中的筆卻怎麼也放不下來。因為他想借此向祖國表達自己的心願,除此之外並沒有什麼成名成家的念頭。

二選一的艱難選擇
  經過反復推敲、比劃,曾聯松把五星挪向旗面的左上角。如此一來,整個圖案莊嚴而顯華麗、明朗而不蕭疏。曾聯松終於感覺有了一個最佳的構圖方案。
  曾聯松據此製成兩幅五星紅旗的圖案:第一幅圖案上,左上角大五角星裡貼著用紅色油光紙製作的「鐮刀錘頭」標誌,即「紅地五星旗」。第二幅圖案上,左上角大五角星裡則沒有「鐮刀錘頭」標誌。
  在投稿之前,曾聯松把他在中央大學讀書時的校友陳樹三請到家中,徵求老同學的意見。陳樹三看了兩幅圖案後,建議曾聯松寄送第二幅沒有鐮刀錘頭的圖案。因為是老同學,陳樹三對自己的意見說得很直率:「第二幅紅旗好,第–幅不好。第二幅從內容上說,政治意義重大,符合國情;從形式上看,簡潔明瞭,鮮豔亮麗,看了令人喜愛。第一幅大星上嵌鐮刀錘頭,不但影響了大星形象,而且看後有壓抑感。」
  陳樹三的評價出乎曾聯松的意料之外。曾聯松一邊聽著陳樹三的評價,一邊對圖案進行思考。最後他對陳樹三說:「你是五星紅旗的第一個參觀者和評論者,你的意見很好,值得參考。如果我設計的紅旗圖案獲中,我請客,與你同飲兩杯,以示慶祝。」
  當時,陳樹三覺得曾聯松會聽取他的意見,寄去那幅沒有鐮刀錘頭的國旗圖案。但曾聯松考慮再三,還是在1949年8月中旬,把那幅有鐮刀錘頭的國旗圖案寄去應徵了。

被刪去鐮刀錘頭的旗面被選為新中國國旗
  當時,全國共收到應徵的國旗圖案3012幅,從中篩選出38幅,在北京飯店的國旗圖案選閱室供大家評選。曾聯松設計的有鐮刀錘頭的國旗圖案也在其中,十分醒目,引起田漢、郭沫若的注意。他們建議送毛主席審閱。毛主席閱後,認為曾聯松設計的國旗圖案不錯,但建議要把鐮刀錘頭刪去。毛主席說:「五星紅旗表現我國人民革命大團結,現在要團結,將來也要團結。」
  由於大星上的鐮刀錘頭被刪去,作為國旗的五星紅旗的創作屬性就發生了質的變化,即由原來的個人創作變成了集體創作。曾聯松是集體創作中的一員,因此後來稱他是五星紅旗的「設計者」而不是「創作者」。假如他當時就把第二幅五星紅旗作為應徵圖案寄去,就不會有刪改的問題,那他肯定就是獨佔鰲頭的五星紅旗創作者。這是曾聯松留在心中一生的遺憾。
  這一結果使曾聯松難免產生了選擇失誤的愧悔,因此後來他對製作兩幅五星紅旗和把第二幅留下的事實始終諱莫如深。1983年他在《學文化》雜誌上發表題為《五星紅旗是怎樣設計出來的》文章裡,仍然守口如瓶。
  在曾聯松設計的國旗圖案被選中、並最終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時,他已在愚園路1136號的華東合作事業管理局擔任科長。儘管曾聯松看到了《解放日報》在頭版頭條刊登的套紅的國旗圖案,但因為沒有寫他的名字,他也就無法確定這幅國旗圖案就是他自己設計的那幅。
  1950年9月13日,已擔任全國合作社總社華東辦事處供銷處副處長的曾聯松到北京出差。他剛在飯店住下,就有人來敲門。是兩個陌生人,他們自報家門說是全國政協的。曾聯松覺得有些意外,但又有一種預感,莫非與國旗設計有關?
  果然,來人問了曾聯松關於國旗設計的相關情況和投稿經過。他們問得很詳細,一邊問還一邊作記錄。
  9月27日,回到上海的曾聯松收到一封北京寄來的公函,邀請他參加國慶一周年活動,來函附有一份紅色的觀禮請柬、一份綢質的觀禮券。觀禮券一寸半寬、四寸來長,上面印有簡簡單單的三個鉛字:觀禮券,旁邊是:N0。0097。在觀禮券背面還貼著一張手寫電話記錄單:

來電單位:全國政協
姓名:李玖
電話:666908
來電時間:9月27日11時05分
來電內容:請協助通知五星紅旗設計者曾聯松,經國務院領導批准,請他在本月二十九日上午去北京參加國慶活動,並請代買車票或飛機票。動身時,電話告訴全國政協秘書處辦公室,電話666908,以便派車去接。
錢漢忠

  這一天,離曾聯松投稿的日子已經整整過去了13個半月,遲到的喜悅依然令他心跳加速。一個人,一個普通人,能夠為偉大的共和國設計國旗,這是個人無上的光榮,更是共和國給他的榮耀。這種興奮最終聚於心、落於筆,化成曾聯松筆下的一首詩《入選吟》:「和璧混沌璞未開,幸有玉人琢剖才。推敲圖案三千幅,五星紅旗入選來。」
  曾聯鬆動身到了北京,被邀請登上天安門廣場觀禮台。他胸佩長條燕尾的觀禮證,上為國徽,下為「(台右)0097號」,還加蓋了紅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慶祝大會」字樣。曾聯松坐在天安門看臺右側的97號座位上,和其他賓客共慶共和國的生日。興奮的曾聯松當晚又寫下一首詩《赴京觀禮》:「乘風秋日走燕台,香擁紅旗桂蕊開。巧奪天工遺玉宇,叨陪盛典萃英才。霞帔鬥牛留詩去,鎧甲山河入畫來。更喜月明燕趙夜,高歌萬戶一新酷。」
  曾聯松從北京返回上海後,還是在原來的單位按時上班,一切都很平常。
  1950年11月1日,曾聯松又收到一封標有「1137號文件」的公函:

曾聯松先生:
你所設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業已採用。茲贈送人民政協紀念刊一冊,人民幣五百萬元,分別交郵局及人民銀行寄上,作為酬謝你對國家的貢獻,並致深切的敬意。收到後希即見覆。
此致
敬禮
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辦公廳
一九五○年十月三十一日

  500萬元是當時的舊幣。1955年實行新幣制後,舊幣和新幣的比價為10000:1。當時的500萬元相當於一個熟練技術工人一年的工資。曾聯松用這筆錢買了一塊瑞士手錶送給妻子,餘下的錢全部買了糧食。他把這封公函珍藏了起來。
  一切都是平靜地走過,曾聯松並沒有因此而炫耀自己。在那個特殊的年月,他也曾被打倒、被批判、被抄家。抄家後不久,他去了上海奉賢縣的「五七」幹校接受勞動改造。1972年2月,曾聯松被「解放」了出來。但此時他沒能回到原來的單位,而是到一家竹器批發部當了一名營業員。
  1976年粉碎「四人幫」後,曾聯松恢復了原來的公司副經理職務。197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0周年時,他被邀請參加國慶典禮,再次登上了天安門廣場觀禮台。

將國旗設計原稿捐贈給中國革命博物館
  曾聯松是一位為人低調、做事講原則的人,他從來沒有炫耀過自己設計國旗的往事。他先後擔任上海市供銷合作總社副處長、上海市日用雜品公司副經理、上海市政協常委等職。雖然如此,他的家境並不寬裕,即使後來因中風住院要請保姆、護工,經濟負擔重,他也從不輕易讓家人向組織開口。但只要國家和組織有需要,他都是積極而為。
  1982年3月5日,中國革命博物館保管部給曾聯松寄來了一封徵詢函(革保第11號),稱:「我們擬將您的國旗設計原稿作為革命文物收藏。今去函與您協商,不知意見如何,您有什麼要求也可詳細說明。」曾聯松當即復函表示同意,並寄去國旗設計原稿,但沒提出任何個人要求。嗣後,國家文物局還派來三位代表登門拜訪,曾聯松也是慷慨提供國旗設計的相關資料,並讓他們攝錄。
  革命文物,彌足珍貴,若開價拍賣,定錘數以萬元計,但曾聯松卻無私地捐贈給了中國革命博物館。他認為這一舉措是為國家作貢獻,也有利於教育後人。
  後來大家都知道了曾聯松是國旗的設計者,每逢國慶前夕,尤其是大典之年,登門拜訪的記者絡繹不絕。曾聯松對這些記者都熱情接待,他說:「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新中國,也就沒有五星紅旗。」因為他的國旗設計原稿中有鐮刀錘頭,後在新政協審稿中刪去他也總是說:「最後定稿的國旗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1999年10月19日,曾聯松因病醫治無效在上海逝世,享年82歲。他逝世後,經浙江省里安市委宣傳部和外灘房地產公司等單位的共同努力,曾聯松的半身銅像被安放在里安市區濱江大道。銅像約1米高,戴眼鏡,穿中山裝,大衣領掀起一角,有了動感。曾聯松舉首凝眸,似在仰望天空構思五星紅旗,又似在眺望天際那一抹金色的曙光……赭紅色的花崗岩上鐫刻著這樣的金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設計者曾聯松銅像。約2米髙的銅像底座上鐫刻著筆勢遒勁的魏體——曾聯松的生平事蹟。
  2004年9月,曾聯松的骨灰正式入葬上海嘉定長安墓園。安放曾聯松骨灰的墓區背面臨水,垂柳依依,莊嚴肅穆。墓前立著曾老的半身銅像,他右手握著筆,雙眼凝視前方,似乎正在看著五星紅旗在中華大地上飄揚。設計者說,希望能借此將曾聯松當年構思五星紅旗的那一瞬間永久保留下來。銅像前的墓碑上刻著碑文「一得愚志獻祖國,五星紅旗壯山河」,銅像後是一塊大理石材質的五星紅旗背景。
  長安墓園現已被列為「青少年教育基地」,每年清明節、「五四」青年節,許多中小學生都會來這裡祭掃,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同時,許多新黨員在曾聯松銅像前進行入黨宣誓。

(朱彥、閆樹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