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場位址、會場佈置的演變,是中國共產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小細節。革命年代,受條件限制,黨的會議多是秘密召開,無法佈置會場或會場極其簡陋。新中國成立初期,黨的會議不斷改變會場,會場佈置亦簡單。時至今日,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已有人民大會堂等固定會議場所,會場佈置也統一規範化。見微知著,從黨的歷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場位址和佈置的變化,我們不僅能感受到黨的艱辛歷程,同時也能感受到她不斷前進的歷史腳步。
秘密狀態下召開的黨代會會場
1921年7月23日晚,中共一大第一次會議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李漢俊的哥哥李書城家召開。參加大會的有毛澤東、董必武、陳潭秋等13人,代表全國50多名黨員。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和尼可洛夫也參加了會議。一大會場設在李書城家的客廳兼餐廳。房間約18平方米,中間擺了一張餐桌,四面擺了15張椅子,當街的窗沿下放著一張寫字臺。15人坐下來,差不多就把房間擠滿了。
7月31日,一大最後一天的會議臨時改換地點,在離上海較近的嘉興南湖的一條遊船上召開。船長16米,寬三米,前艙搭有涼篷,房艙設有床榻,一條夾弄把前中後艙和房艙貫通。客堂間的屋頂有氣樓,篷懸明燈,客堂內擺放著八仙桌和古舊朱漆的椅凳茶几。
黨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告了偉大的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黨的二大在上海南成都路輔德里625號召開。大會進行了8天,舉行了三次全體會議。第一次會議還是在李達的住所進行的。不大的房間裡擺著一張方桌,桌上放八個小茶碗,桌四周放八個小方凳。李達這樣描述二大會場的氣氛:這時氣象有些新鮮,那些青年團員學會唱國際歌,行動也很敏捷,帶來了一些新風氣。他們看到我們國內這些黨員儼然是學者式樣,就送我們一個綽號,叫做「學究派」。
黨的二大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中國共產黨章程》等9個議案,第一次明確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綱領,第一次喊出「中國共產黨萬歲」的口號。
中共三大於1923年6月12日至20日在廣州召開。來自全國各地及莫斯科的代表近40名,代表全國420名黨員出席大會。
開會地點在廣州東山恤孤院路後街31號。這裡原是一幢兩層磚木結構金字瓦頂的普通房子,坐西向東,門臨大街。建築呈正方形,長闊各約20米,高六米多,第一層約三米,二樓也有三米。底層南邊是會議室,北邊為飯廳。二樓兩間是宿舍,而間牆只有半截,上有金字架承頂橫樑和桁桷,頂上沒有天花板。在樓下的會議室中央,擺放著一張西式長方檯子,兩邊是一列的長條凳,前後兩端擺著小方凳。
雖然條件簡陋,但黨的三大所確定的建立國共合作革命統一戰線的策略,促進了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實現,使共產黨活動的政治舞臺迅速擴大,為第一次大革命作了準備。
中共四大於1925年1月11日至22日在上海舉行。當時中央要求,開會地點不能在租界裡,又不能離租界太遠,一旦發生問題可立即撤退疏散,往租界跑。因此,會址選在閘北淞滬鐵路附近,北四川路西的華界與租界毗鄰之地(即今虹口區東寶興路254弄28支弄8號處)。這是一幢三層樓的石庫門房子,比較隱蔽。三樓房間作為部分代表的臨時宿舍。用作會場的二樓則佈置成教室模樣作為掩護:房屋中央是由三張八仙桌拼成的會議長桌,桌上擺放著一個銅壺和若干個茶杯;長桌四周圍繞20余張凳子。屋子兩邊均有明亮窗戶,右邊窗前擺放著桌椅和毛巾架;另一邊窗的牆腳旁放置一塊黑板。黑板、講義、課桌、課椅,一應俱全,共產國際代表維經斯基偽裝成英文補習班教師,防備有人闖進來作掩護。
四大以後,中國共產黨迅速壯大,轉變成為一個真正的群眾性政黨。
中共五大於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在武漢召開。出席大會的代表有陳獨秀、蔡和森、瞿秋白、毛澤東、任弼時、劉少奇、鄧中夏等82人,代表著全國57967名黨員。由羅易、多裡奧、維經斯基組成的共產國際代表團參加了大會,由譚延闓、徐謙、孫科組成的國民黨代表團到會祝賀。汪精衛也應邀列席了一天會議。
在半公開的狀態下召開的中共五大,是在特殊歷史形勢下進行的第一次有會場背景設置的全國代表大會。主席臺上方懸掛「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會標,主席臺背景牆中間懸掛馬克思、孫中山和列寧三幅畫像,畫像左側懸掛中國國民黨黨旗,右側則懸掛印有「CCP」字母代表中國共產黨的黨旗。會場內還有「中國國民革命成功萬歲!」「世界革命成功萬歲!」「爭取非資本主義前途、國共兩黨合作到底!」等字樣的標語,後牆正中有一大幅宣傳畫和放著光芒的五角星。
中共六大於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在莫斯科近郊茲維尼果羅德鎮的塞列布若耶鄉間別墅召開。
從1927年八七會議提出召開中共六大起,幾個多月時間裡,會議地點因安全難以保障,無法定奪。恰逢共產國際決定在1928年春夏之交在莫斯科召開幾次國際會議,希望中共派代表參加。經多方考慮,中共中央希望把中共六大會址定在蘇聯境內,並向共產國際提出申請。共產國際同意中共六大在蘇聯境內召開,並把會議地點定在莫斯科郊外五一村的一棟別墅。
自1928年4月下旬開始,來自中國各地的142名中共代表,代表全國四萬多名黨員,分多批前往莫斯科。為確保安全,從代表到達會場報到之日起就不再使用自己的名字,一律使用編號。由於這次會議的特殊性,以及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失敗和共產國際的參與,這次會場的佈置與中共五大會場佈置有很大不同:會場背景牆上撤掉了國民黨黨旗和孫中山畫像,將中國共產黨黨旗置於會場背景的中心位置,黨旗兩側懸掛馬克思和列寧的畫像。六大之後,只要是有條件佈置會場的會議,基本上都沿用中共六大時會場背景佈置的樣式,在會場放置黨旗和馬克思、列寧的畫像。
在自己的禮堂召開的黨代會會場
從1928年6月召開中共六大,至1945年召開七大,整整間隔17年之久。會議選定在延安楊家嶺舉行。楊家嶺原來有一個磚木結構的小禮堂,1941年冬這個禮堂不慎被燒毀。中央副秘書長李富春請來自然科學院的建築專家楊作材,要他重新設計一個修建方案。歷經一年多的緊張施工,楊家嶺中央大禮堂於1942年建成。這是一座凸式結構的大禮堂,充分體現了中西結合、壯觀大方、艱苦樸素的時代風貌。禮堂大廳可坐千人,採用的是四個大石拱為主樑,避免了遮擋視線的兩排柱子。禮堂的外表裝飾吸收了西方一些建築形式特點,在東廳門外有一個石柱,是採用一塊整石,按照希臘建築藝術設計而成。朱德風趣地說,這是我們黨第一次進自己修建的房子裡召開代表大會。
中共七大會場是由延安魯藝美術系教師鐘敬之設計的:主席臺中央懸掛毛澤東、朱德巨幅側面頭像,主席臺前後左右兩側的長條桌後各擺放五把椅子,供主席團成員就坐。主席臺前沿的石拱上寫著「在毛澤東的旗幟下勝利前進」,標語兩側掛有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史達林畫像。禮堂兩邊掛有六個「V」字形旗座,旗座上插著黨旗,並釘有一個標語牌,上書「堅持真理,修正錯誤」,禮堂後牆上書寫著「同心同德」四個大字,正廳擺放著200條長凳。
考慮到是召開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鐘敬之在主席臺中央毛澤東與朱德的巨幅側面頭像兩邊各插三面黨旗,代表已成功召開六屆。但這六面黨旗要怎麼擺?正當他琢磨的時候,一根旗杆突然傾斜,黨旗立馬展開,這讓鐘敬之靈機一動,順勢把六面紅旗全部傾斜。但全部朝一邊也不好看,讓黨旗分別倒向兩邊,形成「V」字夾角視覺效果最佳。在當時的會場整體佈置上,還在座席兩側設置了六組共24面黨旗,代表著中國共產黨建立24年的奮鬥歷程。齊燕銘受命書寫黨的七大的會標,「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14個字,每個字都敦厚有力、穩重灑脫。
中共八大於1956年9月15日至27日在北京召開。八大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全國勝利後召開的首次全國代表大會,出席大會的正式代表1026人,候補代表107人,代表全國1073萬名黨員。
由於當時人民大會堂尚未籌建,於1956年竣工的全國政協禮堂,順理成章成為中共八大的主會場。這座屬歐式建築風格的禮堂,外型莊嚴、典雅、大方,內部廳堂華麗,是新中國較早的重要建築之一。由於八大有1500人參加,禮堂的座位只有1300個,所以不僅一樓的所有座椅都需要移動,還要再增加兩排桌椅。不僅如此,還要解決270人上主席臺的問題,而且還必須保證代表們能看到主席臺上的人。為此,政協禮堂進行了精細測算:第一排座就在地面,從第二排起每排高出20釐米,共做了八排高大地坪,每排都設有固定的欄板以保證安全。在兩側和後排還留了走道。第一會議室是毛主席和主席臺同志休息的地方,前廳好幾個會議室,需穿過代表的休息廳,不好去。最後是把主席臺西側的道具間裝修一新,臨時作了貴賓休息室。八大主席臺後部沒有任何宣傳裝飾,並排一列放的是十棵棕櫚觀賞樹。
中共九大於1969年4月1日至24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
人民大會堂是新中國成立十周年首都十大建築之一,完全由中國工程技術人員自行設計、施工,僅用十個多月就建成了。建築面積達171800平方米,建築平面呈「山」字形,外部是淺黃色花崗岩牆面,上有黃綠相間的琉璃瓦屋簷,下有五米高的花崗石基座,周圍有134根圓形廊柱。東門是人民大會堂的正門,也是萬人大禮堂的入口處。萬人大禮堂南北寬76米,東西進深60米,中部高32米,體積有八萬餘立方米。全國政協房屋修繕方面的工程師陸景宣根據圖紙佈局,考慮一層配置的座位多,並應先照顧到大量人員進出問題和首層的整體面積,計算出擺放條桌和椅子的間距,設計出一個放射的呈扇面狀的座席圖,座席分為前三後四共七個席區,席區間縱橫都有甬道相通。一層全部配置條桌,配置座椅3674個,二層挑台配置座椅3468個,三層挑台配置座椅2628個,二三層挑台座椅間不配條桌。主席臺檯面寬32米,高18米,深20米,可容納350個席位。這樣整個會場有10120個座席。禮堂頂棚呈穹窿形與牆壁圓曲相接,頂部中央是巨大的紅色五角星燈,周圍有鎦金的70道光芒線和40個葵花瓣,三環水波式暗燈槽,與頂棚500盞滿天星燈交相輝映。
時值國慶十周年的到來,屆時黨中央、毛主席要在人民大會堂萬人大禮堂主持召開隆重的慶祝大會,主席臺的背景設計必須給人以莊重、熱烈、醒目的感覺。按照這個思路,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美術顧問楊亞人這樣設計:一是主席臺設一幅泥金色巨大的幕布背景,中央懸掛國徽。二是國徽兩側各擺放五面紅旗。十面紅旗,代表我黨領導人民進行了十年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並且取得了偉大勝利。兩側各豎五面紅旗,既代表工農商學兵五個階層,又代表共產黨領導下的工人階級、農民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五個方面,寓示著全國各族人民緊密團結在中國共產黨的周圍。在紅旗的前面懸掛著1949年、1959年金色大字。在國徽和紅旗下,擺放九棵棕櫚樹。講話台由核桃木雕花貼面裝飾,它的下面和主席臺的台口處擺放各色鮮花,給會場增添熱烈祥和的氣氛。
在經過十周年慶祝大會以及經過多次黨政會議的檢驗後,黨和國家領導人對這一佈置評價極高。因此,九大召開時沿用了之前的會場佈置樣式,保留了兩側的十面紅旗,只是把會場中央的國徽換成了毛主席畫像。
中共十大於1973年8月24日至28日在北京舉行,會場的整體佈置如黨的九大時一樣。中共十一大於1977年8月12日至18日在北京召開,會場佈置沿用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場佈置。
1982年9月1日至11日,中共十二大在人民大會堂召開。大會主席臺正中懸掛著由鐮刀鐵錘組成的巨大金色黨徽標誌,兩側各五面紅旗。主席臺對面懸掛的巨大橫幅上寫著「偉大的中國共產黨萬歲!偉大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萬歲!」「為全面開創社會主義建設新局面而奮鬥!」
彭沖1980年2月被選為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他參加全國人大會議後,便向中央寫了報告。報告中,彭沖提出,人民代表大會作為國家的權力機關,召開會議時,會場正面懸掛的應是國家的象徵—國徽,而不應是領袖畫像。中央很快接受了他的建議。也是從那時起,在每年全國人大會議的會場中,正式開始懸掛國徽。在黨的會議上,也不再懸掛領袖畫像,而是改掛黨徽,但兩側的十面紅旗仍然保留。
黨徽掛上主席臺的黨代會會場
十二大成為黨的歷史上第一次懸掛正式黨徽的全國代表大會,同時成為黨的歷史上第一次使用黨徽與十面紅旗搭配佈置會場的全國代表大會。此後,黨的歷次全國代表大會及代表會議都沿用這一佈置式樣,但細節有微妙變化,十二大的黨徽是方柄鐮刀與方柄錘頭的組合,十三大大會的黨徽鐮刀柄由方形改為圓形,錘頭也由方形改為缺角形狀。中共十四大於1992年10月12至18日在北京舉行。會場佈置沿用十三大的會場佈置。
中共十五大於1997年9月12日至18日在人民大會堂召開。主席臺上方懸掛「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會標。鮮豔的黨旗簇擁著由鐮刀和錘子組成的黨徽。主席臺前擺放盛開的鮮花。大禮堂二樓和三樓的眺臺上分別掛著「高舉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偉大的、光榮的、正確的中國共產黨萬歲!」字樣的巨型橫幅。
中共十六大於2002年11月8日至14日在人民大會堂召開。主席臺上方懸掛著「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會標。大禮堂二樓和三樓的眺臺上分別掛著「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繼往開來、與時俱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偉大、光榮、正確的中國共產黨萬歲!」字樣的巨型橫幅。
中共十七大於2007年10月15日至21日在人民大會堂召開。主席臺上方懸掛著「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會標。二樓和三樓的眺臺上分別掛著「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鬥!」「偉大、光榮、正確的中國共產黨萬歲!」字樣的橫幅。
中共十八大於2012年11月8日在人民大會堂召開。主席臺上方懸掛著「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會標。二樓和三樓的眺臺上分別掛著「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而奮鬥!」「偉大、光榮、正確的中國共產黨萬歲!」字樣的橫幅。
2017年10月18日,中共十九大在人民大會堂開幕。眺臺上懸掛著橫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鬥!」
(閆樹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