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登天」的時代小人物

「我不愛喝茶,怕睡不著覺」
  1951年,吳桂賢進陝西省咸陽市西北國棉一廠細紗車間當擋車工。
  195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任全國紡織先進集體「趙夢桃小組”黨小組組長,連續被評為先進工作者。曾當選為全國紡織系統的勞動模範。
  1968年畢業於西北大學。1968年後曾先後擔任西北國棉一廠革命委員會委員、主任,咸陽市革命委員會副主任,陝西省革委會委員、常委。1969年出席中共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被選為中央委員。後任中共陝西省委副書記。
  1973年中共十大上繼續當選為中央委員,在中共十屆一中全會上還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1975年在全國人大四屆一次會議上當選為國務院副總理。
  當了副總理,吳桂賢仍然每月只拿西北國棉一廠76元的工資。她還是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無論是在政治局開會或在國務院開會,喝茶水要交2角錢的茶葉費。為了節省這筆開支,吳桂賢每次都只喝白開水,不喝茶水。服務員問她:「吳副總理,您為什麼不喝茶?」她笑笑說:「我不愛喝茶,怕睡不著覺。」每次在人民大會堂參加宴會,她都要按規定交餐費。她分管紡織部、衛生部和工青婦工作。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吳桂賢與陳永貴實行三三制,即每年三分之一時間在中央工作,三分之一時間回原單位勞動,三分之一時間到各地調查研究。

不遷戶口,也不拿國家工資
  1945年,昔陽解放,大寨貧苦農民陳永貴獲得新生;1946年,昔陽縣土地改革,陳永貴組織互助組;1947年4月參加民兵支前,在「正太戰役」中表現突出,受到上級表彰。
  1948年底,因為互助組成績顯著,開始擔任大寨黨支部副書記;1952年任大寨支部書記。
  1953年2月,大寨成立了以陳永貴互助組為基礎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陳永貴不斷改革勞動管理辦法,試驗科學種田新方法,糧食獲得大豐收(陳永貴的能力、品質都很突出,絕不是後來被醜化的「大字不識的文盲」);到60年代初,大寨聞名全國,陳永貴帶領大寨人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創造了令人驚歎的大寨精神。
  1967年3月,陳永貴開始擔任山西省革命委員會副主任,當年五一勞動節,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門,陳永貴被請到毛主席身邊。
  1969年,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當選為中央委員會委員。
  1973年8月,中國共產黨第十屆中央委員會舉行第一次全體會議,陳永貴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1975年,出席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被任命為國務院副總理。
  1979年,請求辭去中共昔陽縣委書記職務;1980年,請求辭去國務院副總理的職務。
  陳永貴當上了國務院副總理,但是他堅持不遷戶口,也不拿國家工資。沒有城市戶口就沒有糧票,每年秋後大寨分糧食,要專門拿出陳永貴的那份口糧送到公社糧店,換成全國糧票給陳永貴捎去。1975年8月中旬,陳永貴從釣魚臺搬到了交道口一條胡同的小院裡。搬出釣魚臺,按規定應該給陳永貴配一名服務員。陳永貴拒絕說:「來一個年輕姑娘挺不方便的,算啦。」中央有關部門說可以派個歲數大的,陳永貴又說:「歲數那麼大還侍候我,多不合適。」亦婉謝拒絕之。
  陳永貴在京貴為國務院副總理,但家人沒跟上享福,嚴於律己的他叫老婆帶著孩子在大寨掙工分,連城市戶口也不給她們轉。山西地方上的領導曾經背著陳永貴給他的家屬轉過戶口,還想把她們送進京,手續全辦了。陳永貴獲悉後拍桌子吼道:「誰辦的!我不同意!誰敢!”結果,此事自然就黃了。
  身為副總理的陳永貴竟然有時自家的口糧不夠吃,就多吃些雜面。宋玉林心疼丈夫,經常單獨給他做碗白麵麵條吃。可是後來她發現,給陳永貴盛一大碗他說吃不了,改盛一小碗他還說吃不了——他是要分出一些來給她和孩子們吃。
  陳永貴身邊的工作人員覺得他窮,想給他增加點收入,就申請報客飯補助。陳永貴搬出釣魚臺以後客人多了,昔陽的幹部、各地的勞模、國務院的同事常來,按說這筆客飯補助也是個不小的數了。國務院正好也有這方面的規定,一申請就批了下來。但陳永貴卻拒絕報銷,說,「我的客人讓國家報?退掉!」作為國務院副總理,自然少不了參加一些外事活動。在外事活動中外賓有時也送給陳永貴一些小禮物,比如計算器之類的東西。這類禮物陳永貴一律上交,兩袖清風,不染纖塵。

高級幹部中的「窮人」
  李素文,195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在當地當過兒童團長,團支部書記,高級社副社長。
  1956年到瀋陽市南塔第二副食門市部當營業員,先後當選為瀋陽市勞動模範,遼寧省學習毛主席著作積極分子,省財貿系統「五好」職工標兵。1968年5月任瀋陽市革命委員會副主任。1969年4月當選為中共第九屆中央委員;1973年8月當選為中共第十屆中央委員。
  1975年1月當選為第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同年6月率中國代表團出席墨西哥婦女年世界會議,並在大會上發言。
  李素文任人大副委員長時,嚴格要求自己,沒有帶家屬進京;那時,她每月工資62元,是高級幹部中的「窮人」,卻非常滿足;這種經濟狀況,自然出國訪問時連「行頭」都買不起,只好到對外友協去借皮箱和衣服,訪問回來再把那些東西歸還人家。那時她最怕家鄉來人,因為囊中羞澀。有一個月,家鄉來了四五撥人,結果月底時只好天天大蔥抹大醬。生活艱苦,李素文還能適應,而對當時變幻的政治風雲,她便顯得無所適從了。
  1978年7月12日,李素文回到了家鄉瀋陽,組織上安排她到市糖果廠勞動鍛煉,改造思想。那一刻,45歲的李素文從「天上」降到人間。有時在公共汽車上,就能聽到人們竊竊私語地議論她;「哎,那不是李素文嗎?她不是副委員長嗎?怎麼不坐專車,和咱們一起擠汽車?」每逢這時,她強忍著自己無法表白的情緒,車一到站,就迅速下車,消失在人海中……

做祖國第一代有文化農民
  邢燕子,1958年中學畢業後回鄉參加農業生產,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8年7月,邢燕子從寶坻縣(今屬天津)巴莊子農業中學畢業,告別學習生活了兩年的中學校園,當時她的父親是天津市一家工廠的副廠長,但邢燕子沒有回到天津市區,也放棄了繼續升學、深造的機會,而是回到了寶坻縣司家莊村。因為邢燕子早已下定決心,要「做祖國第一代有文化農民」,她希望和家鄉人民一起,儘快改變家鄉經濟文化落後狀況。
  在經過兩年的鍛煉後,19歲的邢燕子被安排到了生產第一線。在那裡,邢燕子和鄉親們插秧苗、種高梁,帶領女團員組成「燕子突擊隊」,在艱苦環境下數年如一日地勞動。
  1959年夏季薊運河水位上漲,司家莊以西百十米有一條護河土堤,是莊上莊稼豐收的重要保證。司家莊村是窮村,年輕小夥子多去外地支援建設,剩下許多老弱婦孺。邢燕子帶領姑娘們主動承擔堆「土牛」的任務。
  「土牛」每個長2米、寬1米、高0.5米,間隔二三米,以備汛期搶險補漏。
  1960年開始全國範圍內出現糧食供應緊張,但司家莊卻由於捕魚等自救措施度過了災荒。為避免受到災害影響,邢燕子帶領司家莊姑娘們天氣還沒暖和就下了地。天氣冷,土地硬,她們花費了平常幾倍的力氣,才將糧食播種完成。由於時間早,這裡的麥田避開了自然災害的影響,提前獲得豐收。
  1969年她被選為中共九大代表,又被選為大隊黨支部副書記,寶坻縣委副書記,天津市委書記。邢燕子當上「大官」後不拿工資,仍在村裡記工分,與社員的報酬一樣,拿的只是隊裡女勞動力的平均分。
  1973年的中共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邢燕子當選為第十屆中央委員會委員。
  1979年發生了中國知青的大返城,一場長達27年的中國知青上山下鄉運動落下帷幕。此後,邢燕子的名字便在媒體上消失了。
  1981年邢燕子離開了寶坻縣調到天津市北郊區的知青農場工作。1983年6月,天津市組織部找到她談話,稱新市委班子成立了,不再安排她進常委班子,不再擔任市委書記。1985年天津市政協換屆,有關部門又以「中共黨員在政協裡頭的比例太大,不利於統戰工作」為由,解除了她天津市政協副主席的職務。
  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在北京召開,新一屆中央委員會與候補中央委員名單中沒有了邢燕子。

(張繼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