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通社12月15日電】15日,中國國家統計局發布11月份國民經濟運行情況。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凌暉表示,11月份,國際環境更趨複雜嚴峻,外需收縮進一步顯現,國內疫情大面積反彈,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加大,對經濟運行制約明顯。
付凌暉指出,11月份國民經濟運行情況主要特點體現在六個方面:一是工農業穩定增長;二是投資規模繼續擴大;三是市場價格總體穩定;四是高水平開放繼續顯效;五是新動能積蓄增強;六是民生保障不斷加強。
仲量聯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部總監龐溟表示,11月宏觀經濟數據主要體現了疫情的短期性、階段性、局部性衝擊,工業生產、基建與製造業投資、貨物進出口保持穩定增長,依然是對沖壓力的主要動能來源,但社會零售、房地產投資仍是主要拖累項,城鎮調查失業率尤其是25至59歲勞動力調查失業率略有回升。
他說,考慮到疫情防控措施進一步科學精準優化落實,可以確定的是,中國經濟最困難的時刻已經過去,宏觀經濟供需雙弱格局只是暫時性現象,預計後續宏觀經濟將繼續平穩運行、全面恢復。「下一階段的經濟工作將針對社會有效需求偏弱的矛盾,以消費的基礎作用和投資的關鍵作用為支持,穩定市場主體信心和居民部門預期,穩字當頭、穩中求進。」
龐溟說,貨幣政策值得警惕的是,近年高點的M2增速在一段時間內持續運行於當前水平。他建議,應高度重視未來通脹升溫的潛在可能性,謹慎使用價格型貨幣政策工具。
他認為,「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訴求,財政赤字率、專項債額度、發行特別國債概率、調入資金和國企利潤上繳的比例和資金使用效率均有提升空間,通過發揮財政促投資帶消費、穩經濟調結構的撬動作用,對沖經濟下行壓力。與此同時,可以採用財政貼息等辦法支持基礎設施投融資、重大項目建設、設備更新改造、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能源轉型和綠色發展等重點領域的結構性發展機會。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