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賊心虛,層層拒馬欲蓋彌彰
從近來臺灣交通部門負責人林佳龍要民眾當「聰明的用路人」,綠營政治明星吳怡農的「演習表演論」,到重提陳菊的坐牢經歷,不難發現,那個熱衷於當「人民的爸爸」的民進黨又回來了。
當民進黨被選民教訓後,仁義道德就會迅速佔領高地。而時來運轉之後,又開始作威作福。
陳菊作為民進黨的創黨成員,從1994年至今的26年來就一直以民進黨員的身份擔任公職,累計領取薪資超6000餘萬(新臺幣,下同),未來6年還將在監察機構負責人任上再領取2784萬,如果說受「政治迫害」是其從政的入場券和「護身符」,那麼陳菊獲得的「回報」已經遠超當年的「獄友」。
另外,陳菊在高雄執政12年期間,其團隊遭到監察機構調查58案、糾正案30案、彈劾案3案,加上近來在蔡辦秘書長任上的「私煙案」等,如果陳菊被提名為監察機構負責人,以其利害關係人的身份,如何能夠秉持中立、大公無私處理這些弊案?
民進黨有意將陳菊任內的弊案及其前部下的種種違法行徑與陳菊本人區隔開來,可是,陳水扁女兒陳幸妤當年面對媒體情緒激動地嘶吼「民進黨哪個人選舉沒拿我爸的錢」言猶在耳。民進黨內有「孤鳥」,但是絕對不會有「不粘鍋」,陳菊被奉為「南霸天」坐鎮高雄12年,豈能不明白真相?
當然,監察機構人事提名引起巨大的反對聲浪不僅僅是陳菊一人的「功勞」,本次提名名單中,27位「監委」就有24位與民進黨關係密切,特別是在2020選舉中擔任「蔡英文全台律師後援會」總會長的林國明、現任「黨產會」主委林峰正的兄長林郁容、「黨產會」副主委施錦芳等。更為諷刺的是,有過7次「廢考監」連署紀錄的前綠營民代葉宜津、五次連署紀錄的田秋堇也都榜上有名。這些人為何對「監委」昔日揚言翦除今日卻大呼「真香」?原來「監委」月薪高達19萬,不僅配車和司機,還有專屬秘書,擁有獨立調查權,在島內幾乎無法可管,可謂一等一的酬庸、養老好去處,也難怪這份「綠油油,蔡友友」的名單無不洋溢著民進黨的「綠色價值」,彌漫著派系氣息。
大肆酬庸在蔡英文連任以來已經見怪不怪,不過,這次民進黨當局重新架起拒馬、蛇籠的掩耳盜鈴做派倒是顯得格外做賊心虛。上一次在立法機構外架起層層疊檢的拒馬、蛇籠,還是察英文第一任期「勞基法」修正草案時的場面,作為「心頭最軟一塊」的勞工的相關法律尚且要「嚴密保護」,如今更是「心頭肉」的派系大姐要「榮升」之際,做好安保工作似乎也很合理。
臺灣立法機構外的層層拒馬是一個符號和風向標,從根本上表達了民進黨鐵了心要「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民進黨自恃無人可以制衡就可以肆無忌憚予取予求,這樣「監」守自盜難道真的不怕順風翻船嗎?
「上下交相賊」,蔡英文「弊在賂秦」
民進黨當然怕類似「九合一」的歷史重演,只是相較於身後身,作為民進黨主席的蔡英文更在意的應該是眼前事。
在「後韓國瑜時代」的臺灣政壇,雖然綠媒和「網軍」失去了最大的活靶,但是他們還是會通過製造其它帶節奏的議題來模糊焦點,為「綠色執政」保駕護航的使命並沒有改變。從監察機構人事;抗爭屢屢失焦的報導便可見一斑,其本質問題本來應當聚焦到包括陳菊在內人員不適任的提名,而鏡頭的捕捉卻從「林為洲要求開空調」到「陳雪生被控性騷擾」……
其實,自蔡英文贏得連任之後,就不時有陳菊要出任監察機構負責人的傳聞。所以,陳菊被提名並非突發性的大新聞,藍營以「反酬庸、不適任、違反中立」為由強力杯葛也可預料。但整件事情橫生枝節又值得細品的地方卻在於,前國民黨籍台東縣長黃健庭在這次人事風波中被高調任命為監察機構負責人副手,又在兩日後黯然謝絕。至於黃健庭人玉案的重點也似乎並不簡單在於民進黨是否有意借此收編國民黨的游離勢力或者為陳菊擋槍,而是民進黨部分派系旗幟鮮明反對這項任命,導致了蔡英文不得不在第二任期第一次表態,「既然是我提名,我就責無旁貸,也會持續檢討。」
電影《天下無賊》中的反派賊首黎叔說過不少金句,比如「想服眾,心胸要開闊,容得下弟兄才能當大哥」。更讓人發人深省的是那句,
「人心散了,隊伍不好帶了。」
因此,蔡英文能夠出面認錯,並非是因為「黃健庭人事案」本身的對錯,而是分贓不均讓蔡英文深刻感受到人心易散的現實,畢竟,幫助蔡英文打贏選戰的都是亟待「雨露滋養」和收取政治回報的虎狼之師,況且蔡英文需要感謝的人太多了,現有的位子根本不夠用,他們對於蔡英文「寧予外邦,不予家奴」的行為當然不能再默不作聲。
蔡英文需要分配資源鞏固派系忠心,各派系需要蔡英文的「恩庇」保障枝繁葉茂。民進黨全黨上下相互揣摩、利用,活脫脫一幅「上下交相賊」的畫面。可是,隨著817萬張票的政治光環逐漸退散以及「遮風擋田」的陸國瑜的退隱,加之未來難以避免的「繼承人」之爭,蔡英文想要平息內部各方壓力就必須精妙維持各方平衡,特別是當有新的派系強勢崛起時,就要向舊有的派系釋放出額外的資源。然而,一旦派系坐擁大量資源又不可避免地反噬資源配置者,即是所謂「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
蔡英文一味放縱各派系鯨吞蠶食,只會讓派系更加貪得無厭。如今,各派系已經因為「黃健庭人事案」公開質疑蔡英文決策圈小、同溫層厚,接下來蔡英文的資源配置如何能才能安撫各方?恐怕除了既有的「論功行賞」,學習陳水扁挑起派系內鬥來維持超然地位也會成為蔡英文權力工具箱中的稱手武器。饒是如此,蔡英文的眼前事仍舊是不得不創造出更多的位置來滿足食指大動的派系,甚至要「改革」既有制度來保障民進黨和「綠色信徒」的「就業率」。
機構廢立迷思,民進黨「破心中賊」難
無論是「廢考監」,或是改革「雙首長制」,民進黨政客們總寄希望於變革既有制度來達到「權責一致,接軌國際」之目的。然而,從廢除「省政府」「蒙藏委員會」等已經看出民進黨當局推動「台獨」的目的暴露無遺,建立「黨產會」「促轉會」更是顯露了其為鞏固自身權力統治、打擊異己的改革標準。
如今,蔡英文面對派系蜂擁而至掠奪索取時左支右細,為了開闢新的權力來源,又將農田水利會長官改由官派,讓綠色基層樁腳「雨露均沾」。在考試機構尚在的情況下明目張膽提出「聘約人員人事條例」草案,讓未來聘約人員若符合相關資格,在進用滿三年後,可擔任或兼任硏究等機關機構組織法規定有職稱職等的職務。可以想見,未來類似「口譯哥」趙怡翔模式,以親信透過約聘管道登堂入室的亂象將不再是個例。
究竟制度是政治衰退的濫觴,還是無所不用其極的追逐權力者導致了政治文化的惡化,不言自明。當傳統制度被當成資源配置的工具,這些當權者所描摹的新的制度不過是更加高效攫取資源的新工具。即便如此,這些人依然寄希望於制度改革和機構廢立,可見當下島內的選舉政治走向了政黨惡鬥的死胡同,以及對既有資源的過分榨取的嚴重程度,只能不切實際地幻想通過上層制度的改革緩解積重難返的現實。
因此,民進黨推動制度改革並非是制度本身的問題,而是其總在利用制度牟利,把制度當成強佔資源的手段而非創造資源的催化劑,制度原本的生命力更因為政黨輪替被「竭澤而漁」,這樣的制度自然暮氣沉沉。而且,指望民進黨這幫吃相難看的當權政客成為被改革的對象、寄希望於既得利益者有廢除舊制的勇氣、幻想監守自盜之徒去維護制度權威都無異於與虎謀皮。
如果民進黨沒有「破心中賊」,任何有形的體制機制改來改去都會淪為利益分配的新工具或者打擊異己的新手段,在畸形的制度下自然不可避免再次面臨危機,到那時又怪罪新的制度設計不夠合理,「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