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實現夢想的舞臺,讓青春在民族復興中綻放異彩——大陸臺青這十年

  回顧過去的10年,在大陸的臺灣青年看到,大陸為臺灣青年在大陸學習、就業、創業、生活提供更多便利。他們不僅親歷了祖國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更在大陸找到了實現夢想的舞臺,他們同大陸青年同心同行、攜手打拼、鍥而不捨、馳而不息,讓青春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偉大進程中綻放異彩。

「80後」臺灣省籍青年紮根祖地:走出「舒適圈」,成長得更快
  「是我自己想留在大陸,而且大陸發展機會比臺灣多很多。」臺灣青年何冀傑「登陸」十餘年,慶倖自己比很多臺灣同齡人都成長得快,「有機會見到世面,學到更多的本領。」
  1984年出生的何冀傑在臺灣讀完大學後,於2008年被父親叫來大陸工廠實習,幾年後開始管理千人工廠。後來,他另起爐灶,自己創業當老闆。
  「現在的臺灣人很少出來,他們真應該來大陸走走,才知道落差有多大。」雲霄縣全業電子有限公司總經理何冀傑近日接受筆者採訪時如是說。
  漳州是臺胞主要祖籍地,祖籍漳州的臺胞占臺灣人口的40%左右。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不少台商回到祖地,投資興業。何冀傑的父親何希灝,就是其中的典型。
  何希灝祖籍福建省漳州市雲霄縣馬鋪鄉,是入閩經商的台商先行者,曾連任多屆漳州市台商協會會長。在任期間,他積極幫助家鄉引進台資臺企,扶助「登陸」台商發展壯大。
  「我的大學同班同學,畢業後大多在臺灣當電腦程式員,朝九晚五上班;而我有機會去管理一個規模還不小的工廠,機會很難得。」何冀傑告訴筆者,父親熱心為臺胞服務,公司的事基本交給他;他倍感壓力,但成長也比同齡人快。
  「登陸」兩年後,因緣際會,何冀傑避近一位大陸姑娘。他說,妻子是漳州雲霄人,二人於2015年領證結婚,現有兩個可愛的兒子,太太是位全職帶娃的賢內助。
  「父親是老一輩台商,他曾經的成功模式,未必適合當下。」成家之後的何冀傑,有了自己的立業夢。
  他說,他不認可繼續做勞動力密集型產業,與父親在工廠管理理念上有過一些分歧,他不想遵循父親為他鋪好的發展之路,想自己創業,證明自己的理念和思路也能行得通。
  走出「舒適圈」,何冀傑自己創辦一家公司,主要從事各種電感器、充電器、變壓器等電子產品的生產銷售。近年來,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響大,何冀傑從過去的內銷為主、外銷為輔,轉向重點拓展內銷市場。
  「大陸人多,需求旺盛,電子類產品常常幾個月就更新一次,因此既拼價格,更拼出廠速度。」何冀傑認為,大陸經濟發展迅速,未來電子產品應更注重品質,而不是數量,企業發展方向要往精緻、高技術、高質量方向努力。
  追隨父親的腳步,何冀傑紮根祖地,發展事業,也盡力服務台胞台商。他表示,父親雖已過世,但是父親推動兩岸融合發展、全心全意服務台商的努力,深深地影響了他。
  在漳州,何冀傑成為當地法院的一名臺胞陪審員,積極參與涉臺案件的審判。他表示,在臺胞遇到問題時,及時溝通和提供幫助,維護臺胞合法權益。
  「父親一生都致力於兩岸融合發展,也寄望自己多做貢獻。」身為臺灣女婿,何冀傑表示,將繼續紮根祖地,做好企業的同時,為服務台胞創業,更為祖地鄉親福社多做一些力所能及之事。

臺灣青年二度「登陸」:致力開拓大陸電商市場
  時隔十幾年,林欣儀二度「登陸」工作,現已有年餘。對此,她直言,「感覺自己成長更快,是很不錯的人生經。」
  2007年,林欣儀還在臺灣讀大學時就首次「登陸」,到上海復旦大學交流1周,時間雖短,但對大陸留下很好的印象。
  「此次來,發現大陸變化很大。」這位現年35歲的臺灣青年表示,大陸很值得臺灣青年來一趟,無論是學習、工作,還是旅遊,都會有很大收穫。
  如今,林欣儀在人駐福建省漳州台商投資區的臺企福建竹育日用品有限公司任業務經理。「因公司覺得不能再用臺灣的思維做大陸市場,我是被派來學習的。」
  林欣儀告訴筆者,福建竹育日用品有限公司是大陸最大的竹劍工廠,191年創立,原材料由臺灣提供,產品主要銷往日本、韓國等地。
  「竹劍屬冷門製造業,在臺灣也只有兩家公司在做,目前市場已飽和。」林欣儀稱,當年公司急需轉型,看中大陸勞動力市場性價比高,兩岸同文同種、交流便捷,距港口近等區位優勢,就決定到漳州投資設廠。
  據林欣儀透露,這幾年新冠肺炎疫情導致大部分人只能在家運動,因此公司設計了感應器,運動時佩戴即可獲取力量、次數、方向等數據,便於監測。「近年來日本疫情較多,日元匯率也不好,竹劍銷量不佳,公司在想方設法尋找出路。」
  看到大陸市場龐大、電商和直播蓬發展,林欣儀所在的公司除做竹劍主業外,還發展精緻家居用品副業,開發特色的碗、杯子、瓷器及家居裝飾品等,滿足年輕一族的個性化家居裝飾需求。
  「我目前除了負責竹劍業務外,還兼顧電商部,致力於開拓大陸電商市場。」林欣儀說,跟她一同「登陸」的幾個臺灣青年,大部分被安排負責營銷和拍攝製作,「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後,公司想發展電商,但是苦於沒有專業營銷人才」。
  「近年臺灣公司招聘和派遣臺灣青年來大陸工作學習,既有缺乏人才原因,也意識到不能再用臺灣思維做大陸市場了,要熟悉大陸的業務和規則。」林欣儀感嘆道。
  第二次來到大陸後,林欣儀報名參加抖音視頻培訓,發現很多臺灣青年也來受訓。在培訓中,林欣儀感覺到,兩岸青年沒有溝通障礙,甚至很多梗和笑話,大都心照不宜想到一塊。
  「電子支付很便捷,持臺胞證到銀行、政府辦事等都很快捷。」讓林欣儀唯一覺得不習慣的,是大陸太大,不像臺灣地方小,「幸好大陸交通比較發達」。
  不僅驚歎大陸線上市場的快速發展,林欣儀去過浙江義烏小商品城後,也對大陸線下市場「歎為觀止」。
  「居然有那麼大型的小商品市場,商品齊全,價格透明,所有採購商都雲集於此,太方便了。」林欣儀笑稱,她在義烏還學到了砍價和做生意的技巧,很有收穫。

臺灣少數民族青年歌手楊品驊:「中國故事」回報祖國十載培育
  從就業者到創業者,從享受大陸發展紅利到盼望為祖國發展貢獻心力……「登陸」10餘載,臺灣地區少數民族青年歌手楊品驊不僅完成了個人身份的轉變,「初心」也更加明確。他說,來到大陸後,「家」變得更大了,「作為家人,不再是單純享受祖國發展的紅利,更盼望為國家發展貢獻心力」。他希望向兩岸,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回報祖國10多年來的培育。
  楊品驊是來自寶島臺灣的少數民族,大學畢業後應聘至一家香港公司上班,2007年,他奉調到北京工作。彼時,正逢北京夏季奧運會舉辦前夕,各項建設加快推進,舉國沸騰。由於正好執行與奧運會有關的項目,楊品驊迅速接觸到大型國際賽事的建設工作,他看到,大陸已經站在國際視野之上,老百姓的生活水準,整體國民素質都在逐步提升。
  奧運會之後,大陸互聯網飛速發展,電商呈倍數成長,深刻改變著傳統消費模式以及製造業的經營模式。「互聯網支付變得如此通達,這是在臺灣看不到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楊品驊說。
  從事演藝工作的楊品也關注到大陸文化產業的發展。「以前大陸的影視作品可能投入有限,如今可以出現精緻如《長安十二時辰》以及大型科幻電影《流浪地球》這樣的影視作品,都顯示大陸的創作能力在提升,逐步讓世界看到中國人的藝術感以及中國影視產業的力量。」
  2008年,楊品驊決定辭去香港公司的副總經理職務,留在北京創業和生活。在充滿文藝氣息的北京五道營胡同裡,楊品驊開設了大陸第一家臺灣地區少數民族音樂餐飲酒吧。如今,這裡不僅成為臺灣地區少數民族來京發展的「驛站」,更吸引了彝族、藏族、苗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夥伴。楊品驊回憶,2007年時,臺胞到大陸就業,還需要處理一些手續,隨著「31條」「26條」「22條」等一系列惠臺利民措施出臺,臺胞在大陸發展有了更多選擇。楊品驊舉例,臺胞在大陸可以申設個體工商戶,而且有非常多元的選擇,不再局限於餐飲、農業,「更多的年輕人可以用不同方式落地到大陸來」。
  近年來,全國各地持續推進各項惠臺舉措落實落細,為臺胞、臺全提供更多同等待遇、發展機遇。「這對我在北京落地、成長再到其他地方尋求發展是有正向幫助的。」楊品驊表示,未來,他希望可以依託惠臺政策拓展大陸市場,「可能在南京、內蒙古、福建等地開展合作,這是我非常期待的。」
  「我初來時很像是一個『客人』,在創業中慢慢感覺變成『家人』,現在出差之後,『回北京』就像是回家,因為這座城市給了我家一樣的溫暖。」楊品驊說。
  因為工作原因,楊品驊到訪過大陸眾多城市,其中不乏少數民族地區。「我看到,在邊疆、高山、高原,甚至是深谷裡的一些村寨,他們都會依據不同的民族特性發展業態,而且被給予最大的空間和尊重,我期待可以和他們合作,參與到一些建設工作當中」。
  9月21日,在慶祝聯合國國際和平日活動中,楊品驊攜手侗族歌手王馨作為中國少數民族代表向大會獻禮。演唱歌曲《不忘初心》。「這首歌現在仍然深深打動著我。」楊品驊說。
  「作為家人,不能再單純享受祖國發展紅利,更多的是承擔家庭責任。」楊品驊進一步說,「當以家人身份出現之時,更多的是放下一些成見,共同投入。」
  他希望把自己的每一步詳實地記錄下來,把祖國大陸更多有意義、動人的故事傳遞出去,讓島內的好朋友們,更真實地瞭解我們這個共同的家。
  當然,不僅限於兩岸之間,他更想把中國人努力打拼、奮鬥不懈的故事講述給全世界,「為祖國發展貢獻心力,是榮幸也是責任,我感意為此持編地付出」。
  回望初心,楊品驊表示,來大陸之初是希望傳遞臺灣地區少數民族部落的美好,而在大陸,讓他深感榮幸的是,作為中國少數民族的一份子,能夠站在祖國的肩膀上看到更遠的世界。
  如今,楊品驊希望和少數民族同胞一道,一起說好「中國故事」,「報答祖國十多年來的培育」。

(張金川、廖珍妹、李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