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定信心、把握機遇 祖國大陸成為成長圓夢之地——大陸台生這十年

  回顧過去的10年,在大陸的廣大台生看到,大陸高校辦學品質和國際化水準日益提高,大陸經濟社會發展前景持續看好,為臺灣學子帶來難得發展機遇。廣大台生享受大陸有關方面為他們來大陸學習深造提供便利和服務。在大陸的廣大台生克服困難,堅定信心,把握機遇,贏得未來。祖國大陸對於台生來說,成為奔跑成長的圓夢之地。

臺灣女孩鄭雅羚:這裡是我做夢、奔跑、茁壯成長的地方
  在中國日報原創新媒體節目《少年會客廳》第二季第3期《跨越海峽的不只是思念》中,當大家圍坐在一起暢聊各地方言時,古靈精怪的鄭雅羚扮演起臺灣八點檔電視劇的角色,講著一口臺灣腔,惹得大家歡笑連連;但當談到大陸求學經歷和兩岸關係時,她真誠樂觀的態度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為什麼選擇來大陸求學?」面對主持人的好奇發問,鄭雅羚回答說:「首先是因為我認為大陸有更多的機會,其次是受到了母親的影響。」
  原來,鄭雅羚的母親是臺灣作家、主持人吳淡如的粉絲,而吳淡如曾經在湖南大學嶽麓書院的博士班學習,所以她希望雅羚也能跟隨自己偶像的腳步前往「千年學府」、中國「四大書院」之一——岳麓書院求學。
  在收到湖南大學錄取通知書後和親朋好友分享對大學生活的期待時,雅羚也曾收到身邊中學的不解與反對。
  「你為什麼不留在臺灣上學?」
  「你為什麼去那麼遠的地方?」
  「你吃得慣那麼辣的湘菜嗎?」
  「你想家了怎麼辦?」
  「如果你後悔了怎麼辦?」
  未知與焦慮在臨行前充斥著她的腦海,但所幸,來到大陸後,在湖南大學度過了非常美好的學習和生活的時光。
  「令我驚訝的是,我比想像中更快地適應了新生活。感謝新生軍訓讓我與新同學們在高強度的訓練中同甘共苦。我們學會了如何把被子疊成「豆腐塊」;我們在驕陽下宣誓,一起站軍姿,即使再苦再累,也堅持到底,我們高唱軍歌,唱出我們努力做到最好的毅力與決心,這是我大學生活最難忘的記憶之一。」
  在學校,朋友和老師的關愛與陪伴為雅羚驅散鄉愁。
  「我與舍友和諧友愛、相互激勵。舍友們教我如何在鍵盤上打中文拼音、如何寫簡體漢字、如何聽懂中國不同地方的方言和口音,現在我已經能分清上海話、武漢話和四川話啦。」
  每次寒暑假結束返校時,雅羚總能品嘗到舍友從家鄉帯來的各地美食;在生日時,朋友們會聚在一起悄悄為她準備驚喜和禮物;每逢傳統佳節,老師會邀請她去家裡一起吃團圓飯。在湖南大學,雅羚收穫了滿滿的溫暖與珍貴的情誼。
  「湖南大學不僅是溫馨的家,還是一個我可以做夢、可以奔跑、可以茁壯成長的地方。」
  作為一名演講愛好者,雅羚參加了許多英語演講比賽和模擬聯合國活動,曾經榮獲亞洲國際模擬聯合國的優秀代表團獎;作為一名音樂愛好者,雅羚同她來自內蒙古的搭檔一起參加校園比賽,榮獲湖南大學的十佳歌手獎,還一同在數萬名師生面前領唱校歌。「他那來自呼倫貝爾大草原的粗獷聲線與我來自阿里山的清脆噪音相得益彰。」
  校外的天地也分外廣闊。在暑假期間,雅羚去了很多地方,領略祖國大陸的大好河山。「在寧夏,我探索了神秘的大漠,並見證了那裡的居民是如何脫貧致富的,在雲南,我感受到了不同民族的獨特文化;在北京,我參觀了紫禁城和鳥巢,在福建,我非常欣喜地看到這座兄弟省份有著與臺灣如此相似的風土人情。」
  兩年過去,如今的雅羚自豪地站在鏡頭前告訴所有人,她的選擇是正確的。「我從未後悔選擇湖南大學,從未後悔來大陸求學,從未後悔。」
  「在大陸,我開闊了視野,豐富了人生體驗,在大陸,我看到了無限的機會和可能,我可以擔任主持人主持海峽兩岸盛大的活動,可以成為語言大使,讓全世界聽到我的聲音,在大陸,我變得積極樂觀、奮發努力、勇敢追夢。」
  「我們是志願者、傳播者,是海峽兩岸的溝通和合作的橋樑,需要一同努力推動兩岸文化交流,」身為Z世代的雅羚,同許多臺灣青年一樣,渴望「消除海峽兩岸人民的誤解,把真實公允的資訊帶回家鄉。」期盼他們承擔民族責任、牢記歷史使命,珍惜青春年華,活出精彩人生,在正確的航道上揚帆遠航!

臺灣青年張立齊:臺灣青年應當仁不讓,以完成統一大業為志
  「尋根路,你我對話。穿越了海峽,兩岸從來是一家。」今年6月,臺灣青年代表、「兩岸同舟網」總編輯張立齊曾赴北京參加第二屆「攜手圓夢——兩岸同胞交流研討活動」,在時隔4個月後,筆者再一次與他對話,而電活的那一頭,響起的是這首膾炙人口的旋律。「歌曲中的主人公之一、臺北林家三兄妹中的林彥辰是我在北京大學就讀時的校友,他們的尋親故事,唱出了我們臺灣人的歸鄉情愫。」張立齊如是說。
  2008年,張立齊人生中第一次跨越海峽來到祖國大陸。回憶起當時的場景,他告訴筆者,當時的他,內心除了興奮,更多的是緊張和不安,「對於在臺灣生活十幾年的我而言,那是一片未知的領域」。從澳門特區的拱北口岸進入廣東珠海,張立齊開始重新認識這片「故土」。
  「那時的廣州塔正在建設,北京的鳥巢也才剛剛落成,河南博物館裡的中國歷史,讓我對大陸的憧憬之情變很更為深刻。」2013年,張立齊成功考入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攻讀博士學位,讀博期間,張立齊和自己在大陸的朋友們一道,加入了鄉村支教的隊伍。
  「當時我被分派到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巴林右旗的一所中學任教,除了日常工作之外,也在課餘時間和當地老師一同參與精准扶貧工作。」從城市到鄉村,從內地到邊疆,張立齊說,那時的自己堅信找到了一條值得追尋的道路,「臺灣青年在祖國大陸的熱土上真的大有可為。」
  「在校求學時,我們也和大陸同學一樣,需要參加嚴格的答辯和論文審查,嚴格的把關才能提升我們的學術研究工作競爭力。而臺胞居住證等惠台措施,也讓我們和大陸同胞一樣,能夠享受更加便利的生活。」張立齊告訴筆者,「兩岸一家親」已成共識,兩岸同胞走近走親的意願不可悖逆。
  時代的責任賦予青年,時代的光榮屬於青年。在今年的海峽青年論壇上,習近平總書記曾給參加論壇的臺灣青年回信,勉勵兩岸當年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攜手打拼,讓與會的兩岸青年深受鼓舞。
  「記得當時看到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我特別激動,也更加堅定了在大陸發展的信心。」張立齊表示,白2018年以來,自己每年都會參與海峽論壇相關活動,分享在兩岸生活中的點滴故事,「希望通過自己的經歷,讓更多臺灣青年瞭解大陸,認識大陸,引領更多臺灣青年來大陸發展。」
  「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張立齊表示,在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進程中,臺灣同胞定然不能缺席。臺灣青年更應當仁不讓,以完成統一大業為職志,為中華民族更加美好的明天彙聚起蓬勃的青春力量。「這是兩岸同胞的時代,也是幾代人奮鬥出來的舞臺,在祖國大陸這片熱土上,祖國統一、民族復興的光榮偉業必將走向成功。」

(尹賽楠、中國日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