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人口第一大國後,印度國力真能超越中國嗎?

  每個經歷過九年義務教育的人,都熟悉這樣一句話:「中國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國。」這個知識點,在中學地理教科書中,存在了至少幾十年。
  如今,它要正式成為歷史。
  據新華社報導,聯合國在4月24日表示,印度人口會在4月底超過中國。到今年年底,印度人口會達到14.29億人,比中國多300萬人。
  因為生育率高,且大量女性處於適合生育年齡,印度人口預計將在未來四十年保持增長,並在2064年達到近17億人的峰值。而中國政府資料顯示,2022年,中國人口出現了自1960年代以來的首次下降。
  這意味著,印度人口比中國更多的趨勢將持續下去,到下個世紀初,印度的人口將是中國的兩倍。
  這是自1750年以來,中國人口首次被印度超越,也意味著全球秩序的重大轉變。
  《華爾街日報》分析認為:持續擴張的人口,意味著印度可能在很長一段時間保持經濟的高速增長,購買更多世界商品,並在全球事務中發揮更大影響。而儘管中國經濟實力穩居世界第二,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並努力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但人口負增長和老齡化會讓這一挑戰變得更艱難。
  「這是世界幾個世紀以來未見的轉捩點,而且再過幾個世紀也不太可能再次出現。」《紐約時報》評論稱。

印度,超越中國的野望
  對此,印度已經期待很久。他們將此視為能夠超越中國的一個機會。
  2014年,新當選的印度總理莫迪訪美,在紐約麥迪森廣場花園發表演講時,他就提到:「印度有世界上最年輕的人口,21世紀可能屬於印度。」
  很多人把20世紀稱為「美國世紀」,因為美國是這個百年裡最具影響力的超級大國。與之相應,19世紀則被稱為「大不列顛和平」,在此期間,大英帝國確立了全球霸權,扮演「世界員警」的角色。從1815年到1914年,歐洲沒有發生大規模動員的全面戰爭。
  隨著中國崛起並可能取代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很多人認為,中國將主導全球經濟和地緣政治秩序,21世紀可能屬於中國,但莫迪展現了印度的野心。
  莫迪這麼說是有底氣的。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和用工成本提高,不少外國企業希望把部分生產線遷出中國。而印度,看起來就像30年前的中國,勞動年齡人口迅速增長,25歲以下人口有6.1億,需要照顧的老年人相對較少。
  充裕的勞動力曾經幫助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現在,印度政府也試圖抓住這一機會。他們正在通過升級基礎設施、投資教育、完善法律法規等措施,改善營商環境,吸引外國投資。
  與之相應,過去10年,印度的國內生產總值翻了一番,達到3.4萬億美元。經濟學家們預測,未來10年,這個數字還將增長一倍以上,達到8.5萬億美元。
  2022年,印度超越了前宗主國英國,成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經濟學家們預測,它會在六年後,也即2029年,更進一步,超越德國和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和中國的第三大經濟體。
  國內經濟發展的顯著成就,讓印度在外交上的「腰杆子」更硬。儘管美國正竭力爭取印度在地緣政治問題上的支持,但從俄烏衝突爆發到現在,印度一直拒絕譴責俄羅斯,並且仍然大量購買俄羅斯的石油。
  印度人越來越頻繁地表示,他們的國家應該按照自己的利益行事,其他大國是競爭對手。在諮詢公司Morning Consult最近一項調查中,印度人認為美國是僅次於中國、領先於鄰國巴基斯坦的最大軍事威脅。
  印度將不再充當美國、俄羅斯和中國之間的「制衡」力量,而是試圖憑藉自身實力成為一個大國。
  2023年,在印度全國青年節上,莫迪再次表示:「我們必須讓21世紀成為印度的世紀,印度必須超越那些發達國家,世界將發生改變。」

全世界最年輕的人口
  從歷史上看,印度的人口一直處於高位,尤其是在肥沃的北部恒河平原。由於氣候原因,那裡可以同時種植作為冬糧的小麥和夏糧的水稻,糧食產量是世界上許多其他地區的兩倍。而由於對人民,尤其是女性的教育滯後,印度擺脫高生育率的時間比中國晚。
  印度也因此擁有全世界最年輕的人口,其中位數年齡是28歲,相比之下,中國是39歲,美國是38歲。在印度,超過2/3的人正處在勞動年齡(15-64歲),這給印度帶來明顯的人口紅利期。
  人口紅利,一個國人經常在媒體上看到的詞。這個經濟學上的術語,最早於1990年代由哈佛大學的學者提出,之後很快又成為外界解釋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關鍵字。
  不過,人口紅利並不會一直存在。它指的是人口轉變過程中,人口年齡結構變化帶來的經濟結果,是一個一次性的視窗期,通常持續幾十年。處於這一視窗期的國家,其工作年齡人口遠遠超過年幼和年老的受供養者人口。當人口老齡化和照顧被供養者的成本上升時,這一窗口期就關閉了。
  人口紅利助推了中國的經濟崛起,大量工人湧入工廠,讓中國變成世界製造業基地。但人口紅利並不一定帶來經濟上的成功:在拉丁美洲和非洲一些人口較年輕的國家,由於難以創造充足的就業機會,經濟增長出現了停滯。
  也就是說,能不能利用人口紅利視窗,關鍵在於能不能創造足夠的就業。

坐在定時炸彈上
  對一個國家而言,促進發展永遠是一個複雜的系統。與單純人口數量變化相比,印度顯然還沒有完全做好應對「人口第一大國」的準備。
  2022年,在印度北方邦和比哈爾邦邦,國家鐵路系統開放3.5萬個工作崗位招聘,但申請者高達1000萬人。因為質疑招聘過程不夠公正透明,兩地發生暴力抗議活動。抗議雖然事後被警方平息,但側面反映了印度殘酷的就業環境。
  過去十年,儘管勞動力人口增加逾1億人,但印度的新淨增就業崗位數為零,這一定程度上是因為新冠疫情。許多印度人心灰意冷,甚至不願找工作。
  根據孟買獨立智庫印度經濟監測中心的資料,在每年進入勞動力市場的2000萬印度人中,只有大約800萬人在尋找工作。今年3月份,印度的整體勞動力參與率為39.8%,而美國為62.6%,中國為68%。
  法國興業銀行關注印度事務的經濟學家昆杜認為,印度目前還沒有辦法充分享受人口激增帶來的紅利,一個關鍵原因就是勞動力參與率偏低。像日本和韓國這樣善用人口紅利期的國家,此前勞動力參與率約為55%-60%。
  未來二十年,印度還將有2億年輕人加入勞動力大軍。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教授、《印度崩潰》一書的作者阿紹卡.莫迪提醒道,隨著這麼多人進入勞動力市場,「你必須以兩倍的速度跑,才能留在原地」。
  失業帶來貧困。聯合國資料顯示,印度有2.289億人(占總人口的16.4%)生活在貧困之中——儘管這一數字有所下降,但仍居世界首位。
  如果無法解決就業問題,巨大年輕的人口很可能成為一個國家的風險。人口學家保羅.莫蘭在《人口浪潮》中寫道,就貧窮國家而言,人口年齡最年輕的國家發生暴力的時間往往也最多。
  「印度正坐在一顆定時炸彈上,」印度商學院組織行為學教授錢德拉塞卡.斯里帕達在接受CNN採訪時表示,「如果不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創造足夠的就業機會,就會出現社會動盪。」

印度,真能超過中國嗎?
  彭博經濟研究院表示,印度需要在四大方面取得進展——城市化、基礎設施、提高勞動者技能以及促進製造業——才有可能充分利用人口紅利,並重塑全球經濟。
  印度以多快的速度提高城市居民的比例,以及它能否創造足夠的優質工作崗位來適應這種轉變,對其增長需求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2021年印度城鎮化率僅為35.3%,同期中國是62.5%。
  要使城市化帶來經濟紅利,就需要大規模的基礎設施投資。莫迪2014年贏得大選以來,印度加快了鐵路、機場、集裝箱港口和發電設施的建設,國內航空客運量翻了一番,全國高速公路里程增加了50%。
  但這還遠遠不夠,在很多關鍵指標上,印度仍遠落後於中國。比如,印度的互聯網使用率僅為43%,同期中國為70.1%;而2020年中國港口集裝箱運輸量是印度的15倍。
  教育是另一個絆腳石。印度全國近三分之一的青年既沒有工作,也沒有接受過合適的教育或職業培訓。只有5%的勞動力被認為具有正式技能,而且印度的學校基礎設施薄弱,缺乏合格的教師。
  在國家競爭的維度上,人口並不能只做單純的數量對比。「2022年中國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達到4655萬人,毛入學率達到59.6%。這已經進入了大學教育普及階段。沒有一個國家有這樣的規模。」南開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所教授原新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時說,哪怕中國人口數量不是世界第一了,但中國勞動力素質、整個人口綜合素質的提升也是空前的,其規模也是巨大的。
  相較而言,在印度,女性參與勞動方面也有很大進步空間。世界銀行的資料顯示,從2010年到2020年,印度職業女性的比例從26%降到了19%。
  儘管女性占印度總人口的48%,她們只貢獻了GDP的17%左右,而中國的這一比例為40%。根據彭博經濟研究院的一項分析,到2050年,縮小男女間就業差距可以使印度的GDP增長近三分之一,按不變美元計算,這相當於近6萬億美元。
  人口流動是另外一個問題。「2021年,我們國家的流動人口總量是3.84億人,也就是超過1/4的中國人在流動。」原新說,只有人能夠自由流動,人力資源才能夠盤活。而且,這還進一步提升了中國的城市化進程——畢竟,人口就是從農村向城市流動的。
  與中國數以百萬計的農民工湧入城市,在工廠工作不同,許多印度人不願離開家鄉前往工作機會更多的地方。在老家,他們可以更輕鬆地享受免費食品援助等政府福利,有些人在其他地區面臨語言障礙——印度沒有一種能全國通用的語言,使用人數超過一百萬人的語言有29種。
  四十年前,中國和印度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以農業為基礎的經濟體。但隨著西方世界將從玩具到電視的商品生產外包,中國抓住了印度錯過的機會。如今,製造業占中國GDP的四分之一以上。
  因此,中國的人口挑戰並非不可克服。官員們認為,通過更好的教育和技術進步,可以抵消人口下降帶來的影響。
  在回應中國人口將被印度超越時,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就表示:一個國家的人口紅利既要看總量,更要看品質;既要看人口,更要看人才。
  5月5日,習近平主持召開的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也特別提到了人口的問題:當前我國人口發展呈現少子化、老齡化、區域人口增減分化的趨勢性特徵,必須全面認識、正確看待我國人口發展新形勢。要著力提高人口整體素質,努力保持適度生育水準和人口規模,加快塑造素質優良、總量充裕、結構優化、分佈合理的現代化人力資源,以人口高品質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
  「整個社會在向科技化、數位化、智慧化發展,在這樣一個過程中,未來的經濟結構,對於數量型勞動力的需求會逐漸降低,而對於品質型勞動力需求正不斷地增強。」原新說,自己一直不認可中國人口紅利消失的判斷,中國人口下降,是一個巨大挑戰,但人口素質的提升,也是一個巨大機會。畢竟,說到底,「人才是整個經濟社會發展中最具有活力、最具能動性、最具創造力的要素」。

(王亞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