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成了世界人口第一大國,然後呢?

  誰都說不清印度此刻是不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它很可能已經是了,也可能還差一點。
  原本計畫在2021年進行的印度人口普查本來能提供更精確的資料,但由於新冠疫情而無限期推遲,至今尚未啟動。而上一次印度全國人口普查已是12年前。
  印度1990年通過的《人口普查規則》規定,人口普查前全國各級政府要先進行行政邊界凍結,待中央政府相關部門確認行政區劃的資訊後,才開始統計。整套流程下來耗時最少也要11個月。
  據印度全國性媒體《印度教徒報(The Hindu)》的報導,印度註冊總署辦公室(RGI)2023年1月宣佈,將各邦凍結地方行政邊界的日期從2022年12月31日延長至2023年6月30日。這意味著,就算不考慮2024年印度全國大選的影響,印度最快也要等到2024年下半年才能完成新一輪人口普查,正式把家底摸清。
  但近年來大部分的統計預測和人口問題專家都已對此心照不宣:印度人口登頂只是時間問題,2022年聯合國的一份報告則進一步將這個時刻明確為2023年的4月中旬——這比2019年的預測要提前了近4年。

走向巔峰的前夜?
  新時代的里程碑接踵而至。2022年底,世界人口達到80億。此後不到半年,全球人口第一大國的接力棒可能已經從中國交到印度手裡。
  無論如何,世界人口從1900年將近16億到現在的80億,印度人口從1950年以來增長了超過10億,能生下來這些人並且養得活,對於人類文明而言都應該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
  但人們似乎並沒有對此事表現出多少欣喜之情,准人口第一大國印度的國內輿論也對此反應冷淡。印度媒體《那加蘭邦郵報》在2022年7月的一篇報導中曾尖銳地評價,印度人口登頂的時刻比預測時間早太多,這個榜首地位完全不值得羡慕。以占全球2.4%的面積養活超過全球17.7%的人口,是前所未有的挑戰。如果無法通過有效的規劃和行動將人口轉化為人口紅利,國家將陷於危險境地。
  從數字上看,印度人年齡的中位數為28歲,全球五分之一的25歲以下人口都生活在印度,占印度人口的40%以上。根據聯合國的資料,截至2022年,65歲及以上的成年人僅占印度人口的7%,並且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例可能直到2063年都能保持在20%以下。這些年輕人將構成印度未來30年發展的重要勞動力基礎。
  而且這批新一代的印度人可以說基本摘掉了文盲的帽子。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印度15-24歲人口的識字率已經達到92%,跟1981年的54%相比,也稱得上是了不起的成就。另據印度《經濟與政治週刊(Economic and Political Weekly)》2020年的報導,印度高等教育階段的淨入學率已經達到64.3%。這跟過去十多年裡印度大力推進高等教育發展不無關係。
  尖銳的男多女少問題也在逐漸得到緩解。2011年的印度人口普查顯示,新生兒男女比例為111:100,而2019-2021年的印度全國家庭健康調查顯示,該比例已經縮減至108:100。
  總體而言,今時今日的印度擁有一個許多國家夢寐以求的人口結構,絕大多數年輕人接受過基礎教育,過半有機會接受更好的高等教育,養老負擔又極小。印度好像已經站上了發展快車道的入口。

如何出牌
  不過牌面上握著一手順子的印度目前似乎面臨著一個都在打對子的牌局,有力沒處使。
  位於孟買的印度經濟監測中心(CMIE)2022年曾進行統計,9億達到法定工作年齡的印度人,超過半數不願工作。2017年至2022年,印度人口的總勞動參與率從46%下降至40%。長久以來存在的女性地位問題,讓占全國人口49%的女性僅能為國家經濟產出提供18%的貢獻,只是全球平均水準的一半。CMIE負責人Mahesh Vyas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我認為印度政府沒有達到(為社會)創造優質就業崗位的要求,人們仍然在退出勞動市場,放棄積極尋找工作。」
  此前由於新冠病毒疫情的打擊,印度2020-2021兩年GDP平均增長率不到1%,2021年12月印度的失業率達到7.91%,其中大學畢業生尤其嚴重,失業率為19.3%,超過全國平均失業率的兩倍。
  不過印度的失業問題不能完全歸咎於疫情。早在2018年,印度《經濟時報》的報導就曾指出,自2011年開始,印度的就業率就持續下滑,官方的失業資料沒有反映真實就業情況。2016年底頒佈的「廢鈔令」和2017年7月出臺的商品與服務稅,對中小企業造成嚴重打擊,使2017年成為印度人就業非常困難的一年。
  印度的就業困境不是短期現象。雲南財經大學印度洋地區研究中心副教授楊怡爽曾指出:印度勞動密集型的製造業、中小型企業和農業生產力的發展滯後,導致印度經濟增長某種程度上只能依賴於服務業和有限的幾個資本密集型產業。這意味著經濟增長沒有轉化為相應的就業崗位增長。
  印度工商業聯合會(Assocham)和「思想套利」研究所(Thought Arbitrage)2017年發佈的研究顯示,1999-2000年度至2004-2005年度之間,印度的就業彈性係數達到最高值0.50,即GDP每增長100盧比,就業機會能增加50個。但在2004-2005年度至2009-2010年度之間,印度的就業彈性係數卻驟降到了危險的0.04,也就是說GDP每增長100盧比,就業機會僅增加4個。就業彈性係數於2014-2015年度曾回升到0.17,但之後便再也沒能達到這一水準。
  如何讓受過更好教育的一代青壯年擁有一個與他們所受教育相符、報酬穩定的工作,關乎社會穩定、消費拉動和國內市場擴大等諸多方面。如何把一手好牌順利地打出去,是印度政府當前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印度的富貴病
  長期以來,印度都在嘗試控制生育,它甚至是世界上最早宣導計劃生育的國家。每一屆印度政府都要為本國暴漲的人口頭疼不已。1976-1977年,英迪拉·甘地政府還曾出臺過飽受爭議的強制絕育運動,最後因國內激烈的反對而作罷。政府主導的生育政策,幾乎一直未能在印度有效開展。
  雖然自1950年聯合國開始收集世界人口資料以來,印度人口增加了超過10億,但生育率卻一直在穩步下降。1950年印度每名婦女生5.7個孩子,而根據2021年印度衛生部公佈的調查結果,在2019-2021年間,印度的總和生育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婦女在育齡期間的平均生育子女數,簡稱生育率)下降到了2.0,甚至低於世代更替水準2.1——長期低於這一水準,總體人口數量將會下降。過去很多人曾預測的印度「人口爆炸」並未出現。
  生育率降低幅度最大、當前生育水準最低的地區,往往都是印度最發達的地區。由於國內不同地區發展水準的巨大差異,印度各地區生育率的差異極大,經濟水準較差的比哈爾邦邦和梅加拉亞邦生育率分別達到2.98和2.91,而經濟最發達的果阿邦卻低至1.3。這一情況充分證明一個道理:發展是最好的避孕藥。
  尚未成為發達國家且有待全面釋放人口潛力的印度,也開始出現了發達國家式的富貴病——這當然是印度總體社會治理、醫療衛生和營養水準全面進步的結果,但這或許也會在未來製造新的問題。畢竟今天年富力強的這一代印度勞動力也會老,如果印度無法在他們這一代人還幹得動的時間裡,讓國力邁上一個新的臺階,並為幾十年後不斷膨脹的老年群體做足養老準備,那麼曾經「人滿為患」的印度,很可能將掉進一個新的人口陷阱。

(李屾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