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是身體的預警信號,盲目忍痛不可取

疼痛是預警信號
  疼痛是除血壓、呼吸、脈搏、體溫之外的「人類第五大生命體征」,是機體面臨刺激或疾病時發出的預警信號,應高度關注,切不可忽視。但很多人存在「忍忍就過去」的錯誤認知,認為疼痛會自行緩解,尤其是輕度疼痛。
  專家提示,慢性病合併突發疼痛,需及時就醫。對於慢性病患者,可能因為具有一些「個人經驗」,忽視了異常症狀,從而延誤病情。比如高血壓患者,可能既往發生過頭痛,如果突然出現疼痛劇烈發作或伴隨嘔吐、視物模糊或者單側肢體無力,需要立即就醫,明確是否存在腦血管疾病。
  專家指出,疼痛的刺激會讓機體處於失調狀態,出現例如血壓升高、心肌缺血、胃腸蠕動變慢等併發症。同時,每個人對疼痛的承受能力不同,疼痛發生時,即使症狀不嚴重也不應該繼續忍耐,應早干預、早治療,阻止病情加重、轉為慢性疼痛或者產生心理障礙。此外,早期治療能夠提高藥物治療的敏感性,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疼痛發生有誘因
  控制誘因能預防疼痛的發生。比如,保持良好情緒、確保規律作息、均衡飲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預防緊張性頭痛、偏頭痛的發生。腰背部疼痛與久坐久站等不良姿勢相關,改變不良姿勢,適當鍛煉腰背部肌肉力量,可以預防疼痛發作。退行性骨關節病常與骨質疏鬆等因素相關,尤其是中老年女性,建議積極補充鈣、維生素D等營養。
  採取預防措施的同時,需要關注和記錄疼痛的發作規律,總結適合自身的措施。疼痛發生後要及時就診,通過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調節情緒、接種相關疫苗等方式,防疼痛於未然。

合理口服鎮痛藥很重要
  藥物治療是緩解疼痛的重要手段之一,常見的鎮痛藥有兩大類:
  一類是阿片類,主要用於治療嚴重的疼痛,尤其是癌症疼痛。這類藥物屬於處方藥,不當服用會產生成癮性,必須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另一類是非阿片類的解熱鎮痛藥,主要包括對乙醯氨基酚、非甾體類消炎藥(例如阿司匹林、布洛芬、雙氯芬酸、吲哚美辛等),世界衛生組織推薦作為基礎鎮痛藥物,適用於緩解輕至中度疼痛。
  對乙醯氨基酚或布洛芬,也被國內外指南推薦用於緩解普通感冒、流感等引起的頭痛、肌肉酸痛、關節痛、發熱症狀。這類藥物通常安全性良好,不良反應發生率較低,臨床上應用非常廣泛。其中,對乙醯氨基酚不易引起胃腸道黏膜損傷,胃腸道出血風險低,與其他藥物合用不易發生不良反應,但過量服用有可能導致肝臟毒性。非甾體類消炎藥例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具有較好的抗炎效果,但可能會導致消化道潰瘍和出血,影響一些藥物的代謝,如可能影響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降壓藥的效果和口服降糖藥的降糖作用等。
  同時,隨著人口老齡化,慢性病患者基數在逐漸擴大,多病共存的患者往往用藥種類繁多,容易發生藥物間的相互影響和干擾。尤其對於老年疼痛患者,如果需要同時服用其他基礎疾病用藥,應該由醫生根據原發疾病、合併疾病、用藥史等個體情況評估後指導用藥,以減少用藥風險。

多管齊下抗疼痛
  疼痛的綜合療護是結合了藥物和非藥物的整體療法。最新治療理念提倡聯合應用物理治療、心理治療和運動療法等非藥物治療及預防手段最大限度地消除疼痛。其中物理治療包括熱療、冷敷、超短波、衝擊波等,這些無創性手段安全性高、使用方便、容易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