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要有競爭人才「造飯碗」意識

陳觀生
  《人才引進法律制度》七月生效,在具備法律基礎後,正籌備前期工作,八月份會陸續推出各類人才引進計劃詳情,如申請條件、評審準則,申請管道上,會設立專屬電子平臺接收申請,平臺面向全球。行政長官賀一誠表示,近年世界各地掀起「搶人才」風潮,擁有國際視野、具備自主創新能力的國際化、專業產業的人才,成為區域競爭重點對象。澳門作為灣區成員,以及國內外雙循環交匯點,也首當其衝,要在激烈人才競爭中求存共贏。
  在人才競爭中求存共贏
  賀一誠日前在人才發展委員會「二○二三年第一次全體會議」上表示,國家對澳門特區重要要求是推動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加強「一中心、一平臺、一基地」建設,並提出要推動灣區高水準人才高地建設重大戰略目標。為配合重要任務,政府正在加快推進「一加四」適度多元化發展策略,配合人才引進、人才培養、人才回流並行政策,以支持社會和經濟長遠發展。
  賀一誠指出,《人才引進法律制度》方向和對象明確,是希望人才來澳搭建產業平臺、帶動重點產業發展,以自身技術及經驗發揮引領帶動作用,完善澳門人才體系建設。特區政府會加強培養本地人才,積極配合產業發展趨勢,重點培養產業發展所需人才。
  澳門回歸祖國20多年多以來,歷經初期的迷茫徘徊,然後選擇放開發展博彩業,在國家和全國人民的全力支持下,博彩旅遊產業得以飛速發展,從而帶動了澳門經濟的十多年繁榮及人民生活的改善。但在這一發展過程中,博彩一業獨大,產業過於單一,容易受國際和外部金融市場、客源市場變化而出現動盪。這一問題已在多年前引起國家的重視和提醒,建議澳門要走適度多元發展之路,增強市場生存和競爭能力。本澳政府及社會各界也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及之後有所重視,並嘗試尋求適度多元發展道路。
  人才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這已是現代社會被普遍實踐和認同了的理論。由於澳門多年依靠博彩業發展,同時帶動相關旅遊產業發展,客觀導致社會就業、人才培養常年傾向于單一產業,在本澳意識到要走特色金融、高科技開發、現代中醫藥、會展經濟等多元發展之路時,總找不到突破的有效途徑,而這其中相應人才的缺乏也成為關鍵性制約因素。
  澳門現在不僅是高層次的領軍管理人才、創新開發人才缺乏,還在城市的日常領域如輕軌運營管理、專業藍領工程技術人員、跨境電商等方面得以體現,這些都已成為影響和阻礙本澳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老大難」問題。
  近些年來,為解決澳門人才缺乏問題,特區政府也按照相關政策和需求面向海內外引進過不少學術類人才,也於2014年初設立了特區政府人才發展委員會,專門針對本澳人才問題制定、規劃及協調特區人才培養的長遠發展策略,並構思人才培養的短、中、長期措施和政策。並為此成立多個專責小組,推動協調與人才培養相關的本地、區域及國際合作等各項重要工作。
  《人才引進法律制度》七月生效,人才引進將採取「定額」、「定向」、「定點」的方式執行。同時因應國家賦予定位,以及特區「二五」規劃中促進產業適度多元的發展方向,首階段將優先引入大健康、現代金融、高新技術及文化體育等四大重點發展產業的優秀領軍人才。
  人才與「搶飯碗」沒關係
  統計暨普查局近日公佈今年三至五月就業調查,總體失業率為2.8%,本地居民失業率3.6%,與上一期(今年二至四月)持平;就業不足率則跌0.3個百分點至1.8%。勞工事務局公佈今年上半年協助6,140名本地居民成功就業,接近去年全年協助的6,288名,並相當於今年二至四月就業調查中本地居民勞動人口約2%。
  本澳失業及就業不足持續改善,關鍵是今年一月八日恢復正常通關,經濟和旅遊有序全面復甦,尤其博企、酒店業及會展業對人力資源需求急劇增加,提供大批就業崗位。統計局資料顯示,今年首季會展活動按年顯著增加1.1倍至208項,期內舉行的會議有196項,按年增加120項。
  旅遊服務出口是本澳GDP主要組成部分,旅遊業強勁復甦,發揮「旅遊+」聯動效應,直接啟動周邊產業及人資需求,對改善就業的作用立竿見影。
  按照經濟學理論,失業主要分為「結構性失業」、「摩擦性失業」及「週期性失業」。「週期性失業」一般出現在經濟週期蕭條階段。本澳經歷三年疫情,迎來全面高速復甦,就業最艱難時期已過去,大量短期失業的情況相信不再出現。
  「摩擦性失業」涉及季節性、產業結構及工種需求轉變,多屬短中期現像。本澳現時仍以博彩旅遊業及零售服務業為主,對本澳正處產業多元初始階段,未造成太大影響。但隨著產業多元的深化,人資需求重新分配。針對這趨勢,可以看到政府有作出前瞻性籌劃。
  「結構性失業」是本澳現時主要失業形態,部分居民特別是年長居民的教育水準及知識技能,在勞動力市場長期處劣勢。勞工局網上資料顯示,今年五月有4,190人就業登記,維持穩定水準,其中待業而持續登記佔2,527人,可能屬於這失業群組。
  澳門有些人擔心引進人才會與自己爭就業、「搶飯碗」,這實際是沒關係的。因為這些引進的人才數量很少,比如你澳門每年引進100人,十年1000個人,這些人所做的事是和社會上普通老百姓基本不搭界的。引進了院士、專家等高端人才,主要為澳門轉型、高科技發展出謀劃策、搭建平臺,,等於為澳門提供新的就業機會和增加更多「飯碗」創造了機會。這跟「搶飯碗」沒關係,這些人也不缺飯碗,他們走到哪裡都有飯吃,都受重視。這對政府的收入也沒太大的影響,比如每年100個人,每人一年50萬美元,整體5000萬美元。實際上花這些錢都不算什麼,因為這些人創造出的價值遠遠不只這些。
  而對於本地人的「飯碗」問題,當局應深入分析失業原因,作出針對支援,如:職業轉介、配對及職業培訓等,或引入「彈性就業」模式,多管齊下且要有延續性。如涉及個人原因或身心缺憾,需要和社服部門及民間機構合作提供支援,協助重新進入職場。疫前一九年,總體失業率及本地居民失業率曾分別處於1.7%及2.3%,接近全民就業水準。相信隨著經濟保持向好,有客觀條件保持樂觀及信心,重回疫前的充份就業狀態。
  從整體來看,經濟發展了,市場主體的數量和規模也必定隨之增加,就業崗位即「飯碗」亦必定隨之不斷增多,從而形成良性的就業生態,持續保障本地就業。進一步從微觀上看,一個企業引進一些緊缺人才,這些人才使得這個企業業務不斷增加,既可以增加該企業本身的用人需求,也可以帶動企業外部業務鏈上相關行業的發展,這些相關行業也會增加用人需求。而且要看到,政府引進人才政策所針對的大多是本地難以提供的人才短缺崗位,不會與本地人才形成競爭。
  育才引才「造飯碗」
  世界很多國家和地區為什麼要在全球範圍搶人才,因為「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只有彙聚優秀人才,才能有力促進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社會良性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社會發展需要與澳門資源配置的極大不平衡,構成澳門社會基本矛盾之一,而該矛盾在疫情下更加尖銳。澳門無論是促進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參與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還是要實現在國家與區域發展中的「一中心、一平臺、一基地」目標定位、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都需人才力量作支撐。
  澳門的人才問題是一個與澳門未來發展緊密相聯的問題。澳門缺乏什麼樣的人才主要應從澳門未來的發展定位和發展所需來看。國家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和「十四五」規劃中已經賦予澳門「一中心、一平臺、一基地」的發展定位,即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打造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目前,澳門著力於四大產業,即大健康產業、金融產業、科技產業及文化基地。其中,大健康產業以中醫藥發展為抓手;金融產業以證券和保險業為切入點;科技產業以四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為依託;文化基地方面則將落實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出的「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因此,澳門未來發展亟需的主要人才類別也就是在發展大健康產業、金融產業、科技產業以及文化基地建設等方面直接所需和間接所需的優秀人才。
  澳門人才問題未能得到很好的解決,有學者認為有如下幾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澳門人口出生率低位徘徊,社會老齡化嚴重,人力資源供給不足,導致人才缺乏。澳門人才缺乏是內生人才不足與外部人才輸送欠缺的雙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從本地勞動力供給角度看,澳門近年來人口出生率維持在較低水準,加之社會老齡化嚴重,導致澳門本地成年勞動力供給逐年下降。外勞在澳門從事可替代性的低端服務業,只能填補勞動力市場空缺,無法直接促進或帶動產業多元化發展。人力資源供給不足,縮小了人才的基數,人才缺乏也就在所難免。二是產業結構單一導致人才層次不高,層級不夠豐富。澳門作為微型經濟體,面積小,人口少,加之多年來以單一產業為主導,缺乏其他產業發展的土壤以及與產業發展相匹配的經驗型高層次管理人才和應用型高級專業技術人才。而澳門人才儲備政策以本地人才培養及澳門海外人才回流為主,難以紓困高級人才特別是技術型人才短缺的局面。三是勞動力人口素質有待提升。澳門本地低學歷就業人口占比較大。澳門勞動力就業人口中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占比約為61%,低於周邊的大灣區城市深圳62.3%、珠海63.9%和廣州66%,遠低於香港72.37%和臺灣的86.65%。
  也有學者指出,澳門引進人才的問題之所以慢而困難,原因就在於目前的就業市場蛋糕就這麼大,引進人才後有人認為你會搶他蛋糕、搶他飯碗。變革意味著既定生存模式要改變,一可能讓一些人不舒服了;二可能是飯碗可能被人砸了;第三個怕自己子孫可能就沒保障了。所以在澳門推行創新變革,改變一些傳統的東西困難是比較大的。
  澳門未來要實現可持續健康發展並保持長期繁榮穩定,既要確保旅遊業繼續穩健發展,又要在此基礎上大力推進其他適合澳門的產業發展,向產業適度多元方向邁進。與此相適應,一方面,隨著疫情後旅遊業的恢復,可能進一步增加對人力資源和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澳門推動今後產業結構轉型發展,足夠人才資源的支撐成為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但新興產業從無到有與新興產業所需的人才資源從無到有,二者是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也就是說,新產業需要較為充沛的人才資源支撐才有可能興起發展,而人才資源的彙聚卻需要有相關產業的存在和發展作為承載,沒有產業人才的需求就很難吸引彙聚人才。這是一個需要破解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