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夏季模式」開啟,美味的冷飲、燒烤、啤酒,令人欲罷不能的繽紛夜生活紛紛登場。與此同時,濕熱的氣候、人們飲食和生活習慣的改變,也讓痔瘡、肛周膿腫、肛痿、肛周濕疹等肛腸疾病「蠢蠢欲動」,令人苦惱。
夏季,提防肛腸疾病「騷擾」
中醫理論中,痔瘡、便秘、腹瀉、肛癰(肛周膿腫)和肛痿等肛腸疾病的發作離不開風、濕、燥、熱之邪,以及飲食不節等因素對臟腑功能的影響。醫家朱丹溪曾於《丹溪心法》中言:肛腸疾病無外乎「外傷風、濕,內蘊熱毒」。夏季風、濕、熱之氣盛行,大部分地區持續高溫且潮濕、悶熱,令不少肛腸疾病患者飽受反復發作之苦。以下這些不良生活習慣,會誘發或加重肛腸疾病。
一.飲食不節。炎炎夏日,人們常感胃口不佳,喜食辛辣食物,以刺激食欲。中醫學認為,辛辣食物性燥、屬火,常常煎熬胃腸津液,導致燥熱內結,發為便秘;或灼傷脈絡,生風動血,發為便血;或濕熱蘊結肛門而成癰,發為肛周膿腫。
此外,冰鎮西瓜、啤酒等亦是夏季飯桌上的「常客」。然而,一時貪涼大快朵頤的後果是胃腸受損,消化功能下降,甚至腹瀉頻發。大便次數過多、糞便質地稀薄,易誘發痔瘡、肛竇炎、肛周膿腫等肛腸疾病。
二.飲食不潔。高溫天氣為細菌繁殖提供了便利,食物保存較為困難。若進食變質食物,可引發腹瀉,進而誘發各類感染性肛腸疾病。
三.喜靜貪涼。「網路、空調、西瓜「,被人們戲稱為「夏季三大法寶」。室外驕陽似火,室內涼風陣陣,人們常常貪戀空調房的舒適,久坐於室內,不願意運動。然而,重力卻不曾停止它的作用,久坐者易發生肛周靜脈曲張,痔等肛腸疾病易隨之而來。從中醫角度來說,空調製造的「寒氣」與久坐不動引起的氣血不暢共同作用,可導致寒凝氣滯、脈絡瘀阻,促使痔瘡等疾病發作。
四.不良作息。夏季晝長夜短,繽紛多彩的夜生活透支了不少人的睡眠與休息時間,機體免疫力「開起小差」,風、濕、熱等外邪乘虛而入,易誘發肛腸疾病。
五.頻繁出汗。夏季不可避免的出汗造成的體表潮濕環境,是細菌生長的「溫床」。肛周皮膚汗腺分佈較多,頻繁出汗威脅著肛周皮膚的健康。一方面,既往有肛腸疾病者,尤其是術後患者,傷口周圍污染會加重病情。另一方面,肛周悶熱、潮濕的環境,可增加毛囊炎、肛周濕疹的發生風險;毛囊炎若處理不當,可能成為肛周膿腫的「導火索」。
及時治療莫忌諱
一.理性對待。若不慎「中招」得了肛腸疾病,首先應理性對待,既不慌張,也不輕視。對許多消化道疾病而言,焦慮情緒可能加重病情。患者不能對肛腸疾病抱以「無所謂」的態度,也不能因為其部位較為隱私,羞於就醫,隨便買些膏藥、栓劑自行治療,這會導致病情加重,走彎路、吃苦頭。比如:痔瘡若不及時治療,反復出血會引起慢性貧血,導致頭暈、乏力等,危害健康;肛周毛囊炎若處理不當,會引起肛周膿腫,日久可導致肛痿,甚至引發敗血症;等等。
二.正確處理。發現肛周腫物、腫痛、瘙癢、流膿或便血等異常者,應及時就醫。以痔瘡為例,在排除惡性疾病的情況下,大部分痔瘡不需要手術處理。症狀輕微的患者可選擇藥物治療,如使用改善微循環、緩解便秘及止痛的藥物等,以緩解症狀;平時應保持良好的生活和飲食習慣,飲水充足,心情舒暢。需要提醒的是,許多環狀外痔患者因便後難以擦拭乾淨,而使用濕紙巾清潔肛門,久而久之出現了肛周濕疹,這可能是濕紙巾中的刺激成分及使用後肛周潮濕所致。較為合理的方式是用柔軟的紙巾輕柔擦拭,每天用溫水清洗並擦幹。出現肛周濕疹時,貼身衣物應當選擇柔軟的棉質材料,以減少織物與皮膚之間的摩擦;儘量避免刺激患處皮膚,清洗病變部位時宜使用溫水,切忌使用肥皂水或溫度過高的熱水,以免破壞肛周皮膚的弱酸性環境而加重病情。值得一提的是,許多患者因為感覺肛周異常瘙癢,常常忍不住搔抓患處皮膚,導致皮膚損傷和感染。當自覺瘙癢難忍時,不可隨意撓抓,應當謹謾醫囑塗抹止癢藥膏,如膚痔清軟膏等。患處皮膚較為敏感,若選擇的藥膏不對症,效果可能適得其反。也可在中醫師指導下選用苦參、白鮮皮、地膚子等中藥煎湯坐浴。遇上肛周毛囊炎或肛周膿腫初起時,除注意局部清潔、避免刺激外,可以選用抗生素類軟膏,如紅黴素軟膏、莫匹羅星軟膏等。需要提醒的是,肛周膿腫千萬不要自行擠壓排膿,該操作有可能導致感染擴散;若局部症狀加重或出現發熱等全身症狀,要儘快就醫,必要時需手術切開排膿。
飲食作息需重視
儘管夏季易受肛腸疾病侵擾,但只要改善作息及生活方式,依然可以好好享受夏日生活。
一.改善不良飲食習慣。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合理的飲食結構及進食規律,有助於改善胃腸道功能,預防和改善便秘。儘管夏季天氣炎熱,冷飲、啤酒及辛辣飲食十分誘人,但為了腸道健康,仍應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新鮮蔬菜及粗雜糧,以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便。同時要注意食物衛生,適量準備飯菜,並當日吃完,儘量不吃隔夜食物,以預防感染性腹瀉。再者,夏季大量出汗易導致缺水、缺鈉,應注意及時飲水,每日宜飲用約400毫升淡鹽水,以維持電解質平衡。
二.培養良好排便習慣。培養每日規律排便的習慣,起床後的直立反射及進食早餐對消化道的刺激,有助產生便意。切忌抑制或忽視便意,以免導致直腸對糞便壓力刺激的敏感性下降,久而久之易發展為習慣性便秘。另外,排便時間過長、排便時閱讀或玩手機、過度用力等都會誘發或加重肛腸疾病,最好將排便時間控制在5分鐘之內。
三.堅持運動強體魄。即使是炎熱的夏季,也應堅持適當鍛煉。直腸靜脈叢充血擴張、機體免疫功能下降導致的感染,是許多肛腸疾病的誘因,與之相對應的預防措施是改善局部血液迴圈和提高免疫力,如多做提肛運動,常練太極拳、五禽戲等。
四.注意肛周清潔乾燥。夏季肛周易滋生細菌,好發肛周濕疹或肛周感染。應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澡、勤換內褲,穿著鬆緊合適的褲子。
清腸利濕,養護有道
夏季高溫多雨,氣候潮濕、悶熱,機體常受濕熱侵襲,許多人不思飲食、腹部脹滿、口中黏膩,養護重點在於「清腸利濕」。
一.家常菜。中醫學認為「甘可壅中」,即油膩肥甘食物有助濕邪停聚於胃腸,加重胃腸負擔。夏季日常飲食應減少肥甘厚味的攝入,可適當多吃苦瓜、山藥、薏米、絲瓜等清熱利濕的食物,如清炒苦瓜、紅豆薏米粥等。
二.藥茶方。•方一綠茶1克、菱角60克、薏米30克,後兩味加水600毫升,煮沸30分鐘後加入綠茶,分2次飲用,每日2劑。•方二白扁豆、當歸、玫瑰花各10克,加水400毫升,煮沸後小火再煮15分鐘,分兩次飲用。•方三荷葉、佩蘭各5克,洗淨後直接泡水代茶飲。
三.藥膳。•當歸赤小豆粥:取當歸10克,水煎後瀝出汁水,加入100克赤小豆煮粥。不僅能清腸利濕,還能緩解痔瘡患者的便血、肛周腫痛等症狀。•荷葉升清包:取帶皮豬肉250克洗淨、切塊,搭配適量素菜(如豆腐乾、胡蘿蔔、青豆、玉米、蓮藕、香菇等),加入醬油、白糖、料酒、甜麵醬、蔥、薑、蒜各少許調味;將糯米75克、八角末適量置於肉和菜上,分成三份,分別用洗淨的荷葉包裹,上籠蒸1.5小時即可。此膳滋補而不油膩,可消暑祛濕、補益脾胃。
家庭醫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