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冠華:兩岸和平統一將助力台灣解決經濟發展瓶頸問題
【中新社南京7月26日電】「實現國家統一後,台灣經濟將獲得和平穩定的發展環境,並通過打造兩岸共同市場更充分利用大陸龐大市場腹地,破解困擾經濟產業發展的諸多結構性難題,發展前景更為廣闊。」25日在南京舉行的一場兩岸研討活動上,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研究員張冠華說。
當天舉行以「中國式現代化與國家統一」為主題的第三屆「攜手圓夢——兩岸同胞研討交流活動」,張冠華參加子議題「兩岸統一後的台灣願景」研討,圍繞台灣經濟願景作上述表示。
張冠華表示,首先,台灣經濟發展的環境問題將得到空前改善。兩岸關係嚴峻複雜態勢下,外部勢力干涉和「台獨」分裂勢力活動危害台海和平穩定,這一台灣經濟發展長期面臨的難題,只有兩岸實現和平統一才能得到真正解決。
其次,依託兩岸共同市場,將提升台灣區域營運中心的地位。張冠華指出,如今服務業已成台灣經濟主導產業,但島內市場規模小、嚴重限制其發展空間。推進兩岸和平統一進程,有利於打造兩岸共同市場,使台灣服務業的市場腹地與服務半徑拓展到大陸市場,兩岸通過產業合作和合理佈局,將助推台灣在中華民族經濟發展和亞太區域經濟合作進程中成為高科技製造中心、海空轉運中心等。
張冠華說,第三,兩岸和平統一將推動台灣產業發展方式轉型升級。長期以來,台灣製造業發展以代工生產方式為主,「賺的都是辛苦錢」,「其原因就在於台灣市場小,沒有形成規模經濟,難以支撐品牌發展」。他表示,統一後打造兩岸共同市場過程中,台灣企業可依託大陸龐大的內需市場建立自有品牌,從「微笑曲線」的低端向兩端提升,提高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
另外,制約台灣產業發展和民生的能源瓶頸將迎刃而解,張冠華提出,民進黨當局堅持所謂「廢核」的「神主牌」,但綠色能源發展滯後,造成電力供需失衡。「兩岸統一後,應通盡通,可通過推動兩岸電力等基礎設施連通、圍繞綠色能源展開合作等方式得到解決。」張冠華說。
台灣的國際經濟參與空間也將得到更大拓展,張冠華表示,2010年兩岸簽署《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後,台灣國際經貿空間擴大,後與新加坡和新西蘭簽署經濟合作協議,初步實現兩岸經濟合作與台灣參與亞太區域經濟合作的良性互動,「可惜民進黨上臺後不承認『九二共識』,這一良性互動的基礎與進程受到破壞」。
他指出,通過打造兩岸共同市場,兩岸可在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基礎上構建共同參與亞太區域經濟合作的機制,進一步提升台灣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臺胞和臺企在海外的合法權益也將得到切實保障。
2023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基礎教育交流活動在福建三明開幕
【中新社福建三明7月26日電】以「中小學學科閱讀與寫作」為主題的2023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基礎教育交流活動26日在福建省三明市開幕。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會常務副主席朱永新出席開幕會並講話。
朱永新表示,長期以來,中國民主促進會和葉聖陶研究會致力於推動大陸與臺港澳學者、學術團體交流交往,形成了海峽兩岸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討會、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基礎教育交流活動、兩岸學者共話論壇等特色品牌活動,對推動兩岸教育文化交流發揮了積極作用。
他指出,閱讀和寫作是一個人成長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兩者本身也相輔相成。鍛造學科閱讀,促進學科寫作,進而締造一種以寫作為載體的生活方式、成長形態和創造方法,不僅是學校的任務,也需要全社會宣導與支持,需要相關專業人士的研究與指導。期待與會嘉賓圍繞主題充分交流探討,互學互鑒、互促互進,共同為海峽兩岸和港澳地區教育事業的發展貢獻力量。
颱風「杜蘇芮」即將抵台海空航線受影響
【中新社臺北7月26日電】台灣當局氣象部門發佈的颱風「杜蘇芮」海上陸上警報顯示,26日不排除將等級從中颱風上升至強颱風。當天,多趟海上、空中航線受影響,但全臺22個縣市均正常上班上課,暫未放颱風假。
綜合中央社、聯合新聞網、中時新聞網等媒體報導,暴風圈26日將抵達台灣恒春半島陸地,逐漸接觸南部及東南部,東部會持續降雨,且愈晚雨勢愈大。目前的滾動新聞顯示,全臺大部分地區進入到降雨模式。
臺氣象部門表示,颱風「杜蘇芮」預計26日、27日距離台灣最近,將對臺南、高雄、臺東、屏東構成威脅。上述地區已被納入陸上警戒區域。該部門相關負責人介紹,台灣沿海地區有較強的陣風,尤其是蘭嶼、綠島有10至11級強陣風;新竹以北、東南部、基隆北海岸等地也有9至11級強陣風。
26日,全臺交通受到了颱風的影響,包括金門「小三通」等在內的海上18條航線、127個航次停航,臺北往返臺東的18趟空中航班、臺東往返蘭嶼的22趟空中航班停航,高鐵線路仍正常運營。
海峽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