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應儘早徹底解決低窪地區抗洪防潮問題

  強颱風「蘇拉」殺到埋身!今日凌晨一時,「蘇拉」集結在本澳東南約三十公里,逐漸接近本澳。綜合中央氣象台、廣東氣象台、香港天文台和澳門氣象台分別發布的「蘇拉」走勢圖,「蘇拉」在今日凌晨三、四時在澳門以南海域掠過,距離路環最南部只有十多公里。因而氣象台於本地時間今日凌晨一時懸掛十號風球,並預料十號風球將維持一段時間。
  這是澳門自有氣象記錄歷史的一百年來的第二十四個十號風球,也是澳門回歸二十三年來的第四個十號風球。十號風球警示澳門將會受到颱風或更高級別的熱帶氣旋的中心環流甚至眼壁影響而吹颶風,持續風速現正或預測將達每小時一百一十公里或以上,並伴有強烈陣風。在二零一七年之前是採取嚴格的每小時平均風速作標準,因為「天鴿」襲澳損失慘重,引發對「氣象台失職」的譴責,因而自二零一八年起改用較為寬鬆的十分鐘平均風速。
  自一九二零年設立數字颶風警告信號至今,駐澳門的葡萄牙海軍及一九五而年成立地球物理暨氣象局後至澳門回歸前共懸掛二十次十號風球;自一九九九年澳門回歸以來共發出過四次十號風氣,其中三次是在二零一七年至二零二零年這短短四年間發出。在二零零零年之前,當氣象台懸掛十號風球時,大炮台即連續鳴笛約三分鐘,並隔二分鐘,再嗚笛兩次。
  正因為氣象台早在前日就預料「蘇拉」襲澳,懸掛十號風球的機會是「中等」,懸掛八號及九號風球的機會是「高」,因而行政長官賀一誠在已經懸掛八號風球,即將懸掛九號風球之際,於昨晚到達民防行動中心,聽取跨部門民防架構內各相關部門領導匯報應對熱帶氣旋「蘇拉」及風暴潮的工作,尤其是此前統籌協調各部門應採措施的落實情況和效果,並指示民防架構全體成員共同全力做好防風防水浸及安全撤離的工作,要求必須對市面出現的不同情況及時隨機應變,切實守護和保障居民的生命及財產安全。
  賀一誠作出的各項部署是全面的,但基於「天鴿」襲澳的十宗死亡事故中,有八宗因為連場大雨加上海水倒灌,造成多區水浸而溺斃,當中五人是死於水浸的店舖或停車場內,未能及時逃出,活活浸死,因而賀一誠特別強調必須防範發生水浸意外,指示必須撤離疏散低窪地區居民,呼籲低窪地區的私人停車場應盡快停止開放地庫停車場,並做好防風防水浸措施,駕駛者應盡快把停泊於負層停車場的車輛駛離現場,以及避免把車輛停泊於低窪地區,駕駛者可使用港珠澳大橋邊檢大樓西停車場或博企開放的逾四千個泊車位免費停泊,並要求位處低窪地區的社會房屋樓宇管理公司採取防風防水浸等措施,以及按指引裝設擋水閘,增強防禦能力。
  其實,昨日日間在風力還只有約四五級,而且只是小雨甚至沒有下雨的情況下,內港部分地區就已經發生水浸。由於正值天文大潮,加上「蘇拉」抬高珠江口水位而導致風暴潮,內港岸邊水位上升,出現海水倒灌,水深及小腿,一些道路被水淹沒,車輛行駛嚴重受阻,很多車輛通行需要在水中穿過,車主選擇在水中緩慢行駛,甚至有貨車於水中死火。
  從自媒體發播的視頻看,海水已經高於內港的路面約一米左右,但內港的水浸情況仍不算太嚴重,最深處的積水約是二十厘米。這就充分顯示,特區政府這些年以「見縫施堵」的方式進行的內港防洪排澇臨時基礎設施,還是有效的。二零一一年,特區政府成立了「內港區域水患整治研究跨部門工作小組」,就內港水患整治措施進行專項研究,其後開展了內港臨時防洪工程,透過「見縫施堵」的方式,在碼頭及堤岸加裝防水旱閘、擋水牆等,加強岸線的防洪作用。防洪工程的設計高程為二點三米,相等於潮高四點一米,即以抵禦十年一遇洪水為標準。二零一六年,海事局編制了「內港臨時防洪措拖預警通報及啟動應急機制」,當氣象台發出黃色或以上的風暴潮警告時啟動。
  但從昨日的情況看,這種「見縫施堵」方式仍然不能徹底防範海潮。實際上,昨日日間基本無雨,尚且發生水浸;如果是滂沱大雨,造成洪澇,水泵就來不及將積水抽出,可能會形成類似「天鴿」襲澳時的那種嚴重後果。
  當然,特區政府也有「自知之明」,明言「見縫施堵」是臨時措施。為長遠解決內港水患問題,特區政府正積極推進在灣仔水道口建設擋潮閘,以抵擋如二百年一遇的洪水。然而擋潮閘工程預計由工程從立項、中央審批到工程實施完工,至少需要數年時間。今年二月七日,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表向立法會議員介紹「擋潮閘仿真結果和防災減災的工程進度」時更是表示,政府現正建設內港南雨水泵站及下水道工程,預計二零二五、二六年完工,相信屆時亦可解決內港南的水浸。倘效果理想,擋潮閘工程未必要做。其次是值不值得建設。建造擋潮閘需耗費數十億元,每年使用次數有限,維修保養昂貴。希望先完成內港南防洪工程及觀察效果後,再硏究建設與否。
  其實,擋潮閘是遇到了區域利益甚至與國家安全利益衝突的問題。如果經常落閘,可能會對海關的工作帶來某些不便,海警船艇出海巡邏也是如此。當有涉及到國家安全或地區安全的緊急任務要出警時,恰遇擋潮閘落閘,這個矛盾衝突就顯得非常嚴重突出。另外,當擋潮閘遇到大海潮必須落閘時,珠海中山也恰逢連場大雨,前山河溢滿,必須打開石角咀水閘排泄,湧往濠江水道,澳門內港就形成另一種類型的「內外夾攻」,即石角咀洩洪的水量抬高濠江水道的水位,頂住了澳門同時也天降大雨排泄出濠江水道的雨水。在此時,內港擋潮閘的功能就將完全被抵消,擋得了海潮卻擋住了前山河下洩的洪水無法排落大海,擋潮閘建了等於未建。
  隨著港珠澳大橋的開通,港澳之間的貨運大多已經從海運改為陸運,也隨著內港的一些碼頭遷往九澳碼頭,內港的碼頭及航運功能逐漸減退。因而有不少碼頭改為其他用途,甚至是荒廢。既然如此,就「長痛不如短痛」,徹底改革內港,將內港的功能改變。沿現有內港一帶碼頭外緣修築「防潮長堤」,既可以擋潮,也可以擋洪,而且堤面可作為輕軌市區西線的軌體及闢建為繞城快速道路,順帶解決輕軌西線走向遇到馬路狹隘及地下管線複雜的問題。
  在國務院確定將八十平方公里海域劃歸澳門特區之後,濠江水道「習慣管理線」東側的水域,更為明確地劃定由澳門特區管理。因而「防潮長堤」只是在澳門一側海域修建,完全不佔珠海一側海域,也就與珠海沒有關係,不會產生利益衝突。雖然也須向中央申請,但從設計、興建到使用、管理,澳門特區可以完全「操之於我」,自主性較強,避免了那些無謂紛爭。而且,佔用澳門一側的水域面積不多,漁船仍有較多水域可以灣泊,也不會形成矛盾衝突。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在前山河溢滿打開石角咀水閘排泄時,澳門內港形成「內外夾攻」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