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國家安全部官方微信發布一條消息——郝某在日本留學期間,被美國中央情報局東京站人員策反,與美方簽署了參諜協議,接受美方的考核和培訓,並在回國後按對方要求設法進入我某國家部委工作。在境內,郝某與中情局人員多次秘密接頭,提供情報並收取間諜經費。目前此案正在偵辦中。這是官方近期公佈的又一起美國中央情報局(以下簡稱中情局)間諜案。
此前的8月11日,國家安全部官方微信也曾發佈消息稱,近期,國家安全機關破獲一起中情局間諜案——我某軍工集團工作人員曾某某與中情局人員多次秘密接頭,提供大量我核心情報,收取間諜經費。這是國家安全部微信公眾號自7月31日正式運行以來,在該平臺發佈的首個間諜案件。
保證國家安全是頭等大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前我國國家安全內涵和外延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豐富,時空領域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寬廣,內外因素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複雜,必須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以人民安全為宗旨,以政治安全為根本,以經濟安全為基礎,以軍事、文化、社會安全為保障,以促進國際安全為依託,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
國家安全機關是反間諜工作的主管機關。間諜活動是具有高度隱蔽性、專業性和危害性的嚴重違法犯罪行為,不僅需要國家安全機關發揮反間諜專門機關作用,更需要人民群眾廣泛參與、共同防範,築牢反奸防諜的國家安全人民防線。
每一顆星星聚在一起,就可以照亮夜晚的天空。14億閃耀的星辰,照亮更加安全的中國。
專家「諜變」
8月11日所公佈間諜案的主角曾某某,在中國某軍工集團屬重要涉密人員。
「諜變」是從走出國門後開始的。被單位公派至義大利留學進修期間,曾某某結識了主動接近自己的美國駐義大利使館官員塞斯。兩人一起聚餐、郊遊、觀賞歌劇,關係逐漸密切起來。塞斯趁機向他灌輸西方價值觀,曾某某的政治立場產生動搖。
塞斯亮明瞭自己的身份。他向曾某某承諾,不僅可以支付巨額報酬,還可以為其全家辦理赴美移民,不過有一個交換條件:你要提供中國軍事方面的敏感資訊。
曾某某同意了。他與美方簽署了參諜協議,接受了美方的考核和培訓。留學進修結束後,曾某某回國,繼續與中情局人員多次秘密接頭,提供大量我核心情報,收取間諜經費。
中國國家安全機關經過縝密偵查,獲取了曾某某間諜活動證據,依法對其採取強制措施,及時消除了危害。目前,國家安全機關已將該案移送檢察機關審查起訴。
作為我國武器裝備科研生產的重要主體,國防軍工領域始終是境外間諜情報機關的竊密重點目標。境外間諜情報機關對相關涉密人員的策反活動,從來沒有停止。
趙學軍是中國航太某科研院所的一名科研人員,屬重要涉密人員。2009年,他赴西方某國留學時,被當地一名外籍男子盯上。男子找到趙學軍,對他的學識大加讚賞,之後又多次以「專案掙了錢」為由,請他吃燒烤。原本在國內自覺「懷才不遇」的趙學軍,很快被這來自異鄉的熱情砸昏了頭。
套路其實不難判別:先問一些不敏感的問題試探底線,若是覺得還可以繼續發展,再由淺入深,逐漸問些敏感問題。趙學軍就是這樣「上鉤」的。那名外籍男子告訴他,可以利用知識賺錢。
完全的淪陷發生在家人到來之後。趙學軍的家人從國內來探親,男子不僅熱情邀請他們共同出遊、觀看演出,還精心準備了禮物。趙學軍看著這一切,在心裏認定了這個「朋友」。他開始按照對方需求,提供航太領域相關專業知識,並以諮詢費的名義收取相應報酬,自此一腳踏進泥潭。
一年過去,趙學軍的留學生活即將結束。「好友」把他約到酒店,告訴他:你回去後,我不能繼續諮詢你了,但是我可以給你介紹另一個人。「我是替情報部門工作的,我們急需瞭解(中國航太領域的情況),你比較符合我們的需求,希望你能夠到這來工作。一個月是1000美元(當時1美元約合6.67元人民幣,今約合7.28元人民幣),如果做得好,有出色的報告,可以再加800美元(約合5600元人民幣)。」對方向他攤牌。
趙學軍大為震撼。那晚,他徹夜難眠,思慮再三,還是選擇與境外間諜情報機關合作。這個泥潭,已是越陷越深了。
回國後,趙學軍大量搜集中國航太領域核心要害情報,並使用境外間諜情報機關提供的專業間諜器材將情報提供給對方,收取了數十萬元間諜經費。這些情報,都屬於中國航太領域最新研究進展情況。2019年6月,國家安全機關對趙學軍採取強制措施。2022年8月,趙學軍因間諜罪被判處有期徒刑7年,剝奪政治權利3年,並處沒收個人財產人民幣20萬元。
「無事獻殷勤,非奸即盜。」落網後,趙學軍曾在接受採訪時發出這樣的感慨。可這個道理,他明白得晚了些。
國防軍工專家在金錢和利益的驅使下,淪為境外間諜情報機關的竊密工具,出賣國家秘密資訊和情報,性質十分惡劣,危害也往往極其嚴重。
張建革是中國某軍工科研院所一名高級科研人員,研究領域涉及中國軍方重要武器裝備,甚至尖端武器的研發,手握核心機密。
2011年,張建革赴西方某國訪學,幾個月後,在參加一次學術研討會的間隙,一名自稱傑克的男子湊過來,稱自己是國外軍方的人,手上握有軍方的專案。這一下勾起了張建革的興趣。
與趙學軍的情形相似。傑克對張建革的生活十分關照,開豪華轎車帶他旅遊、去高檔餐廳用餐,提供每小時200美元的兼職工作……更讓張建革感動的是,傑克還「記掛」著他的家人,說要為他女兒赴國外留學和取得居住權提供幫助。
得知傑克的真正身份是遲早的事。「他就說他是為間諜機構工作的,我當時心裏也比較緊張。」張建革回憶道。傑克提出,希望張建革成為自己的情報下線,向自己提供情報資訊。
張建革接受了這筆交易——巨大的利益,實在太誘人了。回國後,他就開始不遺餘力地搜集中國軍工情報。「起始資金是3000美元,以後在國外諮詢一次(情報)的話,帳號裏都會存5000美元。」
張建革是電磁炮領域的專家。電磁炮是利用電磁發射技術製成的一種先進動能殺傷武器,相較於由火藥推動的大炮,彈丸速度更快,射程也更遠。2009年,張建革與其他兩名同事共同撰寫的《美國的艦載電磁炮研究》一文發表。這篇論文全面回顧了美國電磁發射技術研究的歷程,分析了美國艦載電磁炮的需求背景、方案確定過程以及未來美海軍艦載電磁炮的目標圖像,提出了幾個有待解決的關鍵技術問題。
可如今,中國很多還未投入現役的武器裝備,卻被張建革洩露出去。「他把我們研製尖端武器的情況、研究的方向、研究的現狀,毫無保留地透露給間諜情報機關。」一名國家安全機關的偵查人員說。這意味著,一旦發生戰爭,很可能給中國造成極為嚴重的危害。2017年,經過審判,張建革因犯間諜罪被法院判處有期徒刑15年。當年他落網後,偵查人員還在他攜帶的行李中,發現了他準備帶離出境的涉密科研材料。
「兼職」誘惑
網路是各國獲取開源情報的重要管道,也是境外間諜情報機關開展情報活動的重要途徑之一,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落入圈套。
2019年3月,在校大學生莊宇在一個名為「舟山全職兼職普工」的QQ群中尋找兼職時,收到了一個群成員的好友申請。對方拋出一份待遇不錯的工作:採集某軍港附近地圖資訊並拍攝沿街商鋪,每天工作3小時,一周工作3天,日工資200元。
莊宇接下任務,在社區樓頂制高點、公園和醫院附近,拍攝我軍事目標及附近街道店鋪、路況等,總計拍攝8次,每次拍下100—200張照片,再通過郵箱發送給對方。他還在網上購買了長焦鏡頭並租船出海,先後10次赴我某海軍艦隊實施預警觀察搜集。莊宇同時接受了境外間諜情報機關的安全培訓,「觀察記錄為主、拍照為輔」,搜報軍艦舷號。
2019年12月,舟山市中級人民法院以為境外非法提供國家秘密罪判處莊宇有期徒刑5年6個月,剝奪政治權利1年。
一些國家安全意識淡薄的公司也會淪為境外間諜情報機關的幫兇。凱盛融英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凱盛融英)擁有1000多家遍佈境內外的客戶,專家訪談——主要是電話訪談,占公司業務總量的80%。
凱盛融英工作人員聲稱,專家來源於「外部可以搜到的一些公開簡歷管道,官網也很多,或者專家推薦」。但在實際工作中,凱盛融英會專門圍繞境內政策研究、國防軍工等重點領域和重要行業挑選專家。
凱盛融英開出的報酬頗具吸引力,時任中國某大型國企高級研究員的韓某某心動了。韓某某在涉密崗位工作,根據單位規定,不能在外兼職,可架不住凱盛融英的盛情邀請,2015年,韓某某成為該公司的一名專家。不過,他保持著應有的警惕——特別向公司強調,自己不做境外諮詢。可凱盛融英並沒有信守承諾。一個偶然的機會,韓某某發現,一家自己長期做諮詢的客戶竟然來自境外。
凱盛融英的隱瞞手段有很多。比如,以「保護客戶隱私是行規」為由,公司從不讓專家知曉諮詢方的真實身份。「我在電話裏面沒法看到他們,也沒法分辨通話的具體位置。」韓某某說。有的專家因本職工作規定不宜接受兼職諮詢,公司就讓他們起「化名」,或者使用別人的銀行帳戶接受報酬。公司還告訴專家,可以用舉例子、打比方等「變通方法」回答敏感問題。
韓某某的警惕心沒保持太久。幾年間,他在凱盛融英接受諮詢百餘次,其中境外諮詢超過60%。為獲取更多的諮詢費用,他還多次到單位內網下載竊取近5000份檔資料。
事情敗露後,經國家保密部門鑒定,韓某某為境外竊取非法提供機密級國家秘密一份,秘密級國家秘密兩份,情報13份,商業秘密18份。最終,韓某某因為境外竊取、刺探、非法提供國家秘密、情報罪,被判處了有期徒刑6年。
曾在中國某重點軍工企業工作的雷某某,也是在凱盛融英「兼職」的專家之一。雷某某清楚地記得,在2020年7月的一次諮詢中,客戶「問了一個軍機型號的保有量」。這是個敏感問題。可他心存僥倖,向對方透露了大量敏感資訊,包括3項機密級國家秘密和3條秘密級國家秘密。
凱盛融英大量接受境外公司對我敏感行業的諮詢專案。僅2017年到2020年,凱盛融英就接受上百家境外公司匯款2000多次,金額高達7000多萬美元。國家安全機關已於近期對涉事企業依法依規進行處理,對其中涉嫌違法犯罪的人員,將一查到底,追查其法律責任。
互聯網帶來的另一層風險是數據安全。近年來,境外勢力通過各種手段攫取中國相關領域的重要數據資源,有人在不經意間就充當了洩露國家秘密的幫兇。
2016年,廣東湛江的無線電愛好者鄭某偶然收到一封發自境外某海事數據公司的郵件。郵件寫道,他們可以免費提供一套價值上千元的AIS基站設備,只需在簡單組裝後架設在家裏就能獲得帳號,瞭解全世界船舶的動態。AIS是船用自動識別系統,應用於船和岸、船和船之間,能自動交換船位、航速、航向、船名、呼號等重要資訊。AIS基站則用於接收AIS發射的船舶數據,一般由海事部門使用。
鄭某沒有細究這封郵件的來歷,對這家海事數據公司也一無所知。按要求填寫資訊後,不到1個月,他就收到了境外公司寄來的設備。
鄭某的家距離海岸線直線距離不到1公里,至軍港直線距離不足3公里。設備架設好後,24小時保持開機,所采數據不經過鄭某,直接通過網線傳輸到境外終端。
「裏頭的數據覆蓋了這片海域所有船舶位置資訊以及動態資訊,境外海事數據公司只需要在這片陸地上建立起一個小小的個人岸基——AIS基站,他們所能獲取到的AIS數據和國家海事部門掌握的情況幾乎沒有差別。」湛江市國家安全局的一名幹警說:「境外數據公司所採集的AIS數據是原始數據,只要對這些原始數據進行長期積累和分析,就能得出我們這裏有多少敏感船舶,還能得出一些有價值的軍事情報及經濟情報。」2020年6月,國家安全機關依法對鄭某及類似個人的基站予以取締,並對相關人員實施處罰。
主動「下海」
在上述反間諜案件中,有人被勾連策反,有人被欺騙誘導,也有人無意識洩密。還有一類人,他們主動投靠間諜組織及其代理人,成為危害國家安全的敗類。
2016年6月,張某某在國內某知名大學醫學院取得了博士學位,之後順利被一所三甲醫院錄用,第二年被公派出國進修。
一場不期而至的「署名風波」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2018年,張某某發現,在一篇多人共同撰寫的醫學論文中,自己的名字僅被排在第三位。他去找導師理論,雙方發生了激烈的衝突。
論文署名順序已無法更改。張某某決定,投靠進修學校所在國的間諜情報機關,以示報復。他向間諜情報機關透露了同在該國進修的同事情況,抹黑了中國相關的學術科研活動。
在對方「辦理全家移民」「提供高薪就業」等「優厚條件」的引誘下,張某某進一步搜集中國涉密敏感資訊,完成了國外間諜情報機關佈置的「任務」。
2021年4月,此案庭審在四川省成都市中級人民法院舉行。張某某對自己的犯罪事實供認不諱,當庭認罪悔罪。
同為因泄私憤主動投靠,黃宇的情節則要惡劣得多。作為一名普通職員,在長達10年的時間裏,他向境外間諜機關提供15萬餘份資料,包括絕密級國家秘密90項,機密級國家秘密292項,秘密級國家秘密1674項。數量之大、範圍之廣、涉密之深,令人震驚。
黃宇所在的單位承擔了中國相關密碼的研發工作,具有高度保密性。據成都市國家安全局時任政委介紹,黃宇在10年裏向對方提供了我密碼領域大量機密情報,對我黨政軍核心要害部門的密碼通信安全構成了重大威脅。「這還是在和平時期,如果發生在戰爭時期,更要付出生命和鮮血的代價。」
黃宇是四川自貢人,大學電腦專業畢業。1997年7月,23歲的他進入一家涉密科研所工作。在之後的5年間,他先後調換了3個部門崗位,但工作均不出色。在同事們的印象中,黃宇不太適合幹研發,「工作起來不是很踏實」。單位實行末位淘汰制,按照規定,黃宇將被解職。「復仇行動」開始了。
黃宇有個工作習慣——喜歡把經手的「東西」留一份。這個習慣陰差陽錯地助他積累了大量籌碼,也把他送上了不歸路。
2002年的一天,黃宇在網上向境外某間諜機關發出資訊:「軍用短波保密機,相關技術參數及工作原理……」
「收到你給我們的留言。請於2002年6月某日出境到某國某酒店大堂,到時候就會有人前來與你接頭。」對方很快答復。黃宇如約而至,遞上3份有關軍用保密機的文檔。
第二天再見面時,對方表示,黃宇提供過來的資料很有價值,可以每月給他5000美元「工資」,還當場支付了1萬美元的獎金。「小職員」黃宇搖身一變,成了「大間諜」。前前後後,他和對方見了21次面,共計獲利約70萬美元。
2004年,黃宇從該科研所離職,日子久了,「餘糧」也就快用光了。他邀請一名老同事洗桑拿,試圖用3000美元至4000美元的高額報酬策反對方,還提到了會有「年終獎」。「那些文檔資料你不懂,我看了才知道。」他表情得意。老同事「覺得簡直是天方夜譚」,拒絕了他。
他又盯上了妻子唐某。唐某是另一家涉密單位的資料管理員,經常接觸涉密材料。黃宇提醒妻子,記得把資料備份,把刻錄的光碟帶回家。唐某回憶,丈夫說這話時,「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原因」。
黃宇成功複製了那些光碟,但這還不夠。姐夫譚某和自己在同一單位供職,是總工程師。而且在黃宇眼中,姐夫有一個「好習慣」——把單位的資料拷貝到筆記本電腦上帶回家,留做備份。
機會來了。一天,譚某家裏的電腦壞了,請黃宇來修,黃宇趁機用間諜U盤偷偷複製了電腦裏的保密文檔——U盤裏有一個程式,可以在電腦裏面自動搜索感興趣的文檔,然後把它以加密的方式發送到U盤的隱藏區域。
黃宇還利用在原單位的關係,竊取同事電腦上的資料,打探科研所的動態消息,竊取內部刊物。這些材料,最後都被他賣給了境外間諜機關。
2011年的一天,四川省和成都市國家安全機關將黃宇秘密抓捕。搜查時,國家安全機關工作人員在黃宇家儲藏室的櫃子裏層發現一個隔板。打開,是個保險櫃,裏面存放著黃宇收到的間諜經費,以及用這些經費購買的首飾和所購房產的證件。
黃宇對犯罪事實供認不諱,最終因間諜罪被依法判處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並收繳間諜經費。他原來就職的單位有29人受到不同程度的處分,黃宇的妻子、姐夫也因過失洩露國家機密罪,被分別判處5年、3年的有期徒刑。
偽裝「學者」
在中國從事間諜活動的間諜中,有不少來自境外間諜情報機關。比如近一個時期以來,臺灣蔡英文當局與外部反華勢力加緊勾連聚合,挾洋自重,頻頻製造事端,大肆鼓噪並加緊推動一系列謀「獨」活動,不斷挑戰「一個中國」底線,嚴重破壞臺海和平穩定。
2015年,一個名為「中歐政治經濟研究所」(以下簡稱「中歐政經所」)在捷克首都布拉格成立。該組織發佈於微信公眾號的簡介顯示,「中歐政經所」成立的契機是「中國與歐盟組織締盟40年」,致力於「推動中國歐盟關係研究,中國歐盟教育合作,國際安全研究(北約研究、歐安組織研究),中東歐政治經濟研究」。
「所長」由一名叫做鄭宇欽的「研究員」擔任。據該組織簡介,鄭宇欽的研究專長是「中國歐盟關係(外交、經貿、國防),北約研究,歐盟共同外交政策」。
陰謀就藏身於看似純粹的「學術交流」中。2017年8月4日,「中歐政經所」的微信公眾號發佈了一篇題為《鄭宇欽:中國細數對國際安全貢獻》的文章。文章提到:「對於中國大陸在國際間動作頻頻,鄭宇欽認為,由特朗普主政的美國政府獨厚美國的國內議題,對國際問題僅注意直接能與國內議題有聯結的經濟主體,對於如何投入維護國際安全、如何引領國際事務發展,相關國安團隊顯得意興闌珊。」立場曖昧,態度模糊。
事實上,鄭宇欽的真實身份是對大陸從事間諜情報活動的臺灣間諜。他是臺灣高雄人,所學專業是「國家安全跟情報」,期望有朝一日,自己能進入所謂的「總統府」的「國家安全會議」,擔任諮詢委員。
2004年,鄭宇欽前往捷克攻讀博士學位,4年後回到臺灣。有一次,他在臺灣「復興電臺」做節目,遇到一個自稱呂家嘉的「記者」。
鄭宇欽知道,「復興電臺」雖然是對大陸進行廣播傳播的媒體,但實際是屬於軍情單位的週邊組織,呂家嘉既然是「復興電臺」的「記者」,其真實身份,自然也就是
臺灣情治人員。
鄭宇欽對自己的搜情能力十分自信,又苦於沒有施展的空間。當呂家嘉問他有沒有興趣幫忙搜集一些時政熱點時,鄭宇欽馬上答應。
起初呂家嘉是主導者,她會告訴鄭宇欽兩岸熱點時政議題。慢慢地,主導者變成了鄭宇欽。他主張:「對大陸的認識如果僅停留在兩岸就太狹隘了,從國際組織去瞭解中國,它的面貌雖然不會是百分之百呈現,但會相對比較深入、比較完整。」
呂家嘉提醒鄭宇欽,要多創造機會去大陸,留意接觸到的專家、學者關於兩岸有什麼觀點、有誰可用。從2011年到2013年,鄭宇欽先後4次創造機會,入境參加學術會議。
他很清楚自己在做什麼,所以處處行事謹慎,不但把呂家嘉在通訊錄上的名字改成了「退稅中心」,還用化名收取間諜經費。
2013年之後的一段時期,鄭宇欽因簽證問題困在捷克無法離境。解困後,他馬上飛回臺灣,與呂家嘉取得聯繫。呂家嘉把一個同事引薦給鄭宇欽,告訴他:以後Vicky就是你的承辦人。
Vicky真名叫陶致蓁,是臺灣軍事情報局的間諜。她提議,能不能找一個更好的方式,通過歐洲或者歐美一些關係,獲得一些祖國大陸的情報。
鄭宇欽馬上提出,歐盟的一些會議華人很難參加,裏面有關於大陸的有用情報,如果在捷克成立一個研究所,把名氣打出去,就有機會參加這些會議。於是,「中歐政經所」誕生了,鄭宇欽自封所長。在陶致蓁間諜經費的贊助下,「中歐政經所」在捷克舉辦了兩場大型學術會議,
有了一些名氣。
2017年,鄭宇欽接到了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理事會的邀請,即將赴奧地利維也納參加一場大型學術會議。鄭宇欽向陶致蓁強調,這場學術會議級別很高,沒有中方人員參加,只邀請了他一個華籍人員。
會議期間,鄭宇欽把參會獲取的一些資料發給陶致蓁,陶致蓁第二天就帶著上司直飛維也納,與鄭宇欽見面。他們高度肯定了鄭宇欽的工作,當面獎勵他1萬美金,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多參與歐盟或北約組織的這類大型會議,通過這些會議去瞭解歐美對於祖國大陸在國防、科技、軍工、政治等領域一些重大事項的看法;同時,要在參會過程中多建立自己的人脈關係,與一些參會的學者建立聯繫,從中套取涉及祖國大陸的情報。
鄭宇欽愈加主動地指導臺灣間諜甄別哪些大陸情報對於臺灣更重要。他拿到的間諜經費也越來越多,從2005年到2019年,共收取276萬台幣(約合63萬元人民幣)的間
諜經費。
2019年1月,鄭宇欽收到3個網址的鏈接,那是美國一個反華基金會研究員撰寫的3篇炒作「中國威脅論」的文章。他如獲至寶,隨即將這3篇文章在多個華人群轉發,還杜撰了很多虛構的事情,例如,謊稱在捷克的華僑華人是中國間諜,以及這3篇文章是由「我們單位在捷克政府單位任職的學生提供」。2019年4月,他因涉嫌間諜罪在進入大陸的時候被國家安全機關逮捕。
可以說,鄭宇欽案是一起典型臺灣間諜機關迂回其他國家對祖國大陸進行情報搜集的案件,也是一起「台獨」勢力在海外意圖挑撥祖國大陸與其他國家「外交」關係的典型案件。
一些頻繁往返於兩岸的學者已成為臺灣情報機關發展運用的對象。2020年11月24日,安徽省馬鞍山市中級人民法院依法對施正屏間諜案作出一審宣判,認定施正屏犯間諜罪,判處有期徒刑4年,剝奪政治權利兩年,並處沒收個人財產人民幣兩萬元。此前,曾任臺灣師範大學教授的施正屏先後30多次入境參加兩岸研討會議,拍攝活動資料、人員名單,記錄與會人員重要發言。他還借機結識大陸人士,返臺後交給臺「國安局」。
其他境外勢力也正通過這種「學術」方式在向中國滲透。在2020年3月26日舉行的外交部例會上,有來自日本廣播協會(NHK)的記者提問稱,北海道教育大學教授袁克勤去年回中國後一直失聯,有人擔心他在中國被抓了,請發言人介紹相關情況。時任外交部發言人耿爽表示,袁克勤是中國公民,因涉嫌間諜犯罪被中國國家安全部門依法審查,其本人對犯罪事實供認不諱。
一年後,據日本《朝日新聞》5月25日報道,袁克勤從吉林大學畢業後,前往日本一橋大學研究生院讀書,並完成了博士課程。在北海道教育大學札幌校區任教期間,他的研究領域是東亞國際政治史。袁克勤在日本生活了大約30年,並擁有永久居住權。「多年來,他熱心從事中日學術交流。」
2021年5月26日,時任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說,袁克勤是中國公民,但長期按照日本情治機關間諜人員要求,為日方從事對華間諜情報活動。袁克勤已因涉嫌間諜犯罪,被中國國家安全部門依法審查,此前其本人對犯罪事實供認不諱。該案事實清楚、證據確鑿,已經檢察機關審查起訴,移送法院審理。
…………
諜影重重!間諜似乎距離我們很遙遠,但其實,他們可能就在我們身邊。
(劉舒揚/文)
中華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