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性加強反詐騙宣傳

鄒玖勝
  司警較早前揭發一宗電騙集團利用本澳某醫療機構女出納「戴罪立功」,偽造文件令該機構損失至少二百萬元。經警方後續調查後,再有一名本澳女子落網,其涉嫌同樣被犯罪集團利用「戴罪立功」,負責按指示偽造匯款單據,除協助犯罪集團詐騙外,其自身更被騙去二千八百萬港元。縱觀近期與電信網絡詐騙有關的案例,其涉及面之廣泛、犯罪手段之多樣,涉案金額之高實在令人咋舌。
  聞聽此類案件,想必大多數市民是抱著看戲的態度,覺得案中人是人傻錢多,自己肯定不會那麼傻上當受騙,這些案例怎麼也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其實不然,我們與詐騙,只有一根網線的距離。要避免上當受騙,重在與時俱進學習防騙資訊,增強自我反詐意識,在遇到「天上掉餡餅」的時候才能多一份警惕,不至成為別人眼中的「人傻錢多」。
  詐騙之術可謂是人類歷史上最古老、最常見的侵財類犯罪形式之一。明萬曆年間,張應俞編寫的《新刻江湖杜騙術》中記載的「冒官行騙」就是目前我們看到的冒充公檢法詐騙的雛形。
  而現代意義上的電信詐騙,最早於上世紀90年代在臺灣地區出現。當時他們的主要手段是利用發放傳單和使用「王八卡」電話(冒名申請的電話卡)的方式,以中大獎、交稅款為套路,在被害人匯出第一筆錢後,詐騙集團再以律師費、手續費、公證費等名目,一次又一次要求被害人匯錢,直到被害人醒悟或錢財被榨幹為止。由於電信詐騙的成功率較高,且不勞而獲的金額相對較大,因此很快就成為臺灣地區最重要的犯罪形式之一。大批不良分子,甚至是曾經擁有良好工作的人都紛紛加入。
  據臺灣地區警務部門統計,1999年臺灣島內詐騙案件數4262件,2000年即增加到7000件,2005年更是猛增至4.3萬件,詐騙金額也由1999年的12億元增加到2006年的185.9億元。差不多在2008年前後,這些師從臺灣系的詐騙團夥開始在全國各地蔓延,他們以宗族鄉裡聯結而成,呈現地域性特徵,逐漸發展成一張頗具規模的詐騙版圖。不同的地區形成了當地具有特色的犯罪手法,比如說廣西賓陽QQ詐騙,廣東電白「猜猜我是誰」詐騙,江西余幹重金求子詐騙……
  2012年之後,隨著網路、電腦和智慧手機的普及,網路詐騙開始呈現出上升的趨勢。犯罪分子通過釣魚網站、偽基站、盜取QQ微信等方式進行詐騙。大數據時代,通過互聯網,騙子可精准地找到被騙者的姓名、性別、家庭住址、職業、愛好乃至最近關注的事物、當前的狀態。
  根據中國公安部的粗略統計,從2011年起,內地電信詐騙案的平均年增長率為70%以上。詐騙金額平均每年都在百億元人民幣,2015年更是暴增至兩百億元人民幣以上,足見詐騙業之繁盛。
  澳門是國際旅遊城市,疫情前每年訪澳旅客逾三千五百萬人次,且本地區人口亦有相應增長。地方不大人口密集,加上流動人口多,容易衍生相應的社區犯罪。以「詐騙案」為例,據瞭解,今年上半年,電信網絡詐騙案增長顯著,當中增幅較高的包括「假冒政府機關人員」、網售演唱會等活動門票以及「涉信用卡網上消費」等騙案。其中,「假冒政府機關人員」的電話騙案錄得一百一十一宗,與去年及疫前二〇一九年同比分別增加八十八宗及九十七宗。疫後利用網售演唱會等活動門票的騙案共八十四宗,與去年同比增加八十一宗,與二〇一九年同比增加七十六宗;「涉信用卡網上消費」的電腦詐騙共一百六十五宗,與去年及二〇一九年同比分別增加一百一十宗及一百〇九宗。電騙案涉及面之廣泛、犯罪手段之多樣,涉案金額之高令居民聞「騙」色變。且騙徒手段卑劣,挑戰社會的道德底線,受騙居民不少涉及長者和未成年人士,對社會造成嚴重影響,加重打擊罪案並嚴懲不法之徒,是居民的共同願望訴求。
  事實上,針對電信網絡詐騙的犯罪,澳門保安當局持續從多方面防範及打擊,尤其是注重預防詐騙的宣傳,除了採取一系列預防及打擊措施,包括加強偵查及打擊行動,與金融管理局及銀行業界密切溝通,與廣東省公安廳建立案件快速通報和追查機制,設置緊急止付機制,開設「防詐騙查詢熱線」,也大力通過社區警務,從多個不同管道、不同傳播形式進行防騙宣傳。
  為更有效規劃、統籌和執行反詐防騙工作,司警今年四月把轄下「詐騙聯防小組」升級為「反詐騙協調中心」,並加強與周邊地區警方的情報交流與合作。今年三月聯同內地警方瓦解一個「練功券」跨境詐騙集團,拘捕十二人,涉款逾七百三十萬澳門元;四月偵破一個電話詐騙集團,拘捕四人,涉款達二千四百萬澳門元;六月根據國家反詐中心的情報,拘捕三名協助跨境詐騙集團清洗黑錢的本地男子,涉款約一百四十萬澳門元。
  今年上半年,司警共拘捕二十七名協助詐騙集團收取、轉移騙款的嫌犯,涉及多宗電話、網絡詐騙案。挽損方面,司警聯同銀行業界及周邊地區警務部門持續開展「可疑匯款勸退」及「緊急止付」措施,勸退或止付共三百一十六宗個案,涉及逾七千七百九十八萬澳門元。
  今年上半年,警方為不同群體舉辦超過一百一十場防騙專題講座,全民防騙推廣周及防騙金句有獎投票等創新模式的宣傳活動,共吸引逾三萬三千人次參加。
  針對近期電話詐騙案件較多受害人是大專院校學生,警方高度重視,與高等教育輔助辦公室及本澳大專院校攜手於校園內進行防騙宣傳,加強學生的防騙意識。如二月至五月開展三輪高校重點防騙宣傳系列活動,並聯同教青局和各高等院校組成高校學生防詐騙宣教工作專責小組。今年上半年,警方透過各類網絡資訊平臺發佈三百八十多條防騙帖文及警情通告,並積極拓展微信影音號及「小紅書」等社交平臺發佈防騙資訊。此外,警方積極加強資訊罪案的調查工作,強化情報主導,採取主動警務的多種策略,制定「快速察點、機動打擊」的行動模式,發現就打。
  誠然,特區政府在防騙工作的開展一直不遺餘力,致力構建「預防、挽回、打擊」三結合的防治模式,並積極與社會團體及金融業界保持緊密合作,持續檢視和更新應對措施及宣傳方式,有關工作值得肯定。但隨著資訊科技的發展,詐騙手法推陳出新,單一的電信網絡詐騙正逐漸演變成複合型詐騙,如在「殺豬盤」詐騙類型中夾雜著虛假投資理財詐騙等;另外,為增加騙局的隱蔽性,騙子還會利用互聯網常見的「吸粉引流」操作,引起大眾關注,如借助正規招聘平臺發佈「高薪輕鬆」的招聘資訊,或利用婚戀網站或熟人介紹等方式,吸引目標人群「入坑」。而在AI科技迅速發展下,騙徒再次更新手法,利用AI使騙局更具隱蔽性、迷惑性,致使騙術成功率接近100%。這些變化尤其值得保安當局關注。
  相比傳統詐騙,AI詐騙利用了「眼見為實」常識,降低了受害者的警惕性,也導致這類詐騙很難防範。所謂AI換臉詐騙是一種利用人工智慧(AI)技術進行詐騙的行為。該詐騙手法使用AI演算法和深度學習技術,將一個人的臉部特徵和表情合成到另一個人的圖像或視頻中,造成一種虛假的視覺效果,使觀眾誤以為被換臉的視頻或圖像中的人物是真實存在並進行相應的言行。
  這種技術可以被用於各種不同的詐騙行為,例如:1.財務詐騙:詐騙分子可以使用AI換臉技術來製作虛假的視頻,冒充他人,以欺騙人們提供個人財務資訊、密碼或進行金融交易。2.認證詐騙:詐騙分子可以使用AI換臉技術製作虛假的身份證明文件或照片,以冒充他人身份進行非法活動,如非法進入某個場所或進行非法交易。3.社交工程詐騙:詐騙分子可以使用AI換臉技術生成虛假的視頻或圖像,以冒充受害者的親友或同事,通過社交媒體或通訊應用程式向受害者索取金錢或敏感資訊。4.擾亂社會秩序:一些不良分子可能使用AI換臉技術製作虛假的視頻或圖像,將某個人的臉部合成到其他人的身上,以破壞社會秩序、散播謠言或煽動仇恨。
  AI換臉詐騙的出現使得虛假資訊更加逼真和具有迷惑性,對個人隱私和社會安全帶來了新的挑戰。為此,國家積極加強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建立相應技術手段,以防止和打擊這種詐騙行為的發生。如國家公安部近期就通報,為防範和打擊此類新型犯罪,公安機關聯合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單位,開展人臉識別與活體檢測技術安全測評,覆蓋了境內用戶量大、問題隱患突出的即時通訊、網路直播、網路社交、電商平臺、金融支付等重點 App,及時發現人臉識別驗證系統存在的風險隱患,通報運營主體升級安全保護措施和人臉識別演算法。同時依託「淨網」專項行動,組織專項會戰,嚴打洩露身份證照片等圖像資訊的犯罪源頭,破獲「AI 換臉」案件79起,抓獲犯罪嫌疑人515名,有效遏制了該類犯罪勢頭。
  對於本澳而言,雖然本澳目前未有涉及AI換臉的犯罪案件,但AI詐騙提升了市民受騙的機會,同時亦增加了治安部門防罪滅罪的複雜和難度,值得保安當局高度重視並提早想方法應對。
  具體而言,特區政府可以考慮以下措施應對這一問題,一.加強法律法規:特區政府可以制定或加強相關法律法規,對AI換臉詐騙行為進行明確規定,並明確指出相應的處罰措施。這將有助於提高對這種詐騙行為的打擊力度,並起到威懾作用。二.建立監測機制:特區政府可以與科技公司合作,開發和應用先進的AI技術來檢測和識別換臉虛假視頻或圖像。建立監測機制,定期對網絡和社交媒體平臺上的內容進行監測和過濾,及時發現和刪除相關的虛假信息。三.提高公眾意識:特區政府可以通過宣傳和教育活動提高公眾對AI換臉詐騙的認識和意識。這包括向公眾提供相關資訊和實例,教育他們如何辨別虛假視頻或圖像,以及如何保護個人資訊和財產安全。四.加強合作和國際交流:AI換臉詐騙是一個全球性問題,特區政府可以加強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合作和交流,共同應對這一問題。通過分享資訊、經驗和最佳實踐,加強國際合作,提高對AI換臉詐騙的整體防範能力。五.加強技術研發和創新:特區政府可以支持本地科技企業和研究機構進行AI技術研發和創新,尋找更有效的技術手段應對AI換臉詐騙。同時,鼓勵跨學科的合作研究,提高對AI換臉詐騙的理解和應對能力。
  總之,因網絡和電信詐騙案具有隱蔽性強、犯案成本低、追查困難等特點,可以預見很長一段時間仍是主流的犯罪方式。為預防詐騙,一方面,警方應密切關注新型詐騙手法的變化態勢,透過綜合性的應對策略,提高詐騙的預防和打擊能力,針對性加強反詐騙宣傳,以保障居民大眾的財產安全。另一方面,騙徒之可以取得大量受害人的個人資訊,相信與互聯網的聯繫密不可分。市民使用網絡時,要加強個人資訊保護,不給犯罪分子可乘之機。同時,市民要與時俱進學習防騙資訊,增強自我反詐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