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正式印發兩周年,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交通基礎設施「硬聯通」不斷強化,粵澳人員往來越發便利。
打開合作區地圖,向內看,十字門隧道、橫琴大橋、橫琴隧道、橫琴二橋等接駁起與珠海之間的交通聯繫;向外延伸,港珠澳大橋、廣澳高速公路、廣珠城際軌道等縱橫交錯的路網與在建的珠機城際二期、廣珠(澳)高鐵、澳門輕軌橫琴延長線等連綴起珠江口兩岸城市群,助力澳門與內地進一步互聯互通。
未來,合作區將規劃橫琴環線、輕軌L2線、橫琴延伸線等軌道交通,以及琴澳碼頭等項目,澳門與橫琴乃至粵港澳大灣區更廣闊的腹地之間的連接會更加緊密。
基礎設施「硬聯通」
琴澳開啟「雙城生活」模式
「白天在橫琴,晚上在澳門。」澳門青年董文偉的「雙城生活」忙碌而充實,每日往返琴澳成為他工作生活的日常。
隨著合作區建設穩步推進,同董文偉一樣的「澳琴人」不在少數。資料顯示,今年前4個月,經橫琴口岸出入境澳門居民達128.33萬人次,同比增長92%;在合作區就業生活居住的澳門居民達到7218人。通關便利成為琴澳兩地居民日常觸及最多、感受最深的應用場景。
當前,合作區已完成橫琴口岸客貨車通道「聯合一站式」平臺研發,實現通關車輛「一次排隊、一次查驗、一次放行」,客貨車通關耗時縮短30%;同時,澳門大學連接橫琴口岸的通道橋順利通過竣工驗收,橫琴口岸二期車道也於8月底進入試運行,為澳門居民進出合作區提供更為便利的條件。
在跨境通勤方面,合作區全面放開澳門非營運單牌車指標限制,當前具備入出合作區資格的澳門單牌車達1.5萬輛。跨境免費通勤專線巴士線路增至14條,每日往返43班次。橫琴邊檢站統計,今年上半年,經橫琴口岸出入境車流超92萬輛次,其中單牌車約66萬輛次,分別同比增長約61.4%、73.7%。
除了通關環境的提升,軌道交通也在加快建設、無縫對接。橫琴口岸第三階段工程(即澳門輕軌延伸至橫琴口岸區域)實現隧道全線「洞通」,正推進行車系統全線施工。該項目是廣珠城際與澳門輕軌換乘的重要配套工程,同時也是兩地互聯互通的大型公共交通工程,對於加速合作區發展、促進大灣區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有著重要意義。
明年是澳門回歸祖國25周年,也是合作區第一階段建設發展成效的驗收之年。錨定今年年底「封關運作」的重要目標,合作區正推進落實分線管理體系。目前,合作區已全面建成「分線管理」硬體設施,正有序開展資訊化工程建設,推動合作區海關監管辦法及配套稅收政策落地實施,促進人流、物流、資金流、資訊流高效便捷流動。
建設綜合交通新樞紐
助力澳門融入「1小時生活圈」
近日,橫琴高鐵站站城一體化及其配套軌道交通工程方案研究專案開始公開招標。該高鐵站將選址於合作區城市中心,距離橫琴口岸僅兩公里,將打造成為一體化橫琴高鐵綜合交通樞紐。作為廣珠(澳)高鐵鶴洲至橫琴段的起始站、京哈-京港澳高鐵通道溝通澳門的重要組成部分,澳門居民未來可通過橫琴高鐵站直達白雲機場,一路北上還可前往武漢、北京。
早前,合作區城市規劃和建設局發佈的《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綜合交通樞紐總體發展規劃及橫琴北樞紐詳細規劃政府採購項目的合同公告》,就曾提出通過在合作區內構建完善的樞紐體系,分級分類滿足澳門、橫琴與國家、與大灣區以及琴澳之間的交通需求,打造分工明確的綜合交通樞紐系統。
曾經位處「交通末梢」的橫琴正發生蛻變,磨刀門水道上再起新橋,搭載珠機城軌二期連通金灣、橫琴的金海大橋已全線貫通,預計2024年通車運營;水下長龍,穿海而過,澳門輕軌橫琴延長線正穩步推進,預計2025年前完工,在合作區與國家高鐵網及珠海市城市軌道線網形成聯通,融入內地軌道交通網。
加強琴澳一體化立體交通體系建設,合作區還將建設橫琴環線、輕軌L2線、橫琴延伸線等軌道,以及琴澳碼頭項目等,為琴澳居民提供便捷、快速的交通服務的同時,促使橫琴與澳門更加緊密聯繫在一起。
實際上,根據《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橫琴除了現有的口岸、碼頭、城際外,未來還將規劃引入高鐵、城市軌道、輕軌、智慧交通等多種交通方式。
合作區城市規劃和建設局局長張國基表示,隨著分線管理的逐步落實,在分線管理的暢順運作條件下,將計畫進行澳門單牌營運車輛進入合作區的政策研究和實施,加速推出澳門輕軌延伸至合作區的各項配套措施,同時加快推動建立澳門與合作區之間的海上客運服務,全方位為澳門居民便捷往來合作區創造條件。
澳門也將積極配合推進由合作區經珠海鶴洲向北延伸至廣州、向西聯通粵西等高鐵線路,以及南沙至珠海(中山)等城際鐵路專案規劃建設,希望通過多條高速鐵路和城際鐵路的接入,以及澳門輕軌橫琴線的引入,在合作區形成「多網」融合的門戶交通樞紐,打造成集澳門輕軌、珠海城軌、高鐵、城際鐵路等多種交通方式的樞紐,實現融入粵港澳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的目標。
(《珠海特區報》陳秀岑/文)
本澳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