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闖進」亞運會

  人工智慧對現實世界的影響,在亞運會上也體現出來。
  這屆杭州亞運會,是歷史上第一屆智能化亞運會。整個亞運會的籌辦、舉辦,包含了大量人工智慧、物聯網、5G等智能技術的應用。
  這也意味著,對杭州亞運會來說,網路應用範圍會極為廣泛。《杭州日報》說,這對網路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從某種程度上說,杭州亞運會的網路安保工作面臨著一場前所未有的「硬仗」。
  亞運會,具備「聰明頭腦」
  杭州的人工智慧應用,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因為這必將為其他國際體育賽事提供借鑒。
  亞運會開幕前,英國媒體BBC就報導稱,外界預期,人工智慧技術未來會越來越多地在體育比賽中使用,而杭州亞運會可能是2023年在這方面備受矚目的一項賽事。
  杭州亞運會的辦賽理念之一便是「智能」,這意味著該元素會在亞運會的很多細節中體現。比如亞運會的保障環節。杭州亞組委通過在杭州奧體中心、黃龍體育中心建設「智慧大腦」「亞運駕駛艙」等智慧管理平臺,融合了場館建設、賽事保障等各個環節的功能,實現場館監測、分析、預警、決策、指揮一體化管理。同時,針對會給很多賽事帶來影響的天氣問題,亞組委用到了「百米級、分鐘級」預報技術和多波段雷達短臨監測預警技術,提升賽事重點區域的氣象精准預報能力,應對不同天氣情況下的處理預案。
  「杭州亞運會搭建首個『1+6』大型體育賽事資訊技術指揮平臺,賽時將為數十萬名工作人員和志願者提供數字辦賽支撐。」亞運資訊技術指揮長,杭州市委常委、副市長胥偉華說,亞運資訊技術指揮中心是杭州亞運會的「神經中樞」。
  據新華社報導,按照「安全、智能、實用」的要求,杭州亞運會構建了主指揮平臺(ITCC)+六大專項平臺,包括通信保障專項平臺、網路安全專項平臺、無線電保障專項平臺、數字辦賽專項平臺、數字參賽專項平臺以及數字觀賽專項平臺等,高質量推進亞運賽事資訊系統、計時記分、通信網絡、無線電、網路安全、資訊技術設備設施等的規劃建設、運行管理和強有力保障。
  央視在報導中提及一個很生動的例子。在龐大且複雜的亞運會智能系統中,有一套單兵指揮系統,通過內部的 App就能將工作人員的手機即時拍攝的畫面投放在指揮大廳的現場大屏。這套系統能夠覆蓋至少5.8萬名亞運會的工作人員和志願者以及各類服務人員,也就是相當於有5.8萬雙「眼睛」,來即時為指揮部的決策提供支持,從而更加准確、安全、從容地保障亞運運行。
  安全,還是安全
  作為杭州「兩朵蓮花」之一的杭州奧體中心體育場(大蓮花),釆用了國內首創2.6G異頻+4.9G同頻雙層高密度組網和超窄波束多頻段賦型天線——這意味著它能夠確保觀眾哪怕身處八萬人的體育場,都可以順暢發短視頻和朋友圈。
  人工智慧、物聯網、5G等技術應用,意味著這屆亞運會的方方面面都被一張超級網路連接起來。而網路的穩定性和安全性,自然也成為最關鍵的問題。
  據《杭州日報》報導,從2008年北京奧運會到2016年G20杭州峰會,安恒公司一直為國內外許多大型會議、賽事提供網路安全支持,這一屆亞運會也同樣如此。
  「網路安全保障往往在重大體育賽事活動中充當關鍵角色。從官方網站到票務系統、轉播系統、計分系統等,都可能成為惡意攻擊的’靶心’。」安恒資訊首席安全官、高級副總裁袁明坤以「場館保護行動」為例,介紹了安恒面向每個亞運場館實行的「一館一策」定制化網路安保服務。
  「我們針對每一個亞運場館的智能化設備與應用,制定了專屬的安全作業指導手冊。」他透露,手冊內容涵蓋了場館在備戰、臨戰、實戰、決戰等不同階段,網路安保工作需要做到什麼樣的程度。
  據悉,幾年來,安恒資訊已為杭州亞運會進行了超百次各類系統測試,助力實現「讓亞運更智能,讓智能更安全」的安保目標。
  而在網路安全之外綜合管廊也有一道地下機器人防線。
  在亞運村綜合管理中心指揮室內一塊超大高清螢幕上,展示著地下綜合管廊的情況,設備運行狀態、數據分析、報警資訊等即時出現。
  錢江世紀城亞運村片區地下綜合管廊作為亞運村片區運行的「生命線」,一個智能機器人巡檢系統為這一全長達21.5公里的管廊裝上了「眼睛」「鼻子」和「耳朵」,它們對管廊內部的環境參數、設備狀態進行即時監測,及時處理管廊丙部報警資訊及遠程調度工作,保證管廊的運行維護效率和穩定性。
  亞運村地下綜合管廊集中敷設了給水、電力、天然氣和通訊等輸送管線,排布並不簡單,智能巡檢機器人和智能消防機器人在這裏替代人工進行24小時不間斷巡檢,能夠預判即將
  出現的異常狀況的運行織密安全防線。
  當然,對這樣一屆盛大的國際體育賽事而言,每一個網路,每一個人工智慧節點,甚至每一個細節背後,都有著巨大的人力在為之努力,為之付出。如果說,接下來大家即將看到的年輕運動員,會成為賽會上最受矚目的英雄,那麼,這些支持部門、保障人員以及各行各業的工作人員,則是雖未被外界知曉卻貢獻巨大的幕後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