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儘管民進黨當局仍然持續勾連外部勢力製造兩岸緊張對立,但兩岸間的交流合作氛圍卻也越來越濃。隨著包括臺灣地區前領導人馬英九、國民黨副主席夏立言、臺灣工業總會、臺灣商業總會、臺灣少數民族代表團以及各島內基層團體組織來大陸交流等一系列兩岸交流合作活動的展開,當前兩岸關系逐步融冰復蘇的跡象正愈發顯現。兩岸關係的融冰復蘇將產生諸多影響,但也面臨著眾多挑戰。
當前兩岸關係逐步融冰復蘇的影響
一是可以有效緩解兩岸對立氛圍。民進黨上臺以來,兩岸關係持續緊張對立,民間敵意螺旋不斷上升。外媒更將臺海稱為「全世界最危險的地方」。當前兩岸關係出現融冰復蘇的「春暖」跡象,在逐漸升溫的兩岸良性互動和交流中,可逐步累積兩岸善意,增強互信、化解分歧、減少誤判,有效緩解兩岸緊張對立氛圍,夯實臺海和平的民意與政治基礎。
二是可以激發島內社會兩岸交流合作動能。兩岸關係融冰復蘇帶來的善意與互利,是兩岸和平「惠而不費」的最佳投資。越來越多的臺灣同胞深切認識到,儘快恢復並擴大兩岸交流,開展面對面的溝通和對話,有利於增進自身利益福祉。國民黨副主席夏立言、臺灣兩岸農漁業交流發展投資協會理事長黃一成、臺灣媽祖聯誼會會長鄭銘坤、高雄裏長暨基層社團參訪團等紛紛登陸交流。繼臺灣工總、商總訪陸之後,臺灣三三會、工商協進會等機構也啟動一波波訪陸計畫。兩岸交流合作的重新展開,將有效提高兩岸民間交流合作意願,激發島內社會兩岸交流合作的動能,進一步創造兩岸交流合作機會。
三是有利於國民黨重獲兩岸交流話語權。近些年來,國民黨因懼怕民進黨當局的打壓抹紅,在兩岸論述上搖擺不定,在兩岸事務上不斷邊緣化,逐步喪失了兩岸交流話語權。如今,國民黨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重啟國共兩黨交流對話,開展兩岸交流合作,讓兩岸避免因誤判而擦槍走火的危險,為臺灣開創和平,將有利於國民黨找回兩岸角色,重獲兩岸交流話語權。
四是加速民進黨走向島內民意對立面。當前,「要和平、要發展、要交流、要合作」成為島內主流民意。兩岸關係的融冰復蘇,正是這一強大民意的直接體現。雖然目前民進黨當局對兩岸交流議題「裝腔作勢」,但在兩岸關係持續融冰復蘇和大陸不斷擴大兩岸交流下,其後續為了創造選舉利益,勢必會陸續釆取打壓阻撓的限制措施。而民進黨當局屆時強化圍堵打壓兩岸交流,就是與島內主流民意作對,站到島內民意的對立面,將會加速其喪失島內主流民意支持的進程。
當前兩岸關係融冰復蘇面臨的挑戰
一是民進黨當局的刻意阻撓破壞。在兩岸關係出現融冰復蘇的情況下,民進黨當局雖然聲稱支持兩岸交流合作,但卻仍編造各種藉口阻擋兩岸交流,不願撤除各種人為障礙。民進黨真實意願仍然是不希望兩岸交流合作,更不願意看到兩岸走親走近。從民進黨角度來說,完全是迫於民意壓力而不得不改變對兩岸交流的態度。但隨著島內2024「大選」臨近,尤其是今年下半年開始,民進黨當局勢必重新操弄和升級「抗中反中」牌,屆時民進黨極可能將加大對兩岸交流合作的打壓阻撓,不斷衝擊破壞兩岸關係,再次制造和升級兩岸緊張對立氛圍,以謀取選舉利益。
二是綠媒錯誤輿論對島內民意的愚弄誤導。島內綠媒出於特定政治立場,以意識形態鬥爭的濾鏡看大陸,尤其是《自由時報》、「三立新聞」等作為島內綠營喉舌媒體的代表,長期充當民進黨當局打手,汙名化、妖魔化兩岸交流,積極協助民進黨當局對島內社會進行錯誤、扭曲的意識形態灌輸。大陸推進兩岸關係融冰復蘇的善意和舉措,將不可避免地遭遇島內綠媒的政治操弄。島內社會民意在民進黨當局及綠媒的大肆愚弄誤導下,將對兩岸交流合作形成更加刻板、錯誤的認知,十分不利於當前兩岸關係的融冰復蘇。
三是外部勢力的干預挑釁。兩岸關係融冰復蘇除了受到島內因素的影響,還深受外部勢力的干預和挑釁。美國在「以臺制華」戰略下,不樂見兩岸關係融合發展,將持續加碼操弄「臺灣牌」。北大臺研院專家李義虎認為,今年美國或基於其亞太戰略乃至全球戰略考量,將會更加主動地打「臺灣牌」,以牽制和遏制中國大陸崛起。此外,近年來日本、立陶宛、捷克、北約等國家和組織介入臺海情勢的傾向越發明顯,這些國家和組織在臺灣問題上的干預挑釁,對兩岸關系的衝擊和破壞也愈發突出。
四是干擾兩岸關係的不確定因素增多。當前國際形勢波謫雲詭,兩岸關係複雜嚴峻,干擾兩岸關係的不確定性因素持續增多。包括「麥卡錫竄臺」「美國臺灣政策法立法」「臺美軍事勾連重大突破」「臺美大選情況」以及其他外部高層政治人物竄臺等諸多不確定事態,都有待時間確認。這些不確定性因素將對兩岸關係的融冰復蘇產生直接衝擊,部分事態甚至將進一步引發臺海危機。
進一步深化兩岸關係的思考
一要呼應島內民意降低對臺工作阻力。「要和平、要發展,要交流、要合作」是當下臺灣主流民意,「要安寧、要發展、要過好日子」是臺灣民眾普遍心聲,「求和平、怕戰爭、求穩定、謀融合」是當下臺灣社會生態。但民進黨當局及外部勢力卻極力塑造大陸威脅,鼓吹大陸「武力攻臺」,不斷炒作渲染「今日烏克蘭,明日臺灣」,就是為了要將大陸推向島內民意的對立面。因此,未來對臺工作要保持戰略定力,堅定貫徹兩岸和平發展的主旋律。積極披露民進黨當局打壓阻撓兩岸交流往來,以及勾連外部勢力把臺灣推向戰爭的險惡用心和行徑,進一步區隔對民進黨當局、外部敵對勢力與島內其他政黨和社會民眾的工作方法和方向,積極與島內民意相呼應,爭取島內民意,不斷降低對臺工作阻力,推動兩岸關係融冰復蘇、融合發展。
二要強化大陸輿論對島內社會的影響力。長期以來,民進黨為了自己政治利益,打造所謂「逢中必反」的政治正確,企圖讓任何跟大陸牽扯上關係的事物都「汙名化、妖魔化」,扭曲大量事實,造成極其惡劣的影響。因此,未來對臺工作應積極強化大陸輿論對島內社會的影響力。一是加大與島內媒體、網路平臺的交流力度,尤其是要與非綠陣營,特別是藍營媒體建立溝通管道,及時借助島內非綠媒體和網路平臺澄清虛假資訊並客觀公正報導大陸消息。二是加強與島內非綠政黨、社會團體、政治人物的溝通協調,促請發出大陸正確聲音。三是強化對臺宣傳學建設,發掘新媒體的輿論影響力。要強化對臺宣傳學及全媒體大眾化包裝,借鑒當前流行文化突破兩岸民眾隔閡的重要媒介,提升優化政治傳播行為,發揮新媒體對臺灣青年的正向引導,打開更多兩岸交流合作窗口。
三要做好對民進黨當局及外部勢力破壞兩岸關係的研判和應對準備。民進黨當局及外部敵對勢力對兩岸關係的破壞不會停止,隨著臺美各自「大選」日期的臨近,只會更加變本加厲。當前,一是高度警惕民進黨當局未來加大對外遊說,不斷升級在國際間製造敏感議題,主動勾連外部勢力挑釁大陸,包括加大對斯洛伐克、立陶宛、捷克、瑞典、法國、德國等歐洲國家的拉攏及尋求北約介入臺海議題。二是高度警惕未來「麥卡錫竄臺」「美國臺灣政策法立法」「臺美軍事勾連重大突破」「美國官員駐臺」以及其他外部高層政治人物竄臺等嚴重衝擊兩岸關係、危及臺海形勢事件的後續發展。三是警惕島內極端「台獨」勢力對可能在島內開展的兩岸交流活動進行暴力衝擊、干擾,製造事端,破壞兩岸關係。總之,未來要高度警惕突發事件衝擊中美關係和兩岸關係,因應島內外形勢,積極主動、及時準確地對這些事態做出深入的評估和研判,積極管控風險,努力建立兩岸護欄,做好各種相應準備,不斷削弱和逐步消除對兩岸關係的幹擾影響。
四要持續鞏固和擴大兩岸交流合作局面。當前兩岸關係融冰復蘇的「春暖」形勢來之不易,應積極把握契機,持續鞏固和擴大兩岸交流合作局面。一是密切跟蹤島內社會輿論,積極對接和協助島內社會兩岸交流合作需求,及時重啟因疫情影響而停擺的對臺交流合作,並做好優化創新。二是研究適時恢復赴臺「自由行」,擴大兩岸人員交流往來市場,促使民進黨當局進一步開放兩岸航點和恢復陸客來臺、團客赴陸。三是強化對臺經貿領域交流合作,進一步出臺促進經貿領域同等待遇的惠臺利民政策,高質量建設涉臺經濟合作園區,為臺胞臺企在大陸發展搭建更廣闊舞臺,遏止臺灣「經濟脫中」進程,持續鞏固提升對臺經濟影響力。四是加大對島內非綠營政黨、團體和人士的接觸交流力度,擴大兩岸智庫交流,豐富協商交流模式,鞏固增進政治互信,保持良性互動,避免不必要的誤解與誤判,為兩岸關係發展提供不可或缺的智力支持。五是推動與島內非綠營執政縣市開展城市交流,通過縣市長互訪、城市治理及民生合作,擴增促進兩岸關系窗口效應。不斷以兩岸交流交往的良好氛圍和局面、以島內強烈要求與大陸交流交往的社會主流民意,壓制民進黨當局打壓破壞兩岸交流交往的空間和手段,倒逼民進黨當局不得不打破和放開兩岸交流交往限制,推動兩岸交流。
(陳文傑/文)
海峽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