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大家普遍認為,肌肉萎縮多見於老年人、心衰等慢病患者或長期臥床的人群。但近日,德國學者發表在《臨床營養與肥胖事實》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稱,部分年輕肥胖人群缺乏鍛煉,也會出現肌肉萎縮——一種隱藏在脂肪層下,未被發現的萎縮。
肥胖人群通常能量攝入過盛。德國學者解釋,在過盛的能量轉化為脂肪初期,肌肉重量會增加,以提高代謝,補償體重的增加。但如果在長胖的過程中缺乏鍛煉,肌肉增長到一個臨界點後,就會開始減少,直至逐漸萎縮,此時脂肪不受影響,仍會不斷增加。德國學者將這種情況命名為「肌肉減少性肥胖」。他們認為,在全球肥胖人口與日俱增的當下,這將會是人群健康的巨大隱患,新冠大流行期間的一些現象就能說明這一點:與體重正常的新冠患者相比,肥胖人群通常病程長、症狀重,因為肥胖人群的肌肉萎縮會影響呼吸肌,導致呼吸功能下降。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運動醫學研究所運動營養研究室主任常翠青告訴記者:「脂肪和肌肉之間沒有直接的漲跌關係,但德國這項研究成果並非完全沒有道理。」第一,受試人群為肥胖且缺乏鍛煉者,包括病態肥胖者。與普通肥胖人群、脂肪增多但運動量不小的人群相比,這類人可能存在肌肉萎縮。還有一部分年輕肥胖人群,期望通過節食減肥,導致營養素攝入不夠,時間久了也會肌肉萎縮。
第二,肌肉的質和量同樣重要。常翠青介紹:「缺乏鍛煉的人群,即便肌肉的量不減少,質也會下降。」上述德國研究也認為,診斷「肌肉減少性肥胖」,一方面需要確定體內脂肪和肌肉的比例,另一方面也要測試肌肉功能。比如,6分鐘定時步行走的距離,達到400~700米才算肌肉功能健康。
第三,臨床上判定「隱性肥胖」人群,看的不僅是身體脂肪或肌肉的絕對值,還有體脂率、肌肉率。常翠青介紹:「當脂肪多到一定程度,即便肌肉的絕對值沒有變化,其在身體中所占的比例也一定會降低,造成事實上的肌肉萎縮。」
第四,水分在人體中佔有較大比例,青少年時期應占70%~75%,中年時期降至60%~65%。現在不少年輕人飲水不足,就會導致肌肉細胞中缺少水分,也會「萎縮」。
不要低估病態肥胖人群的肌肉損失問題。「這是非常正確的,無論是高體脂低肌肉,還是低體脂低肌肉,只要肌肉量少或質差,都會帶來健康隱患。」如果肌肉弱,日常很多運動都難以進行下去。常翠青舉例說,很多中學生、大學生體質較差,跑800米都困難,除了心肺功能弱,還與腿部肌肉力量和耐力差有很大關系。「這類人很容易摔跤、受傷。」常翠青說,尤其是老年人,如果肌肉萎縮,還會出現肢體活動不便的情況,摔倒風險大增。
健康的肌肉是體內物質代謝的重要場所,對維持穩定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激素等都非常重要。如果肌肉含量不夠、品質不佳,物質代謝容易出現問題,導致胰島素抵抗等情況,進而引發高血糖、高胰島素血症等,為一系列慢病埋下禍根。「現在很多人年紀輕輕就出現代謝問題,就與缺乏運動、肌肉品質差有很大關系。」常翠青說。
一旦身體代謝變差,心血管系統就會受到牽連,導致血液迴圈變差、心血管疾病高發。血液迴圈差反過來又會導致肌肉的營養物質儲備能力下降,難以支持肌肉的日常修復,想要獲得健康的肌肉便難上加難。
肌肉萎縮與糖尿病、骨質疏鬆症、心臟病、呼吸系統疾病和認知障礙等多種疾病相關,這對體弱的老年人來說是雪上加霜,會導致預期壽命降低。
德國學者提出,要想避免隱性肌肉萎縮,就應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增肌或保持肌肉品質不變,將力量訓練和高蛋白飲食結合,以快速消除饑餓感,更容易獲得健康的身材。「這也印證了,鍛煉和營養是防治肌肉萎縮的關鍵。」
家庭醫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