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台文化論壇昨舉行 聯動文化傳承話家風

  【本報訊】由中華文化交流協會主辦,澳門婦女聯合總會、海峽兩岸經貿文化交流協會、中華翰維文化推廣協會協辦的「2023澳台文化論壇」29日下午四時假澳門婦女聯合總會禮堂舉行,中聯辦台務部部長李永剛、澳門特區政府文化局文化創意產業促進廳廳長何鴻斌、澳門婦女聯合總會會長劉金玲、海峽兩岸經貿文化交流協會秘書長鄧岱賢、中華翰維文化推廣協會主任劉沛伶主持了開幕儀式,150名位嘉賓涉台社團,婦女界及教育界等出席。活動獲得澳門基金會的部份經費贊助。
  中華文化交流協會理事長崔世平致辭時表示,該會成立十多年一直與台灣民間團體保持緊密的合作和交流,即便是受到疫情阻隔,澳台兩地人員面對面交流機會有所減少,在2020年和2021年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模式推動「澳台文化論壇」的舉辦,先後以「水墨」和「文創產業」為主題開展澳台民間文化交流,強化了兩地的聯繫,取得豐碩的成果。
  今年「澳台文化論壇」在澳門線下舉辦,邀請澳台兩地的多位專家學者,以「文化傳承話家風」為主題展開研討。崔世平指出,家風是一個家的風氣、風格與風尚,是祖輩給家中後人樹立的價值準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有相當一部份是依賴家庭教育延續的,後代通過活出家訓而形成家風,亦豐富和延續了中華文化的內涵。在新時代發展下,家教仍然是傳承和促進社會和諧穏定的重要推動力,是令年青一代在面對挑戰時保持定力的關鍵。
  澳門和台灣人民同宗同源,崔世平期望透過兩地嘉賓的分享,既為促進大家深入認識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亦為加強兩岸同胞的互信和友誼,更藉發揮澳台文化交流平台給予兩地人民更多心靈上的滿足感、親切感。
  論壇分為「文化傳承話家風專題演講」,以及「圓桌座談會」兩部分。「文化傳承話家風」專題演講上,澳門知名作家、澳門筆會會長李觀鼎,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台灣師範大學教授(退休)林保淳,以及澳門婦女聯合總會會長劉金玲,他們分別以「家訓、家風與文化傳承」,「家風流澤.家訓傳芬」,以及「凝聚家庭力量,共建和諧社會」為題作專題演講。
  澳門知名作家、澳門筆會會長李觀鼎認為,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組成部分。人一降生便成為家庭成員,並在血緣關係中有了自己的位置,確立了最基本的倫常關係。由此開始的家訓,即家庭教育,正值人的成長期,關乎一個人思想品格、性情識見、興趣愛好的方方面面,其意義重大而深遠。
  李觀鼎指出,有效家訓是家風建立的前提和基礎,良好家風則是「世風」日上的根本保證。就此而言,家訓推動家風形成的過程乃是一種文化傳承的過程。講者是著名武俠小說作家還珠樓主李壽民的兒子,他將會通過父親施教子女的實例,與大家一起探討家訓與家風的關係,及其在當下的社會意義。
  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台灣師範大學教授(退休)林保淳指出,中國人向來重視家族傳統,越是深厚綿長的家族越注重「其來所自」的傳統。被譽為歷代「家訓之祖」的北朝顏之推《顏氏家訓》,首提了「吾家風教」的觀念,自是以後,「家風」與「家訓」,就成為一體兩面、相互維繫的家庭教育,乃至可延伸到社會的教育準則。
  林保淳分析了中國歷代「家風」與「家訓」特點、承傳及發展槪況,介紹了傳世的歷代家訓類的文章、書籍。他認為,古代所謂的「家風」及傳家的「家訓」,原都是世家大族才會重視、流傳的,尋常小民大概不會有若何的祖訓流傳。現代小家庭的教育形態與內容,都與古代大家庭不同,即使近如叔伯之親,除非祖輩猶在,根本就甚少往來,已呈「各自為教」的局面,這是非常可惜的事。如果能經由這類書的編纂,藉家訓傳承家風,凝聚宗族的力量是不無助益的。
  澳門婦女聯合總會會長劉金玲則圍繞如何凝聚家庭力量,共建和諧社會展開討論。她分享了澳門特有文化下家風發展的特色,探討其對家庭建設以至社會發展的重要性和影響力,同時分析新時代下澳門家庭發展的挑戰和機遇,旨在凝聚社會各界對家風建設影響力的重視和共識,弘揚正能量,傳承好家風,共建好家園。
  在專題演講後,由2023澳台文化論壇籌委會主席、中華文化交流協會副理事長陳浩星主持「圓桌座談會」。澳門婦聯學校副校長呂綺穎,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系教授、作家張依依,海峽兩岸經貿文化交流協會秘書長鄧岱賢,台北故宮博物院前研究員兼處長、前新北市文化局局長朱惠良,中國文化大學台灣華岡博物館館長劉梅琴,以及中華文化交流協會常務理事黃婉妍參與討論互動。
  澳門婦聯學校副校長呂綺穎簡介了澳門婦聯總會多年社會推動家風家教建設的工作,持續通過倡議家庭友善政策、構建社區服務支援網路、推動官社民企協同育人等方面,促進家庭建設發展。
  呂綺穎分享作為澳門平凡雙職女性的家風故事,展示澳門家庭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例子,以實際行動弘揚新時代家庭文明新風尚。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系教授專欄作家張依依指出,家風是一個家庭或家族的傳統風尚,體現、承載一個家庭或家族的價值觀。張依依列舉一些發人深省的晉商家訓,及晉商發家後如何維持好幾代富裕而不墜的故事。
  海峽兩岸經貿文化交流協會秘書長鄧岱賢從兩岸四地傳承中華文化的重要性、中華文化精髓:以家為核心、家風的內涵、台灣人民受」家風」影響例子,如馬英九家訓:黃金非寶書為寶,萬事皆空善不空,講者自家的家訓:惜福恩、行善積德、以及兩岸四地文化交流五大部份作分享。
  台北故宮博物院前研究員兼處長、前新北市文化局局長朱惠良分享了兩岸故宮博物院的歷史和發展。經過半個多世紀的隔閡,兩岸故宮博物院於2009年開啟了正式的交流,兩岸故宮人將研究成果以展覽與出版等方式呈現,肩負起博物館社會教育的責任,同時,全力將國寶守護者的家風代代傳承下去。
  中國文化大學台灣華岡博物館館長劉梅琴認為,中國傳統文化強調「忠孝」傳家,對照西方文化有「忠」但沒有中國式的「孝」,而西方文化有宗教,中國卻沒有西方式的宗教。當今面對傳統文化傳承,代表「家風」的「孝」,勢必也需具備新時代的文化內涵與價值意義。
  中華文化交流協會常務理事黃婉妍的發言建基於她於2021年於《澳門日報》刊登一篇關於《從聯匾看兩大家族之家風信條》為基礎,以家風永續如何在古代大宅裝潢上呈現的視角,帶出文化傳承話家風的重要性。家風乃一個家族世代相傳的信條,生活作風及哲學價值。這些信條極具醍醐之效,乃未來族人處身立命的標竿和依歸。透過淺談十九世紀澳門兩大重要家族——盧家和鄭家大屋的匾聯裝潢,透視兩大家族的家風信條,以及在人生道路上的不同追求與響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