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珠海11月9日電】自2021年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成立以來,琴澳融合程度不斷加深。在橫琴,澳門青年研創科技,掌舵企業;澳門老人愜意生活,安享晚年。
截至今年9月底,在合作區生活就業的澳門居民超過七千人,澳資企業逾五千家……8日,中新社記者跟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集中採訪團走進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探究澳門居民橫琴生活「攻略」。
往來渠道更暢通,跨境執業更便捷
「我住在澳門,在橫琴工作,下班回家20分鐘就够了。」AHA港澳青年孵化中心創辦人鄭益偉笑言,常常是住在珠海市區的同事還沒到家,自己就先到澳門了。
融合發展,交通先行。今年9月,橫琴口岸二期工程客貨車「聯合一站式」部分查驗通道啟動試運行,粵澳兩地五家口岸單位首次在同一通道、同一平台上完成對通關車輛及人員的聯合查驗,車輛通關時間縮短至不到2分鐘,極大便利了「雙城生活」的居民。
除了交通領域不斷釋放利好,跨境執業方面也更便捷。合作區民生事務局副局長馮方丹介紹,目前,澳門的社會工作者、15類醫療人員及建築、旅遊、法律等專業人士,可以在橫琴的相關企業與機構依規執業。「我們還打造了就業對接線上平台,開展就業指導活動,服務好更多想來橫琴就業的澳門青年。」馮方丹說。
「馬路兩邊,一邊研學,一邊創業」
2014年,澳門大學遷入位於橫琴的新校區,面積比原來擴大約20倍。從上空俯瞰,澳門大學東側是僅有一水道之隔的澳門;西側跨過一條馬路,就是粵港澳大灣區的首個產學研基地——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澳門大學的不少科研成果在這裡實現商業轉化。
「智慧城市、先進材料、中醫藥大健康等澳門的優勢學科都能在這裡獲得廣闊的發展空間。」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代院長陳國凱說,科技成果的商業化、產業化想要做出優勢,還需結合琴澳特色和本土需求進行創新。他舉例,研究院中智慧城市研發中心的相關項目,配套研製了台風預測推演大數據系統,為類似澳門的半島、海島及沿海城市貢獻防災減災智慧方案。
除了研究院代院長,陳國凱還在澳門大學健康科學學院擔任教授。「過去我們在澳門從事醫藥研究,由於海關政策、運輸時效等因素,想要拿到內地的生物樣品比較困難。」他表示,如今在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全國各地的樣品都能送到實驗室中,極大提昇了研究效率。
優化社會服務,琴澳民生深度融合
理髮、吃飯、看電影、做香囊……走進澳門街坊總會廣東辦事處橫琴綜合服務中心,到處是歡聲笑語,各地方言縈繞耳畔,仿佛一個「大家庭」。
澳門街坊總會在橫琴共設有四個社區服務點位,「我們希望能把澳門的社會服務管理經驗、育老育幼服務經驗帶到橫琴,也幫助在此生活的澳門居民適應、融入橫琴生活。」澳門街坊總會廣東辦事處助理主任陳偉良說。
「我們每天會接待八九十位居民午餐。橫琴60歲以上戶籍人口,三元(人民幣)一餐,80歲以上免費。在橫琴辦理了居住證的澳門同胞享有同等價格。」陳偉良介紹,到此吃飯的居民大多不是因為便宜,經濟需求是其次,社交需求才是首位。「澳門是個社團社會,澳門人習慣在社團中生活。他們在服務中心交朋友,共同參與活動,這是一個兩地文化深度融合的過程。」
63歲的梁愛花在澳門退休後搬到橫琴生活已有三年。經常到中心做義工的她是這裡的熟面孔,周圍人都愛叫她「花姐」。接受記者採訪時,她剛剛熟練地幫一位老人理完髮。「能貢獻一份力量,能幫助到別人,我很開心。」她也常向澳門的朋友介紹橫琴生活,「很多人祗要來橫琴一次,就愛上這裡了。」
採訪當天,正是服務中心成立四週年。用簡體字、繁體字書寫的祝福賀卡掛滿牆面:「四歲生日快樂!」「祝琴澳越來越好!」
本澳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