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名校停招中文系令島內痛心

  就在全球掀起「中文熱」的時候,臺灣世新大學卻背道而馳,宣佈將停招中文系學生,在島內引發強烈反響。這固然與臺灣陷入「少子化」危機、高校處境艱難有關,但也從側面反映出民進黨當局搞「去中國化」造成的惡果。停招中文系不僅是世新大學自身的一大損失,更將對整個臺灣的社會文化造成威脅。
  學生難過得在家哭泣
  世新大學是一所位於臺北市文山區的私立大學,前身為1956年由成舍我創辦的「世界新聞職業學校」,在島內以大眾傳播學科系聞名。該校於10月30日證實,面對「少子化」浪潮,「調整」是大學不得已的應對之道,停招申請如獲臺「教育部」核定,將在2025學年停招中文系大一新生,待已入學的學生全部畢業後,該系所將正式走入歷史。臺「教育部」表示,若該校有相關需求,得於明年3月申請,「教育部」將依規定審查,並依相關標準檢視學校是否已妥善進行校內溝通程式。有消息稱,世新大學中文系以往每年大一新生都有五六十人,但今年僅26人,招生狀況不佳。
  世新大學中文系創系主任、現任嘉義縣中正大學中文系教授王瓊玲在得知這一消息後心痛地稱,世新大學這所和新聞傳播畫上等號的臺灣高等學府於20多年前成立中國文學系,這是創辦人成舍我先生的真知灼見。成舍我畢業於北大中文系,深知中文根底是媒體人的基石,早在世新大學升格改制前便計畫創設中文系,以厚植世新大學的傳播根基。
  11月2日,世新大學中文系學會發表聲明,強調不該因招生率隨意削減重要學科,如此決定對整體社會文化造成負面觀感。聲明說,中文系對文化傳承和教育多樣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更是文化、思想與價值觀交流的重要基地。多年來世新大學每年向社會輸送大量傳播類人才,他們未來接觸與締造的是新聞、電影、電視劇等與大眾息息相關的文化媒體,「中文根底是媒體人的基石,世新理應是最重視內容傳播與品質的學校,如今卻決定停招中文系。」臺灣中文學會在聲明中稱,語言文字承載歷史記憶,也是思考、創造、表達的工具,是各學科的交集與基底,期待臺「教育部」除確保師生聲音被聽見與重視之外,更能從政策方面著手,面對近幾年人文學科發展失衡的危機。
  一名世新大學中文系學生表示,沒想到自己的學校居然這麼排斥中國文學。世新大學中文系學會會長黃佾琦透露,同學們都很難過,不少人在家裏哭,學系不應只是為了招生率而存在。世新大學畢業生、電商公司負責人丁學蓮11月1日撰文稱,自己在世新讀的雖然不是中文系,但總是專程排隊預約選修中文系課程,原因之一就是中文系教授人才濟濟,所開課程主題有趣、內容豐富,且時常邀請知名作家到校座談,包括白先勇、餘光中等重量級貴賓,「如今聽聞即將停招,難免感到不舍」。
  蔡英文坐等下臺,毫無作為
  「少子化」被認為是世新大學停招中文系的主要原因之一。據臺灣中時電子報11月3日報道,今年秋季入學的島內大學生首度跌破20萬。2024學年島內大學招生名額,整體比2023學年減少3%,除了臺灣大學、成功大學、新竹清華大學、陽明交通大學等在半導體、資通訊領域的名額減少外,至少10所私立大學也減少一成至三成名額,其中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減招最多,高達800人。全臺私校工會副理事長尤榮輝稱,「少子化」海嘯大約從2016學年開始衝擊大學招生,如今不只科技類大學,一般高校也受到影響。他認為,減招情形嚴重且學生人數低於3000人的私立大學已走到「生死存亡的關頭」,若無法改變這一趨勢,就要做好退場的準備。島內教育團體評估,未來私立學校將互相競逐招生,陷入艱難的搶人「肉搏戰」。
  國民黨「立委」賴士葆稱,「少子化」問題嚴峻,私立大學招生困難,應運而生的就是大學關閉潮,待轉業和安置的師生將不斷增加,「這群錯誤政策下的犧牲者的遭遇令人唏噓」。他回憶稱,當年島內推動教育改革,如今證明是政策錯誤,卻無人負責,蔡英文曾說「2024年以後就沒有我的事」,只等著明年5月下臺,毫無作為。臺灣聯合新聞網稱,世新大學中文系計畫停招,再次激起島內「文科無用論」的相關討論,凸顯臺灣對於大學科系充滿錯誤的功利思維。大學以招生人數、報到率衡量一個系所的價值,或決定挹注多少經費,對人文領域相當不利。
  不過,世新大學中文系學會11月2日披露稱,2022學年中文系的招生率為54%,2023學年已增加到87%,質疑招生率只是停招的藉口。臺灣「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秘書長段心儀稱,臺灣在極力發展科技產業的情況下,畢業於臺大、新竹清華大學等島內公立頂尖理工科系的青年學子通常更容易找到理想的工作,相較之下,文學院畢業生求職則很艱難。因此,世新大學中文系停招是「打響了第一炮」,反映出文學院從招生到學子就業等方面的結構性困境。
  臺學生中文能力衰退
  不過段心儀同時指出,「去中國化」也是中文系停招的一個間接原因。她說,在中文教學特色方面,「兩岸走向不同,但有互補的機會」。然而民進黨當局施行「去中國化」,教學「淺碟化」導致臺灣學生現在各方面都很弱,即便有機會到大陸交流或發展,來自臺灣的中文系等文學院學子也難以具備西進發展所學專業的實力。她稱,過去臺灣學生接受的語文教育源於中華傳統文化,如果兩岸沒有隔絕,也沒有民進黨「去中國化」等政治介入教育的因素,一脈相承的教育是很扎實的,但民進黨當局刻意打壓,「讓中文系的出路更少,除了當編輯或留校,沒有其他路可以走,把中文系的出路做小了」。
  目前,島內不少大學都設有中文系。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臺灣輔仁大學、東海大學中文系今年都滿招,淡江大學中文系今年招生60人,缺額僅1人,實際報到56人、註冊率93%。東海大學表示,為順應AI(人工智慧)教學熱潮,中文系在大一課程中加入以AI為主的創新教學班,很受學生歡迎。臺灣求職網站「Yes123」發言人楊宗斌稱,一般中文系本科畢業生的相關工作可能只有補習行業或出版社編輯等,求職範圍比較受限。但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徐國能提到,許多大學的中文系在積極轉型,除了學習傳統經史子集,也培養學生就業所需能力,「中文系未來發展不至於走向絕對悲觀」。
  臺灣《中國時報》評論稱,中文是知識圖譜裏的基礎性學科,是文化的傳承,學生若中文不好,其他學科表現可能也不會好,這凸顯出中文系的必要性。中文系這樣的人文學科若是萎縮或消失,就如同大學的殿堂裏缺了梁柱,校園裏少了博雅學風,社會將越來越缺少人文精神,對臺灣發展有負面影響。自由撰稿人黃瑞彬11月3日撰文稱,大陸市場極其龐大,帶動世界性的中文學習風潮,反觀島內,大學課程中出現不少把中文必修課改為選修的情況。不少學者注意到,臺灣學生表達能力退化、閱讀能力持續下降。文章稱,此前臺灣的中文實力有目共睹,製作的電視劇、流行音樂等一度引領華人圈,「不知何時,影響力早已不在」。中文能力減退與人文素養式微已非一葉知秋,而是一棵大樹被連根拔起,值得正視。
  (陳立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