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賀一誠在《二零二四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中指出,要積極推進四大重點產業發展,逐步提升四大產業的比重。在文化及體育產業方面,開發符合市場需求的文化旅遊產品及體驗服務,拓展文創產品銷售平台。打造更多歷史建築活化空間,支持文化產業聯動旅遊發展。推出資助計劃,重點推動澳門影視、文化展演以文化旅遊為題的文創項目開發,助力發展澳門文創品牌。支持影視產業發展,籌建「澳門影視專題網站」。打造藝文體育品牌盛事,持續舉辦更多高水平的大型體育活動,打造具澳門特色的體育品牌賽事。推動體育、文化、旅遊等產業聯動發展,建設「演藝之都」、「體育之城」。
在施政報告記者會上,賀一誠詮釋了推進「演藝之都」、「體育之城」工作的內涵及底氣。他指出,今年以來,在本澳舉辦的各類型大型演藝節目,無論是數量或質量均居鄰近地區之冠。澳門最大的場地雖然僅能容納最多一萬六千人,但燈光、音效等都達到國際標準,來過澳門觀看表演的觀衆都有很好的體驗和評價。近期在大三巴牌坊前舉辦的多場交響樂、民族音樂演奏會得到世界遺產有關機構的高度讚賞。以世界遺產大三巴牌坊為背景的演出很有氛圍,造就澳門「演藝之都」方向。「演藝之都」正由國家有關部門評估,有信心獲得通過。他又指出,打造澳門成演藝之都,需要好多演出及人才,政府已為演藝界建設黑盒子劇場,鼓勵業界增加表演劇目,體現政府對業界的支持。文旅體方面引進的人才須帶領產業或團隊,強調並非「濫入」,而是將「餅」做大,增加文創產業的機會。政府會實事求是,按照市場訂策。賀一誠說,在爭取澳門成為「體育之城」方面,雖然未正式評估,但特區政府正着手做好頂層設計,讓文藝界、體育界,尤其是休閒企業了解非博彩元素應努力的方向。
將澳門建設成為「演藝之都」和「體育之城」的構想,很有遠見,也很有魄力。這個設想,不但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向澳門提出的「打造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的定位,而且也將為澳門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增添新的內容,並在「旅遊+」的效應下,為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提高助力,並成為珠三角區域的內地九個城市和香港特區一道,進一步深化粵港澳合作,充分發揮三地綜合優勢,促成區內的深度融合,推動區域經濟協同發展,建設宜居、宜業、宜遊的國際一流灣區的重要內容。
在博企加強非博彩元素比重,興建幾座大型綜藝館或會議中心之後,正如賀一誠所指,這些設施的燈光、音效等都達到國際標準,成為吸引各地藝術家們來澳門展現技藝的「磁鐵」,因而近來在澳門舉辦的各類型大型演藝節目,無論是數量或質量均居鄰近地區之冠,而來自澳門及周邊地區的觀眾,也對此贊口不絕。因而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在考察澳門時,還專程考察了相關的設施。有了這些設施及經驗,就就為把澳門建設成為「演藝之都」提供了重要的基礎條件。
其實,即使是在這些設施建成使用之前,澳門特區政府尤其是文化局、旅遊局,就極為重視與此標的相關的推動工作。在「澳門歷史城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成功後,當局趁勢推動文化藝術深入民間,結合澳門藝術節,以「多元文化、世界風情」為主旨,邀請來自世界各個地區的藝術團體,把音樂、舞蹈、戲劇、大型綜藝和視覺藝術展覽項目帶到澳門,盡顯世界風情。為方便市民游客的欣賞,讓市民及游客能更好地感受到環境與藝術相結合的氛圍,尤其是將藝術節融合到「澳門歷史城區」中去,每年的澳門藝術節都把演出場地儘量安排在不同區域及歷史文化景點,包括議事亭前地、崗頂劇院、大三巴牌坊、亞婆井前地、盧廉若公園、玫瑰堂、板樟堂前地等。澳門藝術節已成為本地性與國際性相結合的文化藝術活動,更成為澳門的一張「名片」。每届藝術節規模甚大,盛况空前。回歸祖國二十三年,澳門文化工作者用一件件上乘的作品、一台台精彩的演出,打造出澳門獨特的「文化身段」,使四百多年文化積澱重新煥發活力。
實際上,澳門藝術節和國際音樂節,是澳門的「名片」「品牌」之一,在周邊以至國際社會的文化領域都佔有一定的「江湖地位」。長期以來,吸引著香港、台灣地區和珠三角一帶的觀眾前來觀賞。今年暑假期間在澳門上演了十六場著名經典音樂劇《仙樂飄飄處處聞》,帶來多首膾炙人口的歌曲,出票率高達百分之九十二,廣獲澳門及來自大灣區其他城市觀眾的支持。二零二三年度的「藝文薈澳」共設有八大板塊,包涵主場展、公共藝術展、城市館、特展、高等院校藝術展與平行展,匯聚了來自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二百多名藝術家的極具活力與代表性的現當代傑作,琳瑯滿目、精彩紛呈的三十項展覽遍布全澳各區,讓澳門成為一座由審美與哲思交織而成的藝術百花園。這一大型國際文化藝術盛會,為澳門文化建設和創意產業發展構築扎實根基,讓市民和遊客享受藝術盛宴的同時,助力推動產業多元化的發展。
當然,這與「藝術之都」高端級別的要求相比,還有一段距離。但既然是有了紮紮實實的「土壤」基礎,再加上燈光、音效等都達到國際標準的大型綜藝館的加助,相信這個「藝術之都」的美好設想,是能夠實現的。
至於要實現「體育之城」的構想,可能就較為吃力一些。因為不但是「土壤」較為貧瘠,澳門能夠拿得出手的競賽項目主要是武術類,作為國際賽事的主力田徑及球類以及水上運動等,澳門的水平還需大幅提高,而且在體育設施的建設上,也顯得「未夠班」,除了是為了主辦東亞運等區際性賽事而興建的「澳門蛋」等場館之外,其他的場館都只是「業餘訓練級」的。當然,如果是以「全民體育」的角度來定義「體育之城」,澳門還是夠格申請的。而且,倘能進一步強化具有澳門特色甚至是「獨家」的體育競賽項目,如龍舟、格蘭披治大賽車、曲棍球等,就將能為申請「體育之城」加分,就像當年的一些電影作品那樣,「戲不夠,歌來湊」。
澳門特區倘若獲得「演藝之都」和「體育之城」的美譽,就將為澳門增添新的「名片」,與已有的「澳門歷史城區」、「美食之都」,及格蘭披治大賽車、澳門藝術節、國際音樂節和國際煙花節等「名片」一道,為澳門的「一國兩制」事業增輝添彩,並可在一定程度上「溝淡」澳門的「賭城」形象。
華澳人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