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屆大賽車既有許多亮點也有憾事

  分為兩個階段連續六天的第七十屆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昨日晉入最高潮,在多項最重要賽事的决賽中,各路高手施展渾身解數誓爭榜首,風馳電掣,你追我趕,也因此而出現連場驚險場面,將賽事的緊張與狂熱氣氛推上最高峰。而如此激烈緊張的戰況,竟然沒有發生重大意外,更沒有車手「陣亡」,卻讓一些追求重大意外場面的青少年觀眾頗為「失落」。但惟其如此,反過來證明了澳門主辦單位的日趨成熟及車手們「既爭速度更注意安全」意念已牢固樹立。
  今年的格蘭披治大賽車,適逢第七十屆「大壽」,也是新冠肺炎疫情結束後的首屆賽事,因而主辦方卯足了勁,落足街頭心機,除了是爭取到國際汽聯同意恢復三級方程式等重要國際賽事,及增加多場新設賽事,因而將比賽時程增加兩天共六天,從而必須分兩個階段進行之外,還引來國際汽聯重返澳門,提升澳門賽事的國際公信力及地位,並「刻意」地將國際汽聯與中國汽聯撮合在一起,甚至連兩者在現場的辦公室也是安排比鄰,從而促使中國汽聯與國際汽聯更緊密的合作關係,有助於中國的車手走向世界,在各個國際賽事中爭取較佳成績,為祖國爭光。
  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在世界車壇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不少世界頂尖的車手,皆透過駕馭澳門東望洋跑道來證明自己的實力。而且也是新手的「練兵場」。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在市區鬧市內,在以多彎、狹窄等因素著名的東望洋跑道上進行。全球現有新加坡、澳門、加州長灘、巴庫及摩納哥設有賽車街道賽,但要說彎道之多及之急,澳門是第一位。東望洋跑道亦是全球唯一同時舉行房車賽和摩托車賽的街道賽場地。東望洋跑道全長六點二公里,賽道最窄寬度只有七米,作爲全球少數且歷史悠久的街道賽場地,賽事走在葡式及現代建築之間,還有迂回曲折、上坡下坡的山路。高速直路加上迂回急彎,被公認爲世界上其中一條對車手有極高要求的賽道。尤其是著名的髮夾彎(台灣地區政壇已經將之當作政治術語使用),是整條賽道中,戰車速度最慢、且被衆多車手視爲最難應付的一個彎角,此狹窄程度在全球賽事中數一數二,因此賽會爲减少意外發生,規定各車手不可以在此路段超車。
  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的比賽項目除著名的三級方程式外,還設有房車賽、摩托車賽、GT3賽等,亦曾舉辦懷舊的老爺車賽、以明星名人爲賣點的成龍杯等,亦設自動波摩托車賽來增加賽事的娛樂性,曾被選爲「十項最精彩的街道賽事」和「不能錯過的二十項頂級賽車活動」。澳門格蘭披治大賽亦是一衆賽車新星的搖籃,不少世界知名的賽車手在新人時期,都曾經到澳門作賽。其中包括一級方程式的許多世界著名車手。
  由於今屆大賽車是第七十屆,也是疫情結束後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開放口岸的首屆,因而吸引了眾多車迷來澳門觀賞。據主辦當局表示,六天的十一項賽事共吸引十四點五萬人次入場,其中第二階段的四賽事錄得九點九萬人次入場,親身感受「飛」一般震撼,數字超越二零一九年疫情前的水平(八點六萬人次);收益包括六間綜合休閒企業分別贊助二千萬元,即共一點二億元。
  也正因為連續六天賽事的門票早就沽售一空,而賽事期間也都座無虛席,導致許多從各地專程而來的車迷「望門興嘆」,也因此而滋生了賽事期間出現的「黃牛」、炒贈券及工作證的情況。這是過去歷屆賽事都未曾出現過的,反過來折射了入場觀眾的踴躍,門票「一票難求」。當然,有關當局也不忽略這個情況,據體育局長潘永權表示,將會了解情況,至於如何去改善杜絕,相信會透過不同部門通力合作做得更好,當局會積極處理,往後會作更多宣傳推廣,教導公眾提前購票。而警察機關也抓獲了幾位「黃牛」,阻嚇了「炒賣風」。
  場內虛撼熱烈,場外也人頭湧湧。昨日截至晚上九時,全澳各口岸共錄得旅客入境人數約爲十三萬人次,再次製造高峰記錄。本澳酒店、餐飲業及旅行社等在這段時間蓬勃,超出預期效果,可見入境訪澳數字理想,顯示大賽車成功帶動各行各業。大賽車結合美食節形成疊加效應,使得本澳市面人流增加,市道暢旺。大三巴旅遊區一帶人流暢旺,生意增長約五成。
  但今次大賽車也有憾事。那就是上週日的澳門四級方程式大賽十二圈決賽,由年僅十六歲的英國車手林伯雷奪得冠軍。他在頒獎台上慶祝奪冠時,懷疑飲用含酒精飲料,當時由社會文化司司長歐陽瑜頒獎,網民質疑其作為體育局和衛生局「頂頭上司」監督不力。衛生局局長羅奕龍在出席電台時事節目《澳門講場》回應事件時表示,當局已開立卷宗調查,並即時聯絡賽車主辦單位,倘情況屬實將依法處罰一千五百元至二萬元,並教育涉事少年。
  第6/2023號法律《預防及控制未成年人飲用酒精飲料制度》(下簡稱「控酒法」)於十一月五日開始正式生效,法案第三條「一般原則」規定:「本章的規定旨在對開放予公眾使用且不論其所有權的地方內銷售、提供及飲用酒精飲料設定限制,以保障未成年人免其接觸酒精飲料。」而「控酒法」生效後,有關當局到處巡查,並查處了若干出售含酒精類飲品給未成年人等的情況,顯示當局是認真嚴謹的。但「百密一疏」,在「控酒法」生效剛一個星期,卻發生了未成年車手「狂開香檳」的情況,讓許多「執正來做」的市民頗有意見。
  香檳也是葡萄酒的一種,只是酒液中充滿了二氣化碳氣泡,它的酒精含量在百分之八至十四之間,其中大部分的香檳是百分之十一至十三度,與葡萄酒差不多。雖然低於白酒和白蘭地的四十度以上,但由於其酒液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氣泡,因而喝過香檳的人,都感到很容易喝醉。
  而「控酒法」規定,在開放予公衆使用、且不論其所有權的地方內銷售、提供及飲用酒精濃度在百分之一點二以上的飲料限制,包括:設定禁止銷售、提供及飲用酒精飲料的地點,禁止向未成年人銷售或提供酒精飲料,禁止以任何遠距離方式向未成年人銷售或提供酒精飲料等;亦訂定販售酒精飲料場所應遵守的。因此,酒精含量百分之十以上的香檳,是違反了「控酒法」的規定。
  但獲獎車手於頒獎儀式後噴灑香檳環節,是國際大型賽車運動一項傳統的慶祝儀式。這就顯示,「控酒法」的立法未臻完善,沒有將特殊情況排除在外。當然,如果主辦當局能夠更細緻全面,在預料到有未成年車手可能會奪冠的情況下,準備好假的「香檳」,以二氧化碳氣泡高含量的汽水類飲品代替香檳,就將可避免出現這種情況。
  但也有人指出,大賽車頒獎禮盡管向公眾直播,但由於其並不屬向公眾開放的地方,故根本不屬「控酒法」的規管範圍,賽會及未成年人車手根本沒有違法(當然在播出時應當標示「未成年飲酒違反控酒法」的字幕)。是耶非耶?還待有釋法權的機關釐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