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當局對大陸設置貿易壁壘 影響ECFA運行及民眾利益

  今年8月,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宣佈對臺貿易壁壘調查最新進展,並表示將依據相關規定研究中止或部分中止 ECFA (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全稱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項下給予臺灣產品的關稅優惠。這一消息傳岀後,引發兩岸特別是臺灣島內政產學研各界的高度關注。本文從總結分析對臺貿易壁壘調查進展情況出發,聚焦ECFA展開分析,一方面分析ECFA 所帶來的主要成效,另一方面分析中止或部分中止 ECFA可能帶來的影響。
  大陸對臺貿易壁壘調查及其進展
  今年4月12日,商務部依法依規啟動對臺貿易壁壘調査。8月17日,商務部發言人在例行新聞發佈會上披露了對臺貿易壁壘調査的進展情況,並在回應是否中止或部分中止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簡稱ECFA)項下給予臺灣產品相關稅收優惠時表示,商務部將結合貿易壁壘調查情況,依據有關規定研究採取相應的措施。國台辦新聞發言人在8月18日和9月13日的例行新聞發佈會上,均對此表示支持。
  根據商務部披露的調査進展情況,調査涉及的產品數量已從立案時的2455項擴大至目前的2509項。這表明,在大陸開展貿易壁壘調查期間,民進黨當局不僅沒有對不合理的限制性政策做出必要調整,反而進一步擴大了禁止大陸產品輸入的範圍。2509項產品中,農副產品1073項,占42.77%;五礦化工類產品653項,占26.03%;紡織類產品417項,占16.62%;機械電機類產品157項,占6.26%;運輸工具及有關設備156項,占6.22%;光學儀器及醫療設備28項,占1.12%。
  民進黨當局維持並擴大對大陸產品進入臺灣市場的限制毫無正當性可言。在大陸和臺灣地區相繼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之前,臺灣對大陸物品實施進口限制無可厚非。但在加入WTO後尤其是目前加入WTO已經超過20年的情況下,民進黨當局仍禁止數量眾多的大陸產品輸入臺灣市場,且不斷擴大限制範圍。這種限制性政策純粹是為了限制而限制,違背WTO的「非歧視原則」「普遍取消數量限制原則」等規則,直接危及兩岸經貿關係的持續健康發展。特別是,這些限制與簽署ECFA的初衷背道而馳,阻撓了 ECFA的實施,嚴重削弱了 ECFA的根基,使得ECFA繼續存在的必要性大打折扣。
  ECFA及其主要成效
  2010年6月,大陸海協會和臺灣海基會在「九二共識」基礎上簽署ECFA,涵蓋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原產地規則、早期收穫計畫、貿易救濟、爭端解決、投資和經濟合作等內容。在ECFA貨物貿易早期收穫商品清單中,大陸對臺灣開放539項,臺灣對大陸開放267項。ECFA於當年9月12日開始生效,其早收清單自2011年1月1日起實施,並自2013年1月1日起全部實現零關稅。
  ECFA早收清單給兩岸特別是臺灣地區的企業和廣大民眾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根據臺灣地區海關部門的統計,2011年至2022年,臺灣岀口至大陸的早收貨品,年岀口額最高為2021年的252.27億美元,最低為2011年的179.76億美元,年均206.81億美元,累計2481.68億美元,占同時期臺灣地區對大陸全部貨品出口值的22.36%o同一時期,大陸出口至臺灣的早收貨品,年岀口額最高為2021年的88.03億美元,最低為2012年的48.03億美元,年均59.88億美元,累計718.5億美元,占同時期大陸對臺灣全部貨品出口值的10.91%。另據臺灣地區海關部門估算,自2011年1月1日至2023年4月30日,臺灣地區對大陸出口獲得關稅減免為96.06億美元,同期大陸獲得對臺關稅減免為9.81億美元,前者是後者的將近10倍。
  ECFA對兩岸貿易發展產生了明顯的促進作用。從2000年到2009年,兩岸貿易額從305.3億美元增加至1062.3億美元,累計增長248%;同一時期,大陸外貿總額從4743億美元增加至22075.4億美元,累計增長365.4%o 2010年ECFA生效當年,兩岸貿易額同比增長36.8%,大陸外貿總額同比增長34.7%,前者較後者高出2.1個百分點。從2010年到2021年,兩岸貿易額從1453.7億美元增加至3283.4億美元,累計增長125.87%;同一時期,中國大陸進出口貿易總額從29740.01億美元增加至59985.66億美元,累計增長101.70%。對比可知, ECFA簽署之前,兩岸貿易額的增速明顯低於大陸對外貿易總額的增速;ECFA簽署之後,兩岸貿易增速則明顯高於大陸對外貿易總額的增速。
  大陸市場對臺灣經濟發展起到了強有力的支撐作用。兩岸貿易長期具有不平衡性的特徵,主要體現在大陸對臺岀口額明顯低於自臺進口額。海關總署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至2022年,大陸累計對臺出口6118.9億美元,累計自臺進口20433.9億美元,對臺貿易逆差高達14315億美元。2017年以來,大陸對臺貿易逆差額已經連續6年超過1000億美元,2021年和2022年的逆差額更是均達到1500億美元以上。根據臺灣地區的統計數據,2011年至2022年,臺灣地區對大陸的貿易順差占其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最高為2011年的16.28%,最低為2015年的11.91%,年平均值為13.59%。顯而易見,大陸龐大的市場為臺灣企業和臺灣經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也間接地為島內居民就業和收入增長提供了有力支撐。大陸市場對臺灣經濟發展具有極其重要性,這一客觀事實不是民進黨當局靠主觀妄想所能改變的,也不是任何其他市場想替代就能替代的。
  中止或部分中止ECFA的影響分析
  目前,ECFA運行已經滿13年,正處在關鍵十字路口,下一步何去何處還有不確定性。正如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王建民8月18日在回應《環球時報》記者釆訪時所言:「是否會中止 ECFA還要看兩岸關係的未來發展,目前看來確實存在不確定性。」可以預期的是,若民進黨當局不主動調整改變相關做法,而且兩岸經濟制度化溝通協商機制不能恢復正常,大陸依據調查的事實和相關法規,將不得不中止或部分中止ECFA項下給予臺灣產品的關稅優惠。
  若中止或部分中止ECFA,將會帶來哪些影響?這是一個值得我們進一步深入思考的重要問題。對此,大陸涉臺學者較普遍認為,ECFA所代表的兩岸經濟合作對臺灣產品出口及經濟發展至關重要,中止ECFA將對臺灣企業和臺灣經濟發展產生較大衝擊。比如,上海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中心盛九元研究員認為,如果ECFA終止,臺灣經濟不僅將因市場萎縮和企業效率降低而陷入困境,還會因ECFA終止帶來潛在的政治衝擊而加劇困境。
  臺灣地區社會各界對該議題的認知存在較明顯分歧。多數人士認為,中止或終止ECFA對臺灣經濟影響較大。有縣市長認為,ECFA如果中斷,會對全臺各級產業產生影響。有民意代表認為,大陸若中止ECFA,臺灣傳繡產業將大崩盤。有學者認為,ECFA對臺諸多傳統產業的出口利大於弊,一旦ECFA中止,對臺灣農業、石化塑膠業、工具機及紡織業者的影響將首當其衝。有紡織業者評估,可能有10萬人因ECFA中止面臨失業風險。還有媒體報導認為,一旦中止ECFA可能帶來衝擊,尤其是對臺灣傳統產業產生較大影響,甚至對台商未來拓展市場、全球佈局版圖等產生巨大影響。也有部分人士認為,中止或終止ECFA對臺灣經濟影響有限。有學者認為,停止ECFA早收優惠對臺不是全產業衝擊,而是個別廠商調整。還有一種認知,以民進黨當局相關人士為主,極力將大陸可能中止或部分中止ECFA歪曲化,污蔑為大陸的「政治打壓」。
  從ECFA簽署後,其對兩岸貿易發展的明顯促進作用,以及兩岸貿易對臺灣經濟的強有力支撐作用看,ECFA絕非僅影響臺灣個別行業和部分企業的發展,而是對臺灣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影響巨大。這種影響既有直接影響,也有間接影響。直接影響主要是,早期收穫帶來的零關稅優惠,促進了兩岸貿易發展,尤其是對臺灣產品出口大陸市場起到了較大作用。間接影響表現在,ECFA代表並帶動著兩岸全方位的經濟合作,其正常運轉意味著兩岸經貿交流合作的持續推進和不斷深化,其中止或部分中止則意味著,兩岸貿易將會進入摩擦期,大陸市場對臺灣經濟的強大支撐作用趨於弱化,臺灣經濟由此將更加低迷甚至嚴重衰退。兩岸貿易及臺灣經濟運行的近況就是初步的證明。
  今年以來,民進黨當局全面配合美國,針對大陸設置更多的貿易壁壘和投資壁壘,妄圖推動臺灣經濟與大陸經濟「脫鉤斷鏈」,這些錯誤政策的惡果已經開始顯現。海關總署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7月,兩岸貿易額同比下降23.2%,其中大陸自臺進口同比下降22.8%,大陸對臺出口同比下降24.5%o大陸市場對臺灣經濟的支撐作用有所弱化,這是臺灣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加大的重要因素。根據民進黨當局統計部門的相關統計及預測,去年11月底時預測2023年經濟成長率為2.75%,今年5月份將2023年經濟成長率預測值下調至2.04%,到8月份進一步下調至1.61%,臺灣經濟陷入「保2」困難的尷尬境地。
  結語
  民進黨當局維持並擴大針對大陸的貿易壁壘,傷害的不僅僅是兩岸貿易,還令臺灣經濟雪上加霜,當局的政策苦果終將由廣大臺灣民眾埋單。民進黨當局限制大陸產品進入臺灣市場的同時,也限制了臺灣地區消費者的選擇空間,消費者福利直接受到影響。兩岸經貿關係不佳,島內經濟進一步惡化,相應會導致民眾失業率上升和薪資收入下降。大陸不希望看到這種狀況,但它並非大陸單方面所能改變。兩岸唯有相向而行,才能靈活務實解決各種問題,進一步拓展兩岸經濟交流合作的範圍和空間,共同通過深化合作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讓兩岸經濟融合發展惠及更多兩岸同胞。
  (周小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