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體育之城推動體育產業發展

陳觀生
  明年度施政報告提出推動文化及體育產業持續發展。行政長官賀一誠表示,明年將推動體育、文化、旅遊等產業聯動發展,建設「演藝之都」、「體育之城」是明年施政報吿中提到的兩個發展方向。
  頂層設計體育之城
  賀一誠在施政報吿中提到,要積極推進四大重點產業發展,逐步提升四大產業的比重。在文化及體育產業方面,開發符合市場需求的文化旅遊產品及體驗服務,拓展文創產品銷售平臺。打造更多歷史建築活化空間,支持文化產業聯動旅遊發展。推出資助計劃,重點推動澳門影視、文化展演以文化旅遊為題的文創項目開發,助力發展澳門文創品牌。支持影視產業發展,籌建「澳門影視專題網站」。打造藝文體育品牌盛事,持續舉辦更多高水準的大型體育活動,打造具澳門特色的體育品牌賽事。
  爭取成為「體育之城」方面,雖然未正式評估,但特區政府正著手做好頂層設計,讓文藝界、體育界,尤其是休閒企業瞭解非博彩元素應努力的方向。
  在此方面,首先應評估澳門發展體育產業的戰略意義。
  第一,是加快推動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國際經驗顯示,體育產業幅射力強,可衍生出上下游對接及多元產業鏈,與文旅產業可形成融合發展態勢。因此,體育產業可對澳門經濟多元產生乘數效應,透過舉辦或引進大型品牌體育盛事,可帶動旅遊、酒店、餐飲、娛樂等多個聯動行業,也為澳門加工製造業、服飾設計、廣告業、文化創意等周邊行業創造商機,從而助推經濟適度多元發展。
  體育產業是一項擁有龐大價值鏈的產業,以體育比賽為例,體育比賽的三大主要收入來源,包括電視轉播權、比賽日的門票銷售及贊助。按照德勤全球對二三年體育市場的預測,各大串流媒體服務商將投入超過60億美元,用於購買在全球主要市場的獨家大型賽事直播權。體育比賽帶動的相關體育產業還包括了體育媒體、體育相關的娛樂及休閒事業等上下游產業的發展。
  第二,是豐富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內涵。體育產業是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創新發展的內涵,也是澳門旅遊博彩業新十年發展所需的非博彩元素。一方面,推動體育與旅遊業融合發展,衍生出更多體育旅遊產品,提升旅客來澳的體驗,另一方面,透過舉辦國際體育賽事和品牌體育盛事,進一步拓展體育產業鏈。以博彩經營權重新競投為契機,可推動賭牌新承批公司協同參與體育產業的發展,包括引進和開發更多迎合旅客需求的體育、娛樂、電競類產品和活動,對體育產業相關的中小企業給予更大投入扶持,實現旅遊博彩業與休閒體育產業更強聯動。
  第三,是提升文化交流合作基地作用。體育交流是促進文化交流、文明互鑒、民心相通的有效方式。澳門發展體育產業,不但有助擴展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功能,而且可搭建更多體育盛事、賽事的交流平臺,進一步提升澳門文化交流合作基地的作用。
  第四,是增強橫琴深合區發展動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縱深推進以及粵港澳承辦2025年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的安排,為澳門發展體育產業提供難得的機遇。澳門體育運動、體育旅遊等產業化發展,將深化澳門與珠海橫琴以及其他大灣區城市的體育產業合作,探索開展更多「一程多站式」的體育文化旅遊項目,使澳琴、澳珠間的體育市場力量與資源更好整合,為橫琴深合區注入全新動力,進一步促進澳琴體育產業的聯動發展。
  看好體育產業增長
  由於體育產業有著龐大的經濟價值,體育產業吸引相當多的投資者投入資金,私人股權投資在整個投資市場更日漸趨向主導地位,投資者看好體育產業的增長,尤其一些有名的主要體育聯賽隊伍的投資回報率更為可觀,體育產業的這些特質正好符合了私人股權投資公司對具有穩定收入及追求高回報的投資目標。投資者的支持能助力體育產業在科技體驗、數據分析、運動員資源等方面持續發展。
  那麼,澳門再體育產業有哪些的優劣勢?有學者對此做過分析。
  優勢:一是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獨特優勢。澳門擁有世界級的酒店配套及娛樂設施,以及世界遺產名錄「澳門歷史城區」等的獨特旅遊資源優勢,即使對比內地以至亞洲其他熱門旅遊城市,澳門都具有難以媲美的旅遊獨特性與文化吸引力,這對於承辦國際賽事、接待體育選手和吸引體育旅客上具有較大優勢。二是對國際優質體育資源較高的配置能力。「一國兩制」和自由港的制度優勢使澳門具有廣泛的國際聯繫,各種賽事資源進出澳門基本自由,特區政府以及澳門大型休閒企業對國際優質體育資源具有較強的配置能力。從近年經驗來看,博彩企業具備招攬國內外知名運動員或隊伍來澳比賽或表演獻藝的能力,擅長把不同特色的體育賽事、盛事、住宿、消費購物、娛樂等結合起來,體現國際體育資源彙聚澳門的國際化城市優勢。三是擁有中西體育文化薈萃的特色。澳門中西文化交融的特殊歷史地位,令澳門與其他內地城市具有類同的語言文化和體育愛好的同時,亦能提供體驗西方體育文化的氛圍,對於不同類型的體育愛好者有較強的吸引力。澳門已建立起與葡語系國家、東南亞國家等地體育資源對接機制,讓內地尤其是大灣區的體育事業和體育產業透過澳門平臺與國際聯繫,促進內地與國際體育產業的交流合作。四是橫琴深合區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政策優勢,有利澳琴兩地取長補短,有利於橫琴生產要素和體育資源補充澳門資源不足,有利於釋放深合區巨大政策紅利,加快澳門體育產業發展。五是背靠內地巨大的體育消費市場。近年來,內地體育消費規模呈高端化、普及化、個性化等方向發展,體育主題的旅遊也成為時下的一項新型旅遊模式,旅遊消費形態由物質型轉向服務型,包括體育觀賽、文化娛樂、健康休閒等旅遊市場持續升溫。在體育消費潮流持續發展之下,可以預期內地體育高端消費將迅速增加,吸引內地體育愛好者來澳消費,有望帶動澳門體育產業的發展。
  劣勢:一是市場狹小,欠完整的體育產業鏈。由於澳門本地體育賽事以業餘為主,澳門工業亦日漸式微,並不具條件發展職業聯賽轉播及體育用品製造等體育產業領域。因此,短期內較難在特區內形成較完整的體育產業體系,不利做大澳門體育市場。二是缺乏頂尖職業運動員及相關專業人才。由於市場小等因素,澳門本地運動員很難以單一體育職業維生,大多數以「半職業」或業餘形式堅持運動員生涯。儘管政府已不斷完善「精英運動員培訓資助計畫」,但計畫申請門檻較高,例如要求在國際賽事上有排名成績,資助力度也難以長時期支持運動員日常生活。此外,澳門缺乏頂尖的職業運動員,導致相關專業人才亦變得匱乏,例如教練、訓練員、裁判員、體育技術人員等人才不足。三是體育設施難符合高水準職業賽事的要求。雖然澳門具備一定數量的專業場地去舉辦國際體育賽事,但客觀而言,澳門地小人多,澳門體育場地資源確實存在不足。澳門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地區之一,建造體育場地的成本較高,不利於體育場地數量的增加。現有的體育場地雖然部分達到辦賽的基本標準要求,但與高水準國際職業賽事的要求仍存在較大差距,不利引入國際性賽事落戶澳門,硬體設施局限了澳門體育經濟的壯大發展。四是區域體育市場競爭激烈。澳門缺乏體育產業所需的基建及人才,體育產業基礎薄弱,體育市場仍處起步階段。與周邊大灣區中心城市相比,澳門對體育產業的投入及政策推動仍然不足,香港、深圳及廣州目前已處於市場領先位置,澳門面對的體育市場競爭相當激烈。因此,澳門需確立自身獨特的定位,避開與區內其他城市的直接競爭,相反更要尋求互補合作,方可在大灣區體育經濟圈中找到一席之地,保持體育產業持續發展的動力。
  打造澳門體育IP
  「體育+旅遊」是助力本澳經濟多元的板塊之一。六博企積極支持、籌辦不同的體育賽事,例如馬拉松、籃球、乒乓球、網球、桌球、高爾夫球賽、帆船賽等。有本澳旅遊業者表示,「體育+旅遊」可豐富不同旅客需求,有助客路多元,特別是國際客。預料本澳十一、十二月的日均客量可達十萬人次。第七十屆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圓滿結束,與旅遊相關的行業商戶「笑開顏」,酒店業是其一。業者稱達預期目標,整體入住率達九成,路氹一帶的度假村酒店更是「爆棚」。從今屆大賽車可見,來澳的國際客增多,
  體育產業在澳門的發展空間遼闊,既能增強優勢產業的發展動力,又能助力新興產業的創新發展,是一門經濟效益明顯、可塑性高的朝陽產業。在新時期、新形勢下,澳門體育產業發展迎來重大歷史契機。時不我待,當下澳門需認清自身的發展優勢,抓准發展體育產業的發力點,乘著粵港澳聯合舉辦第十五屆全運會的東風,培育具澳門特色的體育產業。展望未來,體育產業的發展將持續豐富澳門「一中心、一平臺、一基地」的內涵,在國家經濟雙迴圈交匯點中發揮應有的作用,成為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重要支撐。
  推動澳門體育產業發展,需做好幾個方面的工作。
  第一,打造國際性、全國性、區域性職業體育品牌賽事,創造更多澳門特色體育賽事IP,進一步結合澳門自身的自然、城區、文化、經濟特色推出原創特色IP。體育IP不僅能帶動體育產業的發展,更能使產業變得唯一及更具特色,發揮體育產業的發展潛力。
  第二,推動休閒體育元素與大型博企設施的有機融合,通過營造休閒娛樂的觀賽氛圍、利用AR/VR的虛擬實境場景應用增強觀眾的體驗感和現場感,促進體育IP品質和賽事記憶的不斷深化。
  第三,推動「體育+大健康」及「體育+中醫藥」聯合發展。打造客制化體育複健、中醫藥治療、物理治療、康復培訓等特色服務體系,支援綜合旅遊業界開發休閒體育旅遊與養生旅遊結合的旅遊產品。
  第四,引領「體育+科技」的發展方向。現時專業的體育訓練不單純是機械式的鍛煉,需借助智慧設備記錄運動員的各項參數,形成運動員訓練、膳食等專案。把握「體育+科技」加速發展的機遇,為體育產業的發展提供新商機。如電競是新式電子運動,澳門應當為引進電競比賽來澳舉辦創造條件,補捉年輕一代的電競相關消費需求。
  第五,發揮「體育+會展」的發展潛力。善用澳門會展業的優勢,吸引內地和國際性的體育品牌及體育企業來澳參展,支援策劃舉辦體育產業相關論壇和商務會議,把澳門打造成招商引資、集聚產業的高端體育經濟交流平臺。
  第六,完善人才培育和引進機制,引進精英運動員和體育產業人才,加強體育經濟人才隊伍的建設,引入或培育出體育經濟產業的跨界別人才,促進澳門「體育+」及經濟適度多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