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史上首次「難產」眾議長敗走國會山

  上任僅9個月後,美國三號人物、眾議院議長凱文·麥卡錫於10月3日被罷免。CNN稱,這是美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眾議長被投票罷免的情況。
  不僅遭罷免時創造了「歷史」,今年年初,麥卡錫競選時也上演過一場「百年一遇」的尷尬鬧劇——經過4天、長達15輪的表決,他才勉強當上了議長,這是美國自南北戰爭後160多年來持續時間最長的一場眾議院議長選舉。
  誰料,艱難上位後,麥卡錫屁股都還沒坐熱,就被從議長的位置上踢了下來。從2023年1月7日擔任眾議長一職至10月3日被罷免,麥卡錫成為美國歷史上任期第三短的眾議長。
  被罷免感覺「很棒」
  從針對罷免動議的投票結果上看,216票贊成、210票反對,在共和黨席位占多數的眾議院,麥卡錫顯然失去了一部分黨內支持票,即一部分共和黨議員「倒戈」,與民主黨議員一同投下了贊成罷免麥卡錫的投票。
  麥卡錫為何被共和黨人「拋棄」?直接原因是圍繞撥款法案的議會之爭。
  美國2023財政年於9月30日結束,民主黨和共和黨此前圍繞新財年聯邦預算撥款法案爭鬥不休。就在政府瀕臨沒錢花、準備關門的最後時刻,當地時間9月30日晚,短期撥款法案通過,暫時避免了美國聯邦政府再次發生停擺的危機。
  實際上,共和黨人原本想通過撥款法案給民主黨籍的美國總統拜登一點「顏色」看看。共和黨內極端保守派此前一直在向麥卡錫施壓,要求其不能支持任何臨時撥款法案,甚至威脅一旦臨時撥款法案獲通過,就讓麥卡錫下臺。結果,共和黨人「設計」了半天,麥卡錫在最後關頭掉了鏈子,向民主黨妥協,使得撥款法案獲通過。
  撥款法案過關,麥卡錫在民主黨那邊算是「立了功」,卻也因此惹毛了共和黨內的極端保守派,成為他遭罷免的導火索。
  尷尬下臺的麥卡錫在媒體面前還強裝鎮定,「現在感覺很棒,我帶著自豪、樂觀和成就感離開議長職位」,並稱自己不會再次競選議長。然而,10月9日,他又出爾反爾,自稱如果共和黨人希望其重返眾議院、官復原職,他願意再度出任眾議長。有媒體分析稱,麥卡錫最好能認清形勢,雖然按照法律規定他可以馬上再次參選,但鑒於上一次他經歷了整整15輪投票才當選議長,如果再次競選,想必絕對不輕鬆。
  在擔任眾議長的9個月中,麥卡錫多次受到共和黨內極端保守派的挑戰。今年早些時候,美國也險些出現債務違約,麥卡錫與拜登於5月達成妥協,國會就政府債務上限通過法案。那時候,共和黨內極端保守派就認為,麥卡錫推動削減政府開支力度不夠,一度考慮過提出罷免麥卡錫的動議。
  麥卡錫也不是沒想過「自救」。在彈劾拜登的問題上,麥卡錫向共和黨內激進派遞出「橄欖枝」。9月12日,麥卡錫在國會表示,眾議院監督和問責委員會對拜登家庭成員調查發現,拜登家族有「腐敗文化」,可能存在「濫用權力、妨礙司法、腐敗」等,因此「我今天宣佈眾議院委員會將正式對總統拜登展開彈劾調查」。
  據美媒報導,麥卡錫宣佈對拜登展開彈劾調查,一定程度上是為了滿足眾議院共和黨中極右翼保守派要求。有共和黨保守派議員表示,對拜登展開彈劾調查只是「微小一步」,「我們要加快行動步伐」,如果麥卡錫行動緩慢,將可能採取措施讓其「下臺」。
  一言不合就被威脅「趕下臺」的麥卡錫,算是徹底被拿捏了。
  「演技拙劣的演員」
  可以用彈劾拜登來「團結」共和黨人,也可以為了利益向民主黨人妥協,正是因為這種見風使舵的特性,麥卡錫被美國媒體形容為「最佳國會變色龍」。
  在很多美國時政分析人士看來,麥卡錫是一個典型的機會主義者。他是共和黨人,但很多共和黨人並不信任他。麥卡錫上任之後,曾試圖左右逢源,一些事情在共和黨黨內得不到足夠支持,他也會打民主黨的主意,並為此做些事情來討好民主黨。這種和稀泥功夫在美國政壇原本被看做「政治藝術」,但在極化的政治氛圍下,則受到另眼看待。最終,做慣了「牆頭草」「騎牆派」的麥卡錫,只落了個被罷免的下場。
  在金錢至上的美國政壇,麥卡錫的上位史可謂「另闢蹊徑」。他能坐上「第三把交椅」,憑藉的是「出色的人際交往能力」。
  麥卡錫於1965年1月26日出生在加利福尼亞州,具有義大利血統。他年輕時當過工人,還做過小生意,開了一家「凱文熟食店」。由於經營不善,他賣掉熟食店開始上大學,並在加州州立大學貝克斯菲爾德分校獲得行銷學學士學位和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在大學裏,他認識了改變他命運的「伯樂」、時任共和黨議員比爾·托馬斯,從實習生一路成長為托馬斯的得力助手,逐步進入政壇。
  有意思的是,麥卡錫有著社會底層經驗,其父母都是民主黨人,他卻成為其直系親屬中的第一個共和黨人。他41歲時成為聯邦眾議員,之後擔任過黨鞭、黨魁等職,今年年初出任眾議院議長。
  麥卡錫為人圓滑、世故,有一套拉攏人的手段。比如,他能叫出所有議員家人的名字,甚至知道議員孩子的生日。他時常出現在國會健身房等非工作場合,製造機會與同事「偶遇」,和他們攀談交心。他還總能在合適的時間講出合適的話,讓對方感到愉快。
  不過,麥卡錫雖在國會混得如魚得水,卻並不受愛戴。一名在眾議院工作的知情人士曾對美媒說:人人都知道這句話——麥卡錫真正關心的只有自己。2013年美劇《紙牌屋》開拍,主演凱文·史派西找到麥卡錫「取經」。麥卡錫後來承認,自己曾帶史派西在國會「體驗生活」。史派西得出的結論是:「國會山的政客都是演技拙劣的演員。」
  「魔鬼的交易」與「失敗的國家」
  此次提出罷免麥卡錫議案的,是來自佛羅里達州的共和黨籍聯邦眾議員馬特·蓋茨。蓋茨是共和黨極端保守派自由黨團的成員。他看麥卡錫不順眼由來已久。今年1月,麥卡錫在衝刺議長之位時,蓋茨就是最大「攔路虎」。
  中期選舉後,共和黨拿下222個席位,成功控制眾議院。作為眾議院共和黨領袖的麥卡錫,接任眾議院議長本應沒有懸念。然而原本「走過場」的投票卻僵持了4天,直到第十五輪表決,麥卡錫才當上議長。
  第十四輪投票中,在麥卡錫只差一票就能當選的關鍵時刻,蓋茨再一次投下棄權性質的「出席票」。眼看蓋茨「攪局」,麥卡錫氣得臉色發白,起身走向他,勸他改變立場。可蓋茨根本沒有退讓的意思,還跟麥卡錫互嗆。
  最終麥卡錫以一票優勢勉強當選,背後是他拋棄尊嚴做出的妥協。妥協內容之一,就是麥卡錫同意降低罷免眾議長動議的發起門檻——任何一名眾議員提出即可,而非先前規定的需要獲得本黨多數議員支持。
  這些妥協被《華盛頓郵報》稱為「魔鬼的交易」。民主黨籍眾議員麥戈文挖苦:「麥卡錫已經放棄了一切,包括尊嚴。」戴著「枷鎖」,麥卡錫當上了議長。只是沒想到,經過15輪投票才當上的議長,1輪投票就被罷免了。
  兩黨之間難以合作,政黨內部爭鬥不斷,少數派團體手握決策權……美國媒體形容眾議院共和黨人就像一個「失敗的國家」。
  眾議院議長是美國政壇三號人物,排位僅次於美國總統、副總統。議長職責包括設置和主持眾議院議程,具有重要政治影響力。在眾議院將麥卡錫趕下臺後,局面曾一度變得混亂,沒有眾望所歸的繼任者,這也意味著眾議院的運轉將停頓一段時間。
  「群龍無首」的共和黨人急於推出新議長。經過黨內投票,眾議院多數黨領袖史蒂夫·斯卡利斯於11日獲得提名,將與民主黨議長候選人哈基姆·傑弗裏斯爭奪眾議院議長之位。斯卡利斯當天與眾議院司法委員會主席吉姆·喬丹進行角逐,僅以14票之差擊敗對手,這也體現了眾議院共和黨內部的嚴重分裂。
  斯卡利斯曾出任眾議院共和黨黨鞭8年,被不少共和黨人視作「理所當然的麥卡錫的繼任者」。但有分析稱,他雖然比麥卡錫更保守,但仍被視為黨內建制派,不被共和黨內自由黨團認可,很可能淪為跟麥卡錫一樣的下場。就在大家等待議長選舉開啟之時,戲劇性的一幕再次上演。當地時間12日,被提名僅一天後,斯卡利斯突然宣佈放棄參選,讓眾議院新議長選舉再次陷入僵局。
  新議長上任前,麥卡錫暫時任命自己的心腹帕特裏克·麥克亨利為臨時議長。BBC評論稱,不管誰來接替麥卡錫,面對的都將是一個稀碎的爛攤子。
  如何處理爛攤子暫且不管,麥克亨利上任伊始就發佈了一則書面命令,要求眾議院前議長南希·佩洛西即日起騰空國會大廈辦公室,該辦公室要回歸正途,「僅供議長之用」。
  (陳佳莉 毛予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