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事及水務局公佈《海洋功能區劃》、《海域規劃》及《海域使用法》的諮詢文本,並宣布開展為期五十天的公開諮詢活動。其負責人及相關廳處官員馬不停蹄地開展各種宣介諮詢活動。繼出席電台時事節目《澳門講場》,介紹《海洋功能區劃》、《海域規劃》及《海域使用法》的諮詢內容之後,昨日與涉海團體和機構代表舉行會議,介紹公開諮詢內容,藉此加深業界的了解並聽取其寶貴意見。在相關活動中,海水局明確表示,希望能夠用好善用海域,發展海洋經濟,助力於澳門特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例如發展海上文旅項目等,促進海上觀光及遊艇自由行,推動航運企業和博企開展更多海上遊業務。當局正在推動海上遊發展成澳門特色旅遊產品,藉透過引入更多船型和豐富船內活動,令乘客有更多的娛樂體驗,當局並會做好海上遊配套規劃等。
正在此際,內地首艘國產郵輪「愛達·魔都號」於二零二四年一月一日起以上海為母港開啟首航季,帶領賓客前往日本、韓國等東北亞熱門郵輪旅遊目的地的消息,也來為澳門特區啟動《海洋功能區劃》、《海域規劃》及《海域使用法》的諮詢活動,研究更好地發展海洋經濟,予以「助慶」,當然也給澳門特區如何更好地利用及善用中央劃撥的八十五平方公里海域,從多角度全方位地發展海洋經濟,補強「旅遊+」項目,助力於經濟多元適度發展,提供一個思考方向,就是充分利用澳門特區實施「一國兩制」,享有「自由港」地位等特殊有利條件,發展郵輪經濟。而且還有實務性的效益,就是可以籍著國際郵輪的靠岸,吸引更多的海外遊客來澳門旅遊,甚至於大灣區旅遊發揮聯動效應。當然,也可發揮「逆向效益」,通過國產或國際郵輪,讓內地遊客只需出境(澳門)無需出國,在郵輪上辦理簡單的登岸手續後,就可瀏覽郵輪靠泊的某些國際港口旅遊城市,而在這一來一往之間,澳門的旅遊業及博彩業也相應得益。
《澳門基本法》第一百一十條規定,「澳門特別行政區保持自由港地位,除法律另有規定外,不徵收關稅。」這除了是指不實施貿易管制,及對進出口商品和貨物原則上不徵收關稅,以保證貨物、資金的流動自由之外,也是對進出港口的船隻進行較為寬鬆的管理。在澳門回歸後不久,特區政府曾經希望充分利用此有利特殊條件,制定了有關船舶登記的法律制度,意圖吸引外國船舶來澳門進行船籍登記,但似乎是效果不彰,可能是與力推此政策的歐文龍貪賄案爆發被捕判刑入獄有關,「人囚政息」也。當然,更可能是與作為「自由港」的澳門竟然沒有「深水港」密切相關,在中國澳門登記船籍的外國巨輪,無法進入澳門港。
正因為澳門沒有深水港,當時澳門也沒有面積較大的海域,只擁有對沿岸「習慣水域管理範圍」的管理權(見國務院令第275號),因而對郵輪經濟懷有濃厚興趣的前任行政長官崔世安,只好「另尋出路」,利用《粵澳合作框架協議》的機制,與廣州市政府洽談與南沙共同開發「遊艇自由行」、合作發展郵輪母港及其接駁服務,以及旅遊服務培訓等。因而在當時,「郵輪經濟」成為時髦一時的熱詞。
但在崔世安卸任後,可能是「人走茶涼」,「郵輪經濟」不再被提起。即使是今次的《海洋功能區劃》、《海域規劃》及《海域使用法》諮詢文本,也未見與「郵輪」相關的術語,包括海域、港口、經濟等。
當然,這與上海市發展郵輪經濟,本身就擁有深水港的有利條件不同,澳門特區即使是擁有可以發展郵輪經濟的海域之後,也沒有可供郵輪靠泊的深水碼頭。雖然從《海洋功能區劃》諮詢文本所附的《海洋功能區劃建議圖》,及海水局先前印製的《中國澳門港口圖》和《環澳門水域船舶安全航行指引圖》等,都標示在新城填海區A區的東南部和港珠澳大橋珠澳口岸人工島澳門轄區的南部,都有深水航道與大海相通,但現實卻是沒有深水港。而要興建深水港,投資額巨大,可能並非是特區政府的當務之急。
不過,郵輪經濟仍是未來長遠發展的選項思考之一。郵輪經濟是指以郵輪旅遊爲核心産品帶動相關産業的發展而産生的總體經濟效應。它的基本發展模式爲興建港口及相關設施,以招攬郵輪停靠。在這種模式下,郵輪經濟的主要收入來源在于郵輪公司在港口城市和周邊地區購買産品和服務所帶來的消費,這些消費構成了郵輪旅游的直接經濟效應;而郵輪旅游的間接經濟效應是指直接爲郵輪公司及其乘客和船員提供産品和服務的企業,郵輪公司爲了開展其經營活動必須購買這些企業所生産的産品和服務,這種間接效應通過産業關聯一環一環地傳遞下去。郵輪經濟的具體收益,包含港埠收入(旅客服務費、碇泊費、拖船、帶解纜…)、專業服務(船舶代理、領港、給水、加油、保險…)、郵輪補給(物流、運輸、農業、紡織…)、船舶維修、船員就業及觀光消費等環節,整個郵輪產業鏈的商機,不僅能帶動地方經濟發展,更能增加就業,為政府創造更多的稅收。
據國際郵輪協會(CLIA)推估,二零一八至二零二零年有一百四十二艘的新郵輪將投入製造,其可載客二十萬零七百八十二位;截至二零一七年底前,各家郵輪公司共下訂了二十七艘新郵輪(包含海洋與河流),顯示未來成長力道看俏。「CLIA」指出,二零一六年全球有關郵輪產業的輸出產值達一千二百六十億美元,並提供超過一百萬個工作機會。「CLIA」預估,二零二三年全球郵輪旅客數可達三千一百五十萬人次,並創造一百二十萬就業機會,不論和疫情前後相比,都創下新高。
上海在全國率先開啓郵輪母港運營以來,始終以占全國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市場份額位居首位,是全國唯一實現郵輪研發建造、郵輪運營、港口服務全産業鏈覆蓋的城市,成爲郵輪經濟發展的全國樣板。數據顯示,二零一九年之前,上海國際郵輪經濟始終保持高速穩步發展。國際郵輪乘客從二零零六年的二點六萬人次增長至二零一九年的三百七十八萬人次,爲全球郵輪市場貢獻了百分之五點六的客源。上海國際郵輪港二零一四年一躍成爲亞洲第一郵輪母港,二零一六年成爲全球第四郵輪母港。截至疫前的二零一九年底,累計接待郵輪三千餘艘次,游客約一千五百三十萬人次,郵輪經濟總體規模達二百六十億元。疫後試點複航以來,郵輪産業已實現船票銷售收入超三億元,船供物資消費約一億元,帶動郵輪港口出入境免稅店消費約三百五十萬元,整體新增就業崗位超四千個,預計到二零二四年將新增就業崗位約二萬個。
郵輪經濟,大有可為。
華澳人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