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玖勝
特區政府日前推出「商社通」服務平臺,以「匯商聚社、一應通辦」為理念,透過統一網站和流動應用程式,整合多項商社服務,包括全程網辦與商企相關政務。從一開始的以個人應用為定位的「一戶通」開通,到現在的「商社通」以「便商利社」為定位,這些措施的推出體現了特區政府「以人為本」的施政理念,同時標誌著特區政府的電子政務在不斷向前發展,本澳數字政府建設取得積極成果。
什麼是電子政務?其實,在一般意義上,電子政務作為政務資訊化的具體體現,是指國家各級政府機關在政務活動中,全面地運用現代資訊技術進行辦公、管理和為社會提供公眾服務。其中,「電子」是手段,「政務」是關鍵。它的基本意義有三方面:第一,電子政務必須借助於電子資訊,數字網絡技術離不開資訊基礎設施和相關軟件技術的發展;第二,電子政務處理的是與政權有關的公開事務,包括政府機關的行政事務,還包括立法、司法部門以及其他公共組織的管理事務;第三,電子政務並不是簡單地將傳統的政府管理事務原封不動地搬到互聯網上,而是要對其進行組織結構的重組和業務流程的再造,電子政務不是把現行政府的功能一一對應,從實質的內容深刻程度及服務對象的廣泛度來看,電子政務主要包括幾個方面:政府間的電子政務(GovernmentGovernment G2G)、政府與企業的電子政務(Government-Business, G2B)、政府對公民的電子政務(Government-Citizen, G2C)。
而在電子政務規劃過程中,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第一,堅持統籌規劃與部門合作的原則。電子政務建設不同於傳統的工程項目建設,它是一個跨部門、跨行業的系統工程,在工程建設中各部門一定要統籌規劃,不能各自為政,同時,各相關部門也要相互配合,切不可為了部門局部利益犧牲整體利益。而且,在制定規劃時,要始終牢記,電子政務的核心是政務,因此,所有的行業、部門都必須服從政務的需要,絕對不能只顧部門利益而置政務這個核心目標於不顧;第二,堅持規劃與實施相結合的原則。電子政務建設是一項資金和技術密集型的系統工程,資訊技術本身發展太快,大家熟悉掌握也需要一個過程。規劃一定要立足於整體,要有前瞻性,在規劃形成的基礎上,實施方案要細化、具體化,具有可操作性,整個規劃可以分若幹階段分步實施,以保證電子政務建設有條不紊地向前推進;第三,堅持新建項目與整合現有資源相結合的原則。經過多年的建設和發展,國內大多數地區在網路、應用系統、資訊資源、技術人才和管理隊伍等方面已經形成了一定規模,首要的是要把這些資源整合好、利用好,使其充分發揮效益,儘量少鋪新攤子,或不鋪新攤子,充分利用現有的基礎設施,在梳理、優化、重組上下功夫,努力提高資訊資源具有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第四。堅持政府資訊安全與經濟發展相結合的原則。安全可靠是電子政務建設的基本要求,如果沒有可靠的安全保證,網路一旦受到攻擊,就可能帶來災難性後果,甚至造成政府集工作癱瘓。因此,在堅持電子政務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的同時,一定要堅持政務資訊系統安全保障工作,堅持資訊安全系統與電子政務主體工程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驗收,要把安全管理貫穿於電子政務運行、維護的全過程。規劃方案制定後,還要邀請與電子政務建設緊密關聯的各相關部門及專業人員,制定切實可行的實施細則。在制定實施細則時,一方面要嚴格貫徹電子政務規劃方案,又要根據實際情況作出相應調整,尤其是要充分整合原有資源和基礎設施,力求節約,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提高政府形象等多重效益。
事實上,隨著互聯網及移動通訊發展,各地政府皆透過電子模式,為居民提供公共服務。尤其是在過去幾年疫情期間,各地政府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認識到電子政務的重要性。許多國家或地區加快出臺政策措施,推動電子政務轉型與創新,以期讓數位化在政務服務乃至全球治理中發揮更大作用。各地政府更加重視和加強線上公共服務能力和連續性,優先提供數位健康、緊急回應、社會保障、數位教育等線上服務,這一改變拓寬了線上服務對社會發展的支撐能力,使民眾的需求通過線上服務得到滿足。如以北京的引導式辦事指南、24×7即時線上導辦、基於大資料和使用者畫像的定制使用者空間等數位化服務創新實踐為例,描述了城市數位化服務在以人為本、易於訪問和用戶友好等方面的努力。廣東省政府的應用程式「粵省事」竟提供多達2500項以上的功能,廣州南沙政務服務中心於前年十月推出全國首個元宇宙政務服務中心,容許居民安坐家中進入虛擬的一站式政務大廳辦理各種行政手續。「不見面審批」「最多跑一次」「一網通辦」「一網通管」「線上導辦」等地方創新實踐不斷湧現,數位化服務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為配合智慧城市構建,澳門特區政府亦積極推動電子政務發展,包括從法律制度、基礎建設、內部管理和對外服務等方面深化電子政務,尤其透過推進公共服務的電子化,不斷提升行政效率,達致簡政便民。
其中在法律制度方面,2020年特區公佈電子政務法律和其他配套規範性檔,為發展電子政務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特別是為個人資訊的利用和政務流程改造提供法律支援。通過引入電子證明、數碼證照、電子通知等便民措施;允許部門間建立交互操作平臺及共用數據,逐步推進部門間的數據互通,減省證明檔的遞交,為向市民提供更便捷電子服務奠定法律基礎。去年,特區政府總結三年電子政務發展經驗,向立法會提交了修改《電子政務》法律及相關法規的法案,為電子政務進一步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在網絡基建和安全方面。特區政府早前建成以雲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技術為基礎雲計算中心,有效提高數據應用價值。雲計算中心設有數據資源平臺,並訂定統一操作指引,為各部門間共用數據提供統一規範和工具。目前中心正開展擴建工作,以配合未來發展需要。另外,公佈了網絡安全法並依法成立網絡安全委員會,構建了網絡安全預警及應急中心,提升特區網絡安全防護和應變能力。
內部管理方面,推出公文及卷宗管理系統,實現公共部門間所有非審批性公函往來及內部流轉全程電子化管理;今年初將推出「公務通」,提供一系列公共部門內部管理功能,如人員出勤記錄、超時工作、年假申請、培訓申請、各項津貼申請、網上遞交醫生檢查證明書等,提升行政管理效率。
對外服務方面,特區政府2019年推出「一戶通」APP,居民和企業可以在這裡辦理他們經常使用到的事務。經過不斷努力,現時「一戶通」的開戶人數已超過56萬,基本實現全民應用,並提供350項服務及功能,涵蓋社會福利、求職就業、交通出行、醫療衛生、教育文康、開業營商、登記證明,司法機關以及生活繳費等多個領域。尤其配合疫情期間公共服務需求,「一戶通」手機應用程式及網頁自二零二二年四月十一日全面升級至2.0版本以來,一直秉持「用戶導向、優化體驗、便民服務」的理念,為大眾提供更多便捷的電子服務。
至近日,特區政府更是新推出了「商社通」服務平臺,這是政府推進電子政務發展的重大舉措。平臺以「匯商聚社、一應通辦」為理念,透過統一網站和流動應用程式,整合多項商社服務,包括全程網辦與商企相關政務,首階段提供涉及27個部門約70項服務,包括30多項准照續期、僱員入職/離職申請、社團運作申請及資助服務等,大大方便企業或社團,提升營運效率。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澳門有超過一萬個註冊社團,社團在澳門社會中發揮重要作用。為便利社團運作,「商社通」特設「社團專區」,將多項與社團相關的服務集中整合,包括社團架構成員的管理和查閱、申請及領取各種證明書,以及部分社團資助申請、政府場地租借和活動報名等,各項服務均可全程網辦,真正做到便民利商。
正如行政公職局長吳惠嫻在發佈會上強調的,電子政務是本屆特區政府的重點施政工作。新推出的「商社通」是推進「電子政務」發展中關鍵平臺之一。「商社通」將複雜的商社服務,透過跨部門的數據互聯互通,針對服務流程作出重大的改革和優化,克服不少困難和作出突破。「商社通」的推出,是繼澳門公共服務「一戶通」後,再次體現跨部門協作的努力成果;同時,在平臺開發的過程中,得到商界和社團的大力支持,與廣大社團共商共建,聽取各界意見不斷完善平臺功能,期望「商社通」能夠真正做到便商利企。同時,「一戶通」和「商社通」的相互配合使用,將惠及不同群體,體現特區政府以電子政務作為公共行政改革的決心。未來會繼續以用戶為導向,繼續聆聽社會意見,持續擴展平臺功能,為居民、商企和社團提供更多優質便捷的公共服務。
誠然,「商社通」的推出,為商社營運服務作出重大優化。「商社通」與「一戶通」以服務定位明確區分商社和個人日常使用的公共服務,相信更有利政府跨部門合作和公共行政管理,促進數字政府建設。另方面,「商社通」功能涉及商社各類證照、資助項目等申請及審批服務,涉及不同人群及不同保密程度的資訊,當局應持續加強資訊安全執法,嚴格把好平臺資訊安全關,建議管理人員指派可信任、具專業操守人員執行工作,保障好企業和社團的權益。考慮到平臺使用者包含各年齡階層的群體,當局應向中小企、社團等潛在使用者加強「商社通」的宣傳及推廣,對部分年長的企業主或社團負責人提供「訂製式」講解,引導他們根據自身常用事務熟悉使用方法,逐步提升平臺使用率。持續收集居民反饋,根據實際使用情況,繼續爭取加入商社營運過程中「高頻」、「有感」的服務,減省居民辦理事務的不便,提升對公共服務的滿意度,切切實實讓居民在生活中感受到智慧城市帶來的便利。
總之,在互聯網、資訊技術高速發展的趨勢下,電子政務的發展程度直接影響政府管治效率、公共服務水準以及城市運轉能力。未來電子政務的建設應從審批「便利化」轉向審批「極簡化」,審批方式應從「視窗辦」轉向「移動辦、網上辦、自助辦」,政務服務資訊化建設應從重「系統」轉向重「平臺」、從重視「人工服務」轉向重視「智慧服務」,加快實現讓企業、居民辦事像「網購」一樣方便為目標,提升政務服務的便捷性,從而有力推動智慧城市的發展。
百家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