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雄安記:部屬大學,不止變得更大了

  在河北讀北京名校的時代,要開始了。
  「211」名校北京交通大學,正在緊鑼密鼓地建設雄安新校區。
  2023年11月9日,北京交大在官方微信公號發出招聘通知,表示需要11名雄安校區建設相關崗位人員,工作地點是雄安新區,崗位涉及電氣工程師、土建工程師等多個職位,要求至少有研究生學歷。
  有同樣計畫的還包括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北京科技大學和北京林業大學這三所「211」高校,據央視新聞去年10月份的報導,它們和北京交大一起,將成為首批疏解到雄安的「雙一流」高校。
  正在讀高中的學生,未來想讀這幾所大學,很可能會考進雄安校區。
  高校搬遷到雄安的大幕,已經拉開。
  部屬高校進雄安
  準備搬進雄安的高校,個個「來頭不小」。
  除了北京交大等首批4所「211」院校,北京郵電大學、北京體育大學和北京語言大學,也都傳出要搬到雄安的消息。
  2021年12月2日,北京郵電大學發佈「十四五」規劃,其中提到:按照教育部建設部署,推進雄安新區校區建設。
  一年後的8月4日,北京體育大學召開2022年秋季開學工作部署會,在部署下半年工作重點時提到:啟動雄安校區規劃籌建工作,成立工作領導小組和工作專班。
  2023年7月14日,據北京語言大學官網消息,副校長黃益方率隊到北京科技大學調研,學習兄弟院校雄安校區建設經驗。黃益方表示,將推動北京校區和雄安校區協同佈局、協調發展。
  這其中,北郵和北體都是「211」,即使是非「211」的北京語言大學,也是中國唯一以對外漢語
  為主要特色的高等院校,有「小聯合國」的美稱,該校培養岀了多位外國領導人,包括哈薩克斯坦總統托卡耶夫和埃塞俄比亞前總統穆拉圖•特肖梅。
  率先「吃螃蟹」的這7所高校,有一個共同身份:中央部委直屬高校。這也是它們要搬到雄安的直接原因。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設立雄安新區。第二天,在新華社發佈的新聞中就提到: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從2021年起,以在京部委所屬高校、醫院和央企總部為重點,分期分批推動相關非首都功能向雄安新區疏解。
  教育部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6月,北京有37所中央部委直屬高校,其中大多數為教育部直屬,包括北大、清華、人大等名校,其餘為其他部委直屬,比如北京體育大學就隸屬於國家體育總局。其他在京高校歸北京市直屬,比如北京工商大學。
  中央部委直屬高校,很多是「211」甚至「985」名校,教學和科研實力強,名氣高,規模大,它們成為被疏解到雄安的重點。
  這些高校中,哪些先搬遷到雄安,背後也有考量。
  北京林業大學是要搬到雄安的首批高校之一,在雄安新區成立前,它就和當地有不少合作專案。
  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下屬的「21財經客戶端」曾報導,在雄安新區成立前,北京林業大學已經在保定市設立了白洋澱生態研究院、北京林業大學木結構建築研究與監測中心,並在雄縣開始了京南花穀特色小鎮建設。
  2017年3月31日,在雄安新區正式成立前一天,時任北京林業大學校長宋維明會見了雄縣縣委書記和縣長等人。會上,宋維明表示,北林大和雄縣有著良好的合作基礎,將繼續為當地發展提供支持。
  不是部屬高校,不一定有「資格」搬到雄安,而這些搬遷的名校,也感受到了雄安的熱情。
  想變得更大的大學
  北京交大一直有校園太小的困擾。
  「大家真的不覺得上學的時候擠得難受嗎?嘉園的6人間,擠不上的電梯,找不到座位的圖書館都忘了嗎?一千畝不到的地方擠了三萬學生,這密度是反人類的。」在北京交大校內論壇「知行」中,一名學生在「搬到雄安這件事」的帖子下抱怨道。
  這是一個點贊較高的回答,這位已經從北京交大畢業的同學進一步寫道:「我讀研的同濟大學才不到四萬學生,光四平路一個校區就比(北京)交大面積大……從本科生心理健康的角度講,也應該去外面建個新的(校區)。」
  面積小,缺乏擴展空間,不僅僅是北京交大一所高校面臨的問題。
  據《財新》2017年統計,北京89所高校中,有64所整體或部分佈局在海澱等位於市中心的6個區。在寸土寸金的北京,尤其是市中心,這些學校很難有擴展空間。
  到雄安建新校區,這個困擾會迎刃而解。
  北京交大規劃的雄安校區,占地約2600畝,是北京校區面積的2倍還要多。同為第一批搬遷的北科大等3所高校,新校區占地面積也都在1500畝以上,都是北京校區的2倍以上。
  規劃中,4所高校的新校區毗鄰,也更有利於開展合作。
  2023年9月23日,第一批搬遷的四所高校宣佈,聯合成立雄安高校協同創新聯盟,學生可以相互選課,教師能跨校任教,多校會聯合培養研究生,圖書館、體育場等公共服務設施,也共用共建,還會有很多跨校園的社團,讓開放的思想、創新的思維充分交流。
  這些新氣象,再過2年,北京交大等高校的新生就能有所感受。
  河北長城網3月份報導稱,2022年,上述4校已經完成選址,2023年會加快建設,預計到2025年完成一期工程,並在當年秋季開始招生,2035年完成全部搬遷。
  4所高校表示,建成雄安新校區後,會保留北京校區,不會整體搬遷,將「一校兩區,協同發展」。
  對新校區,除了校園夠不夠寬敞,學生們也會擇別關心「工作機會」「生活便利程度」等問題。
  在前述「搬到雄安這件事」的帖子中,樓主就猜測「可能大一大二在雄安,大三大四在西直門(北京校區)」,並解釋稱「畢竟實習比較重要」。
  這需要雄安新區有配套的基礎設施,並能吸引到足夠多的企業入駐。
  雄安速度,每天1棟樓
  高校,只是這場「雄安大遷移」運動中的一個切面。此外,央企總部、總公司等,都對外公佈了各自的雄安時間表。
  到目前,已經有4家央企總部,決定落戶雄安。
  據河北省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2022年,中國星網、中國中化、中國華能總部已經在雄安新區開工建設,中國礦產資源集團已完成總部選址。另外,還有20多家央企子公司註冊落地。報告提出,會在2023年爭取30家央企二三級子公司落戶新區。
  這讓雄安成為中國央企總部第三多的城市,排在北京(69家)和上海(6家)之後。
  除了總部入駐,也有央企把產業集群搬到雄安。
  2022年11月23日,中國中鐵產業集群疏解落地雄安新區啟動儀式舉行,其旗下十家企業將整體搬遷到雄安,一同而來的,還有4000多名業務專家和技能骨幹。
  為了迎接企業、高校和人才的入駐,醫院、中小學、商場等配套設施也在加緊建設。
  《南方都市報》報導稱,雄安新區成立6年來,已累計完成投資5400多億元,總開發面積覆蓋約120平方公里,3600多棟樓宇拔地而起。這意味著,平均每天有超過1棟樓在雄安新建。
  除了根據政策要疏解到雄安的在京部屬高校,也有其他高校主動要在雄安建新校區。河北唯一的「211」高校、主校區在天津、只在河北廊坊有分校區的河北工業大學,在2018年就表態要和美國亞利桑那大學在雄安新區聯合建立分校。
  「我們將發揮學校的優勢,利用國外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資源培養國家緊缺人才,全力對接服務雄安新區建設。」時任河北工業大學黨委書記李強表示。
  雄安也希望能把搬來的人才留住。11月8日,在雄安新區發佈的吸引人才的「雄才十六條」中,提到要打造宜居宜業的生活環境,並特別提到生態環境優勢,誓言要讓生活在這裏的人能「300米進公園、1公里進林帶、3公里進森林」。
  「有沒有可能,若干年後許多單位也搬雄安去了,這時候就地找實習反而更方便」,在「搬到雄安這件事」帖子的討論中,有北京交大的學生這樣憧憬。
  (王亞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