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特邀人士」方式吸收更多愛國者參與人民政協工作

  每年的一至三月是「兩會時間」,除了三月上旬舉行全國「兩會」之外,地方各級(省地縣)「兩會」也在一二月間進行。而香港、澳門地區也有不少愛國者,出席各級「兩會」。不過,由於實行「一國兩制」,除全國人大的大會有港澳區代表出席之外(在回歸前,廣東省人大有香港澳門的代表,其實港澳的全國人大代表也是由廣東省人大選出,並參與廣東省代表團的活動;回歸後香港澳門根據全國人大通過的選舉辦法規定,由當地選舉產生全國人大代表,並單獨組團出席全國人大大會,但也有例外,港澳中聯辦主任還是在廣東省人大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卻是分別參加香港、澳門代表團的活動),地方各級人大並沒有港澳的代表,而是從全國政協到地方省級政協,除西藏、新疆之外,都邀請港澳人士擔任政協委員。在廣東省和福建省等的地級市政協,也有港澳人士獲邀請出任政協委員。
  習近平主席當年在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外事專委會的一份調研報告作出批示:「港澳政協委員人才濟濟、群英薈萃,是愛國愛港、愛國愛澳的重要力量。要根據形勢發展的需要,為他們在特區和內地更好發揮『雙重積極作用』創造條件、提供幫助,鼓勵他們為維護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和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多做貢獻。」此後,習近平主席又指出,港澳地區政協委員有著「雙重積極作用」,即在內地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發揮積極作用,在港澳地區為維護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發揮積極作用;「政協委員是一種崇高的榮譽,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廣大政協委員要「牢記使命,珍惜榮譽,勇於擔當,積極作為,切實做到懂政協、會協商,善議政、守紀律、講規矩、重品行」、「建真言、謀良策、出實招」。
  澳門地區的全國政協委員,及各地省級、副省級市政協的澳門委員,以至是廣東省和福建省等省的地級市政協的澳門委員,在其所在的各級政協組織的領導下,在澳門中聯辦的指導下,自覺地執行習近平主席的重要指示,通過政協組織的凝聚和自身不斷地鍛煉,成為澳門特區維護憲法和基本法,及「一國兩制」方針的鮮明「旗幟」,壯大和整合特區愛國力量的中堅「骨幹」,推動港澳經濟升級轉型的重要「表率」和促進港澳人心回歸的「引領」力量。積極支持行政長官和特區政府依法治澳、依法施政、依法行政,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的利益,維護長期保持澳門繁榮穩定的利益,反對和遏制外部勢力干預澳門的行為,與抵觸和反對「一國兩制」方針和基本法的人和事作堅決鬥爭,為「一國兩制」方針和基本法的人和事作堅決鬥爭,為「一國兩制」方針和基本法的順利實施「保駕護航」。他們在特區的重大政治活動如「二十三條立法」、「政制發展」、維護國家安全法的立法和修法、行政長官選舉和立法會選舉貫徹「愛國者治澳」原則中,充分發揮模範作用並成為中流砥柱,為推動「一國兩制」成功實踐和維護特區繁榮穩定作出貢獻。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使得與「反對派」的鬥爭取得了重大的勝利。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及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規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國家重大發展策略,是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及橫琴深合區建設,對澳門區的各級政協委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為發揮澳區政協委員「雙重積極作用」提供了廣闊空間。澳區各級政協委員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和橫琴深合區建設的直接參與者、親歷者、奮鬥者,在投資興業、雙向開放、推動澳門與內地的交流合作,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等方面,更好地發揮帶動和橋樑作用。部分政協委員因為並非是工商界人士而沒有直接參與投資,也圍繞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和橫琴深合區的建設、推進內地與澳門深度合作等方面積極建言獻策,透過提出提案、委員通道、座談會等方式,從多角度提出了推動粵澳及深合區建設的建議。
  習近平主席在中共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協商民主是實踐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完善協商民主體系,統籌推進政黨協商、人大協商、政府協商、政協協商、人民團體協商、基層協商以及社會組織協商,健全各種制度化協商平臺,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爲新時代新征程全面發展協商民主指明了方向。這就鼓舞著更多的愛國愛澳者渴望能夠參與人民政協的工作,並以其長期生活在港澳地區,具有信息靈通、見識廣泛、熟悉國際慣例優勢,且十分關心家鄉的發展的優勢,充分發揮他們參政議政的積極性,撰寫提案,發表真知灼見,以體現其以主人翁的態度和高度責任感參政議政的情懷。當然,也是在參與人民政協工作的過程中,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政治意識及參政議政能力,在澳門特區的「一國兩制」事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然而遺憾的是,雖然越來越多的澳門居民懷有參與人民政協工作的良好意願,但全國政協和地方省級政協分配給澳門的名額就是那麼多,這就凸顯了「供不應求」的矛盾。尤其是近年來湧現一批高學歷、高質素的愛國愛澳年輕人,如果能讓他們也參與人民政協的工作,不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進政協工作的高質量發展,而且也可以回饋澳門「一國兩制」事業的高質量發展。
  在這方面,廣東省和福建省的一些地級市政協,作出了可喜的嘗試。以廣東省湛江市政協為例,每年的政協大會,都在「港澳台僑外事組」安排了約二十名「特邀人士」與會,約為該組別正式委員的百分之三十五。這些「特邀人士」,既有港澳居民(尤其是曾任市政協委員、常委者),也有在當地投資的台商,更有散佈於世界各國的湛籍僑商。
  這種以不佔政協委員名額,不受年齡限制,不受戶籍地法律限制(如台商)的方式,聘請那些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熱愛人民政協工作,有社會責任感,能廣泛聯繫港澳鄉親的港澳居民,或是本專業的領軍人物,有較強的參政議政能力和文字水準,具備政協委員條件,但因各種原因而未能安排的港澳兩特區中的港澳居民,及關心和支持當地建設的港澳居民,以「特邀人士」的身份列席大會,雖然不具表決權和投票權,但卻擁有發言權和提案權,就能較好地發揮多重作用,並適當解決「政協委員名額不足」的問題。
  與此同時,開放廣東省和福建省以外的各地地級市政協以至是縣區一級政協邀請港澳居民出任其委員,並開放更多的工商聯、青聯、婦聯、僑聯、科協、文聯等人民團體,吸收港澳居民成為其會員,以及當選為領導機構成員。這樣,使得「愛國愛港愛澳」的隊伍更為壯大,就像彭麗媛的一首名曲所唱的那樣,「我們的隊伍越走越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