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高校唯一中藥系傳出停招消息

  臺灣「中國醫藥大學」的中國藥學暨中藥資源學系為島內第一個專門以中藥專業與生物技術課程為主的系所,也是唯一以中藥為主的大學系所,但最近卻傳出停招的消息。
  據臺灣《聯合報》18日報道,臺「衛生福利部」中醫藥司司長黃怡超稱,「確實聽到相關傳聞」,該學系幾乎是臺灣唯一有較多中藥課程的科系,如果屬實,令人惋惜。臺灣「中國醫藥大學」稱,因少子化嚴重及人工智慧時代來臨等,臺「教育部」要求各院校滾動考察各系所招生與就業問題,該校目前並未確定要調整哪個系所。據悉,上述學系考慮停招,與傳統中藥材行業式微、凋零有關,不少學生及家長認為前途堪憂,而影響就讀意願。中國藥學暨中藥資源學系主任張文德說,學生等於摸了4年中藥,每個藥材的藥性都很熟,但沒有可以工作的地方。
  中醫在島內曾相當興盛。但在1993年,臺「藥事法」修法實行醫藥分業,限定只有中醫師和藥師具有調劑資格,當年2月5日之前合法經營中藥行業的人員可繼續營業,如果負責人離世,下一代則是無照營業,這導致島內長達二十多年沒發出過一張中藥行業者執照。2018年11月,積怨已深的中藥行業人員集結在「衛福部」,中醫藥司次年公告,從事輸入、輸出、批發或零售業務達兩年以上的人員、修習中藥課程達162個小時者,可繼續經營中藥販賣業務,被視為是替消失中的中藥行「上葉克膜」。
  臺灣中藥商全聯會名譽理事長馬逸才表示,該解釋令公告後,迄今有3700多人取得執照,但傳統中藥行仍紛紛關閉。臺「中央社」18日稱,30年前的臺灣,大街小巷共計有1.5萬中藥行,隨著中藥材行老闆與消費者高齡化,傳統中藥行式微、凋零,如今全臺大約有7000-8000家中藥行,幾乎只剩全盛時期的一半。
  臺南德安堂中藥行負責人簡文彬點出三大問題:依現行規定,如果中藥行登記地址的經營者仍在執業,下一代即使取得執照,也不能另外開業,只能等著繼承,取得證照形同無用武之地;第二,不少下一代無意接班;第三,近年來進口中藥材價格飆漲,降低民眾購買意願,利潤變差,只好收掉。簡文彬說,臺灣大部分中藥材都是從大陸進口,近年中藥產量下降,且有些藥物需要種植數年,人工物價問題也有所衝擊。至於在臺灣種植中藥材,簡文彬認為,這件事說了很久卻一直沒有成效,主要原因除土地利用、農民傾向種植高收益作物外,土壤和氣候也是一大挑戰,大陸有90%的中藥材集中在四川、雲南等地,和臺灣的環境有所差異。馬逸才悲觀預估,短短10年後,島內中藥行數會再砍半,屆時全臺恐剩不到4000家,未來15年內中藥行全數倒閉,「不是不可能發生」。
  島內年輕人不進中藥房也是傳統行業萎縮原因之一。馬逸才說,年輕人習慣網購,中藥行客源越來越少,後代接棒意願隨之驟降。而且島內中醫師的收入及社會地位比中藥商好一些,藥學系學生畢業後可投身中藥業,但考取藥師證照後,從事西藥藥師收入較高,月收入七八萬元新台幣以上,中藥店可能只有三四萬元。生物科技產業的發展也衝擊傳統中藥行,因為生物科技廠有能力吸收高成本的藥材,但中藥行小本經營不一定能負荷。
  不過也有島內輿論認為,許多中藥房也在蛻變。比如,有些藥行開發情緒藥膳包等文創產品,還設計香料鹵包,讓中藥行走進廚房。與此同時,這些店家還會建立體驗館,提供手工體驗、掌櫃說書、藥材導覽等活動。
  也有島內中藥師到大陸發展。去年3月,大陸《「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中提出,到2025年中醫醫療機構數將達到9.5萬個。來自臺灣桃園的康宸凱,是北京市東城區一家中醫診所的醫師,他說,「從中可以明顯看到國家對中醫藥發展的支持」。2022年9月,「兩岸醫師聯合特色診療中心」和「兩岸中醫藥傳承交流發展運營中心」在北京揭牌成立,康宸凱受邀入駐並擔任執行主任。中心成立之初只有5名成員,經過一年時間,現已有超過15名臺灣醫師加入。在他看來,臺灣中醫醫師大多以個人診所等形式為民眾提供服務,且以診治常見病為主,而大陸設有各級中醫院,專業化程度高,在疑難雜症方面診治經驗豐富。兩岸醫師在病情研討、醫療服務、醫院管理等領域均可開展交流,共同為中醫藥傳承發展作出努力。
  (陳立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