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舟競渡,廣東人的端午為何這麼「燃」

  比收租更讓房東上心的事
  從6月初開始,隨著溫度不斷攀升,廣東房東們也迎來了一年一度的熱血時刻。低調但多金的廣東房東們向來崇尚大隱隱於市,唯有靠大褲衩、人字拖和放蕩不羈的氣質這類微妙線索,才能從人群中辨別他們。但每到端午節,廣東房東們都會變得十分顯性,因為此時他們正整整齊齊地坐在龍舟上。
  對於其他地區的人來說,端午節可能只是平常的三天假期。但在廣東,其熱鬧程度和持續時長甚至超過春節。有網友調侃稱:「你見過富豪拼命嗎?托端午節的福,全世界都見到了。龍舟隊隊員個個是房東。平時身穿廉價汗衫、夾著舊到起皮的手提包的他們,劃龍舟的時候豪擲40萬元只為買一副船槳,企圖用科技加持速度。」
  某龍舟隊發佈在短視頻平臺上的動員視頻,更是看得租客們咬牙切齒。在「想不想找個班上」和「想不想收租」兩個問題都被隊員們堅決否定後,唯有「劃不劃龍舟」得到了全員擲地有聲的一致認同。租可以不收,龍舟不能不劃。因此,也有不少網友調侃,劃龍舟以絕對優勢超越了飲早茶、收租在廣東房東們心中的地位,「你叫一個廣東房東10點收租,他說要先喝完早茶。你叫他8點起來練龍舟,他5點就到了」。
  龍舟賽開賽前一個月左右,摩拳擦掌的廣東房東們就已收起了一貫懶散的做派。河面上,不分晝夜彌漫開來的鼓聲就是強有力的證明。在粵港澳大灣區,很難把生活悠閒的本地人和「巻」字聯系在一起。但5月,卻時常能看到有網友曝光隔壁村龍舟夜訓的「罪證」,並配文控訴「又偷偷練習,感覺快被卷『死』了」。吃飯都會隨時叮囑「小心熱氣」的本地人,頂著烈日高溫,伴隨著韻律極強的鼓聲在水上汗流泱背。「輸誰,都不能輸給隔壁村!」在本地人看來,龍舟賽事關乎全村榮耀,天再熱、夜再晚也值得。
  晚上10點,打工人都下班了,河道上卻擠滿了練習滑水的房東。為了贏得比賽,一些努力的村還建了專門的劃龍舟訓練室。比起河道上的練習現場,室內訓練場的場面更讓人瞠目結舌,看到專門為龍舟隊隊員搭建的「假龍舟」,會讓人以為自己誤入了某個特種兵訓練營。船槳上用來訓練臂力的鉛塊,兇狠且專業的教練,夜以繼日的練習,都為龍舟漂移的奇景,做出了合理的解釋。
  最貴的水上運動,看點不只是「貴」
  「龍舟隊隊員非富即貴」的江湖傳聞,漸漸得到了民間和官方的雙重認證。據說,能在龍舟上獲得一席之地的隊員,身家實力都不容小覷。據當地村民表示,龍舟上的位置不是人人都能得到。因為當地房東太多,想加入村裏的龍舟隊,是需要驗資的。一位龍舟隊隊員在接受釆訪時雲淡風輕地表示,(隊友)也不全是有樓有房的,還有的是承包廠房或工業區的。「樓長」和「廠長」的巔峰對決,就在一年一度的龍舟競渡上。在採訪中,已經不止一位當地村民委屈地表示,別說上龍舟,就連派水、放鞭炮的位置都要靠贊助來「搶奪」。
  但想加入龍舟隊,有錢還遠遠不夠,輩分得夠高。除此之外,要劃龍舟還有另一重隱秘又核心的要求:在廣東,能上龍舟的,唯本地人爾。一旦龍舟上有外地人,那就是向全世界宣告:「本村沒有男丁,連個龍舟隊都湊不齊。」為了彰顯村裏人丁興旺,不在當地的廣東人過端午節不管有事沒事,都得回鄉幫忙。
  比起房東們激動又忐忑的心情,租客們則淡定了許多。房東們在河裏划船,租客們人手一份賽程表在岸上圍觀,為自家房東加油助威,順便沉浸式體驗龍舟競渡的熱鬧氛圍。
  作為灣區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之一,「龍舟文化」可不只是跟錢有關。據史料記載,南宋時期,廣東就已經有了大型的龍舟活動;明清時期,端午龍舟活動在廣東各地區的開展更為普遍。直到今天,「龍舟藏湧」仍是廣東地區最常見的保存龍舟的方法。參加比賽的龍舟並非「年拋」,而是代代相傳,佛山最老的龍舟已經591歲了。
  傳統龍舟一般選取不怕潮濕、置於潮濕處不會腐蝕,而浸於水中則越堅實的坤甸木制成,於是先民們便想出了「龍舟藏湧」的保存方法,把龍舟埋在淤泥裏,使得龍舟不易腐壞。每年農曆五月之前,會擇吉日「起龍」。因此,「起龍」也成為龍舟景的第一景。「起龍」當天,村民們要舀水「起龍」,將龍船沖洗乾淨,再將在湧底「沉睡」一年的龍船重新上色、裝飾。通常在「起龍」儀式過去一周後,就到了給龍船畫花環節。這一環節,又將持續一周左右。所謂畫花就是為沉睡了一年的龍船增色添彩,重著花衣。
  除了「起龍」、畫花,采青儀式也必不可少。釆青的時間一般安排在農曆四月廿三,村民們需將禾苗分別放置在龍頭和龍尾,龍舟才能沿水路出發,以此寓意龍舟「蘇醒」。經過「起龍」、畫花、采青等一系列環節之後,龍舟賽才會正式打響。
  待到端午結束,各村龍舟將再次回到河湧窪地,藏在水底淤泥中妥善保存,俗稱「藏龍」。
  「輸了是要罰跪祠堂的」
  當然,看客和選手最關心的還是比賽結果。
  賽龍舟比的是宗族榮譽。當人們對廣東房東們「拼命三郎」的架勢紛紛表示不解時,廣州本地人紛紛現身說法,稱大夥沒日沒夜苦練技術,花大價錢提升裝備,可不是為了奪冠獎金,而是因為「輸了是要罰跪祠堂的」。他們真正看重的不是獎金,而是宗族榮耀。
  可以說,宗族文化和姓氏文化,是端午節龍舟民俗背後的濃重底色。追溯到千百年前,人們在端午節期間圍繞龍舟進行各項活動,是祈求風調雨順、家宅平安。隨著時間的推移,一系列完整的民俗活動在村落中被流傳、保留了下來。村與村之間比賽龍舟,也為這一傳統節日增添了不少觀賞性。
  無論是民俗風情濃厚的「起龍」、釆青等前期儀式,還是堪稱本土版水上「速度與激情」的龍舟漂移等,都吸引了大量觀眾。想要在龍舟賽中一舉奪魁,除了技術,還要有相當的默契和配合度。所以,至今為止,參加龍舟賽的隊伍大多仍以村為單位,隊友多為有著多年配合經驗、同村亦同族的兄弟。光有技巧還不夠,隊員之間還要有十足的默契,才能真正掌控巨大的龍舟。
  在城市化發展過程中,過去生活在一起的同村族人逐漸走出村莊,各奔東西。而作為宗族根系的祠堂,也多被高樓替代。據公開資料顯示,在舊城改造前,龍舟文化繁盛的獵德村,曾散落有十餘座祠堂。但遺憾的是,因為種種原因,部分宗祠無法複建。因此,每年的龍舟賽就成了各村莊、各宗族間體現其向心力的重要活動。除了通過齊心協力準備比賽來加強本地居民間的聯繫外,遠方的遊子也可以趁此機會回鄉團聚。
  端午節期間,廣東大部分村落都會大擺龍舟宴,邀請各家各戶參加。一年一度的龍舟比賽,不僅是外地人眼中的城市景觀,更是維繫本地宗族器系的紐帶。強烈的集體榮譽感源於對宗族身份的認同和對本土的熱愛。無論是木頭,還是鋼筋水泥的建築,或許都有可能被拆除,但流動的龍舟文化,卻總能澎湃地劃過每一個廣東人的內心。
  龍舟鑼鼓聲響的背後,是傳承已久的龍舟文化。對於嶺南人來說,龍舟則能載情。香港知名藝人王祖藍6月10日現身東莞沙田,他眼中的龍舟精神是團結、拼搏和傳承。「東莞龍舟全國聞名,我為此而驕傲,接下來,我會積極參加大灣區各類傳統文化的宣傳工作,助力灣區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他表示,賽龍舟不僅是非遺專案,也是時下年輕人很喜歡的一項運動。這是我第一次看龍舟賽,瞭解了『洗龍』『請龍頭』等,我覺得這些都很有特色,非常值得保留。」
  傳承不易,但堅守更難,龍舟賽事是一種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的運動,既可強身健體,也可促使粵港澳三地更加緊密。參加完大灣區的賽事,澳門人李燕堂更堅信這一點,「以『龍』會友不僅增加了灣區同胞的聯繫,也讓龍舟這項傳統文化繼續傳承下去」。
  細長而堅韌的古老龍舟,是一位位龍舟劃手的激情豪邁,是一個個傳統習俗的蜿蜒百年,是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的血濃於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