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連八日的「機遇灣區」「機遇香港」「機遇澳門」主題采訪活動,昨日圓滿結束。該項主題採訪活動由中共中央宣傳部港澳台新聞局和廣東省政府有關部門舉辦,本月十一日在廣州正式啟動。來自中央媒體、廣東媒體和港澳媒體的上百名記者所組成的採訪團,以廣州爲首站,經深圳進香港,由香港經港珠澳大橋入澳門,再從澳門到珠海,期間深入南沙、前海、河套、橫琴等重大合作區,多角度、全方位地見證了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成果,並採訪了粵港澳三地政府官員、專家學者、商界翹楚、外籍人士、青年群體,也實地參觀了各地高校、知名企業、文化機構,深度體驗到灣區的獨特魅力,展現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取得的重大成就、爲港澳發展帶來的重大機遇,反映「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和粵港澳三地合作的生機活力,生動反映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一國兩制」事業發展新實踐的美好前景。
今年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公開發布五周年。採訪團在採訪過程中,得悉在這五年來,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從二零一八年的十點八萬億元,到二零二三年突破了十四萬億元,以不到全國百分之零點六的國土面積,創造了全國九分之一的經濟總量,高質量發展潜力和動能不斷釋放,充分展現出「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和勃勃生機。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層次群建設也邁出堅實一步。事實證明,習近平主席親自規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粵港澳大灣區重大國家戰略,無比正確,很有必要。
其中「機遇澳門」的採訪活動主要是於十六、十七兩日進行。有關採訪活動安排,似乎是不再採用過去習慣的傳統社團領袖的模式,而是別開生面,安排了一些過去未曾涉及過的項目,尤其是高科技及在澳門紮根的葡國傳媒老總等,似乎是與習近平主席揭櫫的發展「新質生產力」,及中央推動的中國與葡語國家經貿合作機制,還有澳門特區政府制定的「1+4」適度多元發展策略,將是澳門特區未來尤其是新一屆澳門特區政府的奮鬥目標。
「機遇澳門」採訪活動的「重頭戲」是在特區政府總部集體採訪行政長官賀一誠。賀一誠在娓娓而談中,除了是介紹澳門居民耳熟能詳並有切身感受的情況外,還「爆」了不少新料。他指出,澳門今年首季本地生產總值一千零四十八億元,按年實質上升百分之二十五點七,經濟總量回復至二零一九年同期的百分之八十七點二。同時,特區政府大力推動非博彩元素發展的努力已初見成效,例如去年博彩業占生産總值約四成,較最高峰時逾六成占比有所下降;而今年首季旅客用于非博彩領域的消費,已較二零一九年同期增長百分之二十,由一百六十九點三億元增至二百零三點五億元。
賀一誠還特別指出,澳門在疫情三年雖然只能「吃老本」,但仍然是既沒有外債也沒有內債,財政狀況一直保持良好。現在旅游業恢復强勁,相信澳門今年能做到財政收支平衡,明年預計能有盈餘。
也就是說,經過澳門特區政府和全體「澳人」的努力,當然更是得到中央的大力支持,澳門特區終於戰勝了三年疫情的困難,完美地落實貫徹《澳門基本法》對澳門特區財政政策的要求。
實際上,《澳門基本法》第一百零五條規定:「澳門特別行政區的財政預算以量入爲出爲原則,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幷與本地生産總值的增長率相適應。」這個條文規定了澳門特區財政預算制度的基本方針和原則,就是澳門特區政府應以「量入爲出」的原則,作爲澳門特區財政的基本方針政策,以保證澳門特區有一個健全、良好的財政制度和財政收支狀况。要求澳門特區政府要量力而行,不搞赤字預算,不搞超前消費。政府的財政支出一定要適度,不能超出合理的收入水平。政府安排財政預算,要確定一個合理的收入額度,不能超過社會的承受能力。根據這些原則安排財政預算,目的是力求使財政支出的增長,與澳門本地生産總值的增長率相適應。
為此,澳門特區在二零一七年制定《預算綱要法》時,其第十條「預算平衡」就特地規定,「財政預算以量入爲出爲原則,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幷與本地生産總值的增長率相適應。」這就把《澳門基本法》的相關規定,予以本地立法,並作為澳門特區每年編列財政預算案時必須遵循的圭梟。
在賀一誠出任第五任行政長官後不久,由於受連續三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依賴外來旅客的澳門經濟受到嚴重衝擊,政府庫房收入大减,而且特區政府指揮防疫抗疫鬥爭,及為了執行「保就業、穩經濟、顧民生計劃」而實施多輪經援措施,動用了大額開支,導致政府財政入不敷支,必須動用財政儲備及透過澳門基金會撥款,才能「填氹」,因而難以執行「量入為出收支平衡」的原則,財政赤字嚴重。這是受到客觀環境的影響,「非不為也,孰不能為也」,可以理解。現在,澳門特區的財政狀況終於從疫情的陰影中走了出來,開始重返「收支平衡」的常軌,而且還將會「略有盈餘」,繼續積蓄財政儲備。這也是澳門特區模範執行基本法的重要體現。
賀一誠在採訪活動中最受香港媒體大受感動的一番話,是香港對澳門來說,永遠都是「老大哥」。香港的體量比較大、人比較多,畢竟是世界國際金融城市,多年以來對澳門有很多支持。我們很感謝香港特區政府、也感謝李家超特首對我們工作上的指導。賀一誠還表示,「我們跟香港大家是兄弟般的一個情感,我也去香港拜訪、李家超特首也到澳門拜訪,我們都有良性互動,所以我們有什麼事情大家都可以通過電話,我們都經常有這種行為。」在大灣區建設上要共同謀劃,盼望香港和澳門多往來,保持良性互動,一起把大灣區做好做強,共謀發展,做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賀一誠的這番話,成了不少香港媒體的「頭條新聞」,並紛紛發表評論。相信,這將能夠令部分香港朋友釋懷,並從中品出澳門特區與香港特區永遠不會有「瑜亮情結」,反而是在建設「一國兩制」的事業中,互惠合作,共同發展,上演新世紀的「雙城記」。
這次「機遇灣區」「機遇香港」「機遇澳門」主題采訪活動,相當成功。透過中央媒體、廣東媒體和港澳媒體從新的路線安排、新的觀察角度,以鏡頭語言、翔實數據和鮮活故事,多角度、全方位展現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果,展現香港、澳門發展的獨特優勢,展現粵港澳三地合作的活力。既讓內地群眾得悉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成果,也讓香港澳門居民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及特區「由治及興」建設更有信心。當然,更讓澳門居民感受到,處處充滿機遇,人人都有良機。
華澳人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