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對全澳文物古蹟加強防雷設施建設

  猶記得,當今年五月一日凌晨廣東梅州市梅大高速茶陽路段發生塌方災害,造成二十三輛車陷落,四十八人死亡,三十人受傷的特大意外之後,筆者曾經在此以《吸取教訓增添強化古屋石牆安全檢測工作》為題,分析認為澳門作為五個世紀歷史的古城,有不少古建築及城牆等已經殘舊,在近幾年就曾發生在颱風或大雨襲擊下,某些有歷史文物價值的教堂、古建築、城牆等局部塌頂、倒方等危情,也有一些山坡發生泥石流或塌方。雖然事後都得到補救,但如果在事前就做好檢查及加固的工作,可能就不致於發生意外,並能夠使得這些文物建築繼續保持原真性。因而建議特區政府及其各權責單位對於已經被依法評定為「文物」的建築物,即使其業權是屬於私人的,在發現險情後,也應由政府出面進行檢修補強的工作,而不宜等待私人業主提出申請,甚至是不能任由私人業主以各種理由動機置之不理。至於已經由法院裁定納入政府公產的歷史建築物,政府相關部門就更應「主動出擊」進行維修,比如曾經發生塌方險情的亞婆井舊屋等。
  幸運的是,在今年的連場大雨期間,澳門沒有發生泥石流尤其是被評定為「文物」建築的塌頂等意外。這充分證明工務局、文化局、消防局及市政總署等機構,是有「做功課」的,並初步交出了可以「見得人」的「成績單」。
  但卻仍然是「百密一疏」。在六月十二日中午約一時許,氣象局已發出惡劣天氣及雷暴警告期間,大三巴遺址出現短暫電壓驟降,其後文化局管理人員在大三巴前地發現石塊,文化局迅即派員到場瞭解,進行全面記錄及安全檢查,並以無人機進行觀測及採集周邊環境數據,以及聯同消防局對大三巴立面作近距離詳細檢查,再結合監測中心數據、閉路電視資料及翻查歷史記錄,初步認為事件是由於大三巴立面上方第二層聖像壁龕內部聖像後方位置,受到雷電側向撃中所致,屬於罕見的情況,是文化局自有記錄以來首次發生。幸運的是,一方面經過分析監測中心數據、工程結構安全評估,並對壁龕作詳細檢查後,事件未有對大三巴結構產生影響,壁龕內的銅像亦未有受損;另一方面,雖然有石塊崩跌落地,但卻沒有市民和遊客受到傷害,這應是最大的幸運。因為就差不多在同一天,六月十二日,四川洪雅縣瓦屋山景區發生恐怖意外,「飛石直下三千尺」,一名年輕女遊客在瀑布前遭落石「爆頭」倒臥血泊奪命。
  過去,澳門古「文物」建築的損害,主要是風災及火災,其中媽閣廟還分別遭受火災及風災襲擊,一棵大樹被颱風摧塌,樹身壓毀了媽閣廟的半邊門坊,筆者當時作為前線記者,就拍到了機修大師沮喪且無奈地望著毀壞門坊的照片。置於雷電擊中「文物」建築並造成一定的傷害,可能這是「首創紀錄」。
  誠然,正如文化局所指,雷電現象存在突發性和不可預測性,在過往有雷電天氣發生時,由於大三巴牌坊地勢較相鄰的大炮台低,大炮台已設有防雷裝置,該範圍內的樓宇亦多設有避雷系統,因此,該範圍內發生的雷電會被引致周邊地點,故今次事件實屬罕見情況。但為其如此,就可看出,雖然在「常態性」的雷電現象時,大炮台及周邊樓宇的避雷系統能夠成為大三巴牌坊的「保護傘」,但在「百年不逢一閏」的特大雷電天氣,在大砲台與周邊樓宇都已安裝了避雷設施下,未有安裝避雷設施的大三巴牌坊,就成了雷電活動的「空虛標的」,容易惹雷了。
  幸好大三巴牌坊是石頭建築,在被雷電擊中後沒有釀成火災。而在中外歷史上,古文物建築被雷電擊中後引發火災的時間,卻是屢見不鮮,「族繁不及備載」。實際上,中國的古文物建築由於多屬磚木結構,因而千百年來古建築物被雷電擊毀或因雷電引起火災被焚的事件不勝枚舉。如光緒十五年(一八八九年)九月二十四日,天壇祈年殿遭雷擊化為灰燼;一九九六年九月,河北省承德市避暑山莊外八廟之一的普佑寺,因未安裝避雷設備,遭雷擊起火,著名的法輪殿和周圍的群樓、配殿共九十四間全部付之一炬;二零零四年五月十一日,運城稷山縣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大佛寺遭雷擊發生火災,經消防人員奮力撲救,大殿才免遭劫難,但仍有部分建築被毀壞。紫禁城太和殿、西藏布達拉宮等,也曾紀錄因雷擊而受損。而日本天守閣在一七五零年遭到雷擊而燒毀,大阪城、意大利羅馬萬神殿、印尼婆羅浮屠塔主佛塔和京都市伏見區醍醐寺、希臘雅典衛城等,也曾因雷擊而受損。
  文物和古建築承載著珍貴的歷史記憶和文化遺產,因此需要得到適當的防雷保護。雷擊可能導致建築結構破壞和文物損壞,因此我們必須採取專業的措施來降低雷擊風險。安裝避雷針是最「穩陣」的措施,避雷針應與建築物高度相匹配,確保足夠的覆蓋範圍。至於較大面積的文物建築,還要「升級」安裝避雷網。另外,使用先進的雷電監測技術可提前預警雷電活動,以便及時採取安全措施。還需建立培訓和教育計畫,提高相關人員對文物和古建築防雷的意識和知識。培訓內容可以包括防雷設備和系統的原理和使用方法、監測技術和警示系統的操作和維護,和日常防雷管理和應急回應計畫等內容。
  當然,對於大三巴牌坊來說,似乎是將避雷針安裝在大三巴牌坊的身上,可能會影響到大三巴牌坊的「原真性」及景觀,因而不妨在大三巴牌坊後面的適當地點,安裝一支獨立的「旗桿式」(比旗桿的直徑細小)的避雷針。這也可以「惠及於」近鄰的哪吒廟。
  其他的文物建築,尤其是被納入「澳門歷史城區」的文物建築,同樣也需要重視防避雷電攻擊的問題,特別是一些磚木結構,容易在遭受雷擊後釀成火災,造成第二次傷害的文物建築。
  有資料介紹說,萬里長城的避雷設施,除了是一些城樓安裝了避雷針之外,還有一些是在其旁邊安裝了避雷「仿真樹」。這些避雷「仿真樹」從外觀上看,與普通的樹木沒有多少區別,但它的內在是金屬體,用於接閃和泄放雷電流,同時不會對長城本體產生影響或破壞,外行人基本是看不出來的。澳門是否也可以引進此種「仿真樹」,是值得思考研究的。
  「吃一塹,長一智」。文化局現時正安排對大三巴牌坊遭受雷電損傷的壁龕及銅像進行修復及清潔,以及對大三巴立面進行全面性的詳細檢查之外,還因應近年極端天氣頻生,將持續與文化遺產研究院等專業文保機構研究應對方案,包括在文物保護原則下,研究在大三巴牌坊加設避雷系統的可行性,盡力降低惡劣天氣對文物建築的影響。當然,在獲得經驗後,還應當推廣到全澳各座文物建築去,修築起保護文物建築免受雷電襲擊的「防雷網」。
  (發自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