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在前門「放火」,豈料卻是梵蒂岡後門「失火」

  賴清德昨日果然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就「國會改革五法」向「司法院憲法法庭」提出「違憲」聲請「釋憲案」,及要求「暫時處分」,並警告在野黨黨團在「憲法法庭」作出判決之前,不能執行「國會改革五法」的各項權利。這是賴清德繼在台南市長任期內,長達二百三十二天拒絕前往台南市議會作市政報告並備詢之後,又一次「放火」焚毀台灣地區的民主制度,把自己一人置於廣大民意之上的反民主面孔的大暴露。
  但意想不到的是,賴清德剛在前門「放火」,被視為台灣當局在歐洲以至全球「後門」的梵蒂岡,卻是「失火」。羅馬教廷宣布,教宗方濟各已任命原山東周村教區主教楊永強為浙江杭州教區主教。楊永強目前也是中國天主教主教團副主席,去年十月曾獲邀請前往羅馬參加世界主教會議。而大陸官媒《環球時報》則罕見地以《梵蒂岡任命杭州主教》為標題同步報導此事,被台灣地區中央社形容為這形同正式認證中國主教的任命權是屬於教宗,不再屬於中國中央政府。倘此解讀符合事實,那就比所謂的「越南模式」還要「寬鬆」,因而朝向梵蒂岡與台灣當局「斷交」,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邁出了重大一步。這對要在島內外實施新「兩國論」,意圖拓展「邦交」及參與只限於以主權國家為成員主體的國際組織的賴清德來說,不啻是「後門失火」。
  實際上,中梵建交最大的障礙是主教任命權,還有中國三自愛國教會及台海等問題。過去曾有段時間討論,採用「越南模式」來解決中國主教的任命問題,那就是由由梵蒂岡選出幾名主教候選人後,經越南政府確認其中一人才由教宗任命。但中國似乎是更為堅持自己對主教的任命權,只能是採用中國提名唯一候選人,交由教宗任命的方式。而梵蒂岡則堅持在選立中國的主教時,有權決定用何種方式任命,亦有權拒絕中國主教團所推薦的人選,而中國主教團應該包括地上及地下教會的主教由於雙方都堅持自己的原則,因而一直呈現僵持狀態。
  在解決中國主教任命程序的問題後,梵蒂岡與台灣地區聯繫的問題,就是「濕濕碎」矣。——在過去台灣地區是長期由中國國民黨執政時,國民黨的極右意識形態,是與也是持抱極右意識形態的梵蒂岡相通的。因而台灣地區在國民黨掌政時,梵蒂岡與台灣當局的「邦交」極為牢固。而民進黨的意識形態是左傾的民主社會主義,與梵蒂岡的意識形態相悖。與台灣地區是由國民黨執政時相比,梵蒂岡與台灣當局的「共同語言」已經大為減少。雖然中國共產黨的意識形態也是左傾,並信仰科學社會主義,但在開拓天主教「市場」,及讓「地下教會」獲得合法地位方面,中國大陸比台灣地區的「價值」更高。何況,《聖經》的主旨之一,就是要拯救牧民,因而中梵建交對教廷來說,更符合《聖經》的精神。即使是以庸俗的「效益理論」來衡量,中國大陸有十四億人口,是一個廣闊的「待開發市場」,而台灣地區不但人口只有大陸地區的六十分之一,而且天主教在台灣地區的發展已經飽和,沒有多少「開拓效益」了。
  梵蒂岡在台灣當局對外事務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這不單止因為梵蒂岡是台灣當局在歐洲的唯一「邦交國」,而且還因為台灣當局在中南美洲的一些「邦交國」,都是講西班牙語的天主教國家,極為容易受到教宗方濟各及教廷的影響。倘教廷與中國大陸建交,就難免會對這些國家產生「蝴蝶效應」的影響,促使其紛紛宣布與台灣當局「斷交」,並改與中國建交,屆時台灣當局所剩下的「邦交國」,就只剩下「小貓」三四隻,距離「零邦交國」不遠,要在國際社會進行「台獨」活動就將更困難了。
  實際上,台灣當局在中南美洲的「邦交國」,主要是屬于拉丁語系中的西班牙語國家。正因為如此,西班牙語是台灣當局「外交部」的第二大工作外語,擁有一批西班牙語人才。而且,這些中南美洲的「邦交國」,因與西班牙的歷史淵源而成為天主教國家,他們與梵蒂岡的關係有點「君臣關係」。尤其是現任教宗方濟各是來自拉丁美洲,這些國家可能會傾向追隨教宗動向,因而倘梵蒂岡與台灣當局「斷交」,將會對台灣當局的「外交」形成「胡蝶效應」,這些中南美洲國家也將會紛紛跟隨之,從而形成「斷交雪崩潮」。但這却幷不是甚麽中國大陸「大挖墻脚」的結果,當然梵蒂岡也不同于那些可以用金錢可以「搞掂」的窮國、小國,而是教廷主動作出主動,甚至爲了與中國建交而自行調低「籌碼」。對此,賴清德根本無法「歸罪」于北京幷以此煽動民粹,只能是啞口吃黃蓮。
  更令賴清德當局恐慌的是,雖然中梵建交對民進黨當局的打擊極大,但對台灣民衆的衝擊不會太大。因爲在台灣地區的幾個主要宗教中,佛教和道教最深入人心,這兩個宗教的信徒也有高度的重叠,占台灣地區總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以上。越是往南,信眾越多,尤其是道教中的媽祖信仰。在台灣中南部,信奉天主教的民衆極少,僅占總人口不到百分之一點五。因而中梵建交,對台灣民衆做成的震動不會很大。
  即使是對台灣地區的天主教信徒,也將不會造成較大的衝擊。實際上,與台灣地區的本土基督教尤其是「基督教長老會」是「台獨」組織不同,台灣地區天主教隨著兩岸民間交往的日益發展,面對兩岸關係的態度發生變化,前主教單國璽就被視為是「大統派」。一九九零年五月底,台灣「中國主教團」正式提出《「國是會議」建言》,要求台灣當局盡速訂定主動的、周全的、以中國之統一為目標的大陸政策,主張積極支持民間的接觸與對話,特別是文化、學術、文藝、宗教、體育等方面的交流,在開放兩岸文化交流範圍中,促進兩岸宗教界人士的交往,而不必擔心大陸的統戰做法。在大陸政策和兩岸關係上認為,未來兩岸的趨勢可能是在民間自立動機形成的接觸,經由經濟上的整合而達成統一,主張台灣當局的「三不政策」可以放寬,兩岸可加強學術、文化、宗教等交流。
  因此,中梵建交的前景將是「青山擋不住,畢竟東流去」。這將對「台獨工作者」賴清德將會是重大打擊。
  (發自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