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當局新任領導人賴清德

  2024年1月13日,臺灣兩項選舉落下帷幕,民進黨「大選」參選人賴清德以558萬票、40.05%的得票率成為臺灣地區新一屆領導人;5月20日,正式「就職」。賴就任當天發表講話,頑固堅持「台獨」立場,大肆宣揚分裂謬論,罔顧民意,逆流而動,釋放了謀「獨」挑釁、破壞臺海和平穩定的危險信號,值得各方高度警惕。
  賴清德,1959年10月6日出生於臺灣新北市。其出生於煤礦工人家庭,幼年喪父,由母親拉扯長大,為改善家人生活,立志學醫。先後就讀於臺灣大學、成功大學,後又赴美攻讀哈佛大學公共衛生碩士,返回臺灣後,在成大醫院、新樓醫院擔任主治醫師。
  1994年,因參加民進黨臺灣省長候選人陳定南競選總部的醫療團隊而進入政治圈。由於表現優異,在民進黨「新潮流系」大老洪奇昌引薦下加入了民進黨,成為民進黨內最具有戰鬥能力的「新潮流系」重點培養的骨幹分子。
  賴清德先從參與黨內輔選、黨務工作入手,進而參選民意代表,再轉攻地方行政首長。經過一番角逐和運作,先於1996年當選為臺南市的「國大代表」,此後長時間以臺南市作為自己的競選基地,從政之路順遂,在臺南市政壇擁有了較強實力。1998年開始,連續當選第四、五、六、七屆「立委」。1999年4月,賴清德參與「4.10絕食為公投,公投救臺灣活動」,宣稱「絕食直到倒下為止」。陳水扁執政期間,舉凡有綠營發起的大型「台獨」活動,如「臺灣正名遊行」等,賴清德都會從臺南賣力動員千人以上到臺北捧場。
  2005年,賴清德出任民進黨「立院黨團幹事長」,開始進入民進黨權力中心。2010年,賴清德成為臺南縣市合併後的大臺南市長候選人,並以60.41%得票率當選。此次選戰後,輿論把他與蔡英文、陳菊、蘇嘉全合併列為民進黨「新四大天王」。2014年,賴清德連任臺南市長。
  2014年12月25日,臺南市議會57席議員舉行正副議長選舉,在民進黨有29席、臺聯黨有1席,綠營實質過半的情況下,這一屆議長選舉的結果卻由中國國民黨籍的李全教當選,賴清德以質疑李全教賄選為理由,宣佈在司法厘清賄選案前不再進議會,掀起了臺南市的「府院之爭」。因不列席臺南市議會大會,遭臺南市議會送請「監察院」彈劾;8月4日,臺「監察院」以7票比2票通過「彈劾案」,認為他創下「官員集體不進議會」的惡例。直至臺南登革熱病例創下臺灣地區之最,他才以「掃除黑金已見曙光」為藉口,進入232天未踏入的市議會。
  手握臺南市大權之後,賴清德繼續推行激進「台獨」路線。他不僅延續陳水扁時期的手段,拆除一些小學的蔣介石銅像,而且連各地的孫中山像也要拆除。2012年2月馬英九調整高中課綱,賴清德是民進黨縣市長中第一個抵制馬當局新課綱的縣市長。2013年賴清德主張拆除臺南一座公園裏的孫中山銅像而引發軒然大波,這是自陳水扁執政第二任期大肆展開所謂的「正名」運動後,民進黨人又一次掀起「去中國化」浪潮,賴清德被藍營痛批為把臺南市當成了自己的「小王國」。
  2017年9月5日,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舉行記者會,宣佈林全團隊於9月7日總辭,由賴清德於9月8日接任「行政院長」。賴清德此次「組閣」,被視為是準備籌組2018選戰的「戰鬥內閣」。2017年9月,賴清德在「立法院」答詢時自稱,他是「主張臺灣獨立的政治工作者,也是一個務實台獨主義者」,由此飽受批評。賴清德「台獨」言論引發島內各界人士撻伐,島內輿論和社會各界紛紛譴責賴清德「台獨」言論。就連親綠媒體人吳子嘉也稱,賴清德的做法「讓兩岸從冰封掉入高度不穩定的險境」,賴毫無疑問地成為了「破壞現狀的新麻煩製造者」。
  此外,賴清德上任臺當局「行政院長」後,展開「一例一休」(每週休息二天,其中一天為例假日不可加班,另一天為休息日可以加班)「修法」。2017年10月,臺當局「勞動部」版本出爐,共有五大方向,包括「鬆綁七休一」、「加班核實計算」、「延長工時上限」、「特休假遞延」、「輪班間隔」等五大面向。將把現行的「7休2」改為「14休2」,勞工最長可連續上班12天不違法,引來勞團痛批讓臺灣勞動條件惡化。賴清德提出的這個「『勞基法』修正草案」,被稱為史上最惡劣的「『勞基法』修正草案」,在民進黨強力推動下,該「修正案」於2018年1月10日在臺民意機構「三讀」通過,臺灣加班工時上限從1個月不得超過46小時提高到1個月54小時。對此,臺灣「勞團」放話稱,在2018年「九合一」選舉中,將用選票懲罰民進黨,並在抗議現場撒出了大批冥紙,送給民進黨。
  2018年11月24日,臺舉行「九合一」的地方公職人員選舉,選舉結果民進黨大敗,蔡英文在民進黨總部宣佈辭去黨主席,賴清德也宣布辭去「行政院長」,為敗選負責。2019年1月11日,賴清德正式率「內閣」總辭,由蘇貞昌接任「行政院長」,組建新團隊。
  賴清德原是民進黨中最為激進的派系「新潮流系」的明星級政治人物。「新潮聯繫」在民進黨內舉足輕重,在臺行政機構、民意機構中和民進黨黨內都擁有強大實力,連蔡英文也倚重。雖然「新潮流系」力量強大,卻長期信奉「老二哲學」與「悶聲發大財」,陳水扁與蔡英文都並非「新潮流系」出身,「新潮流系」更多是在「老大」以及其他派系都沒有察覺的情況下「匍匐前進」,悄悄地經營島內勢力,讓老大去「背鍋」,自己則成為最大的贏家。蔡英文主政8年,「新潮流系」大量「幹將」進入她的執政團隊、臺灣「公營」事業單位,謀取政治、經濟與社會資源,並影響蔡英文當局施政方向。「新潮流系」一家獨大的實力一直被民進黨內其他派系詬病。蔡英文執政期間,以賴清德為首的「新潮流系」咄咄逼人的態勢加劇了與「英系」的矛盾;雖然蔡英文當局目前還重用大批「新潮流系」政客,「新潮流系」與蔡英文間因此經常出現激烈衝突。
  2019年3月,蔡英文謀求連任時,賴清德卻突然宣佈參加2020年「大選」黨內初選,從蔡英文的助手變成了競爭對手,就此上演「逼宮大戲」。雖然賴清德的激進「台獨」路線也得到民進黨中不少人的支持,但是當時出於對蔡英文的忌憚,沒有多少人敢公開站在賴清德一邊。2019年6月,民進黨2020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初選民調啟動,蔡英文戰勝賴清德成為民進黨候選人;11月,賴清德成為蔡英文的「副手」,「蔡賴配」於2020年1月贏得「大選」。
  2022年11月26日,臺灣地區「九合一」地方選舉落幕,結果民進黨大敗、國民黨大勝,蔡英文被迫辭去黨主席為敗選負責。臺媒報導,「九合一」選舉民進黨敗選後,賴清德就開始整合除「英系」與「蘇系」之外的其他派系。同時,賴清德通過身邊人士對媒體放話,營造出一種黨內對其眾望所歸的氛圍。賴清德最終決定參選民進黨主席,並在12月8日致電蔡英文告知其決定。2023年1月,賴清德在民進黨第17屆黨主席補選中勝出,成為新任民進黨主席。
  2023年4月,民進黨召開中執會通過2024年「大選」提名候選人案,正式公告由賴清德代表民進黨參選2024年「大選」。4月起,賴清德就在臺灣各縣市成立民間性質的「信賴臺灣之友會」,7月又啟動成立各行業領域團體後援會。8月為營造參選聲勢「出訪」。2023年11月,賴清德正式宣佈其「副手」人選由臺所謂「駐美代表」蕭美琴出任。由於藍白合作破功等原因,分裂的在野勢力沒有實現「下架民進黨」的目標。2024年1月13日,臺灣兩項選舉落下帷幕,賴清德以558萬票、40.05%的得票率成為臺灣地區新一屆領導人。但是民進黨在「立法院」僅獲51席,而國民黨獲得52席(還有偏藍的無黨籍2席)成為「立法院」第一大黨,韓國瑜當選「立法院長」,國民黨掌握了「立法院」的主動權。賴清德雖然贏得「大選」,但是4成得票率並不能代表島內主流民意。2024年1月,賴清德當選臺灣地區領導人以後,宣佈不再參與「新潮流」派系運作,以維繫其「綠營共主」的地位。
  賴清德未來執政至少要面對多重挑戰。第一,黨內挑戰。與之前相比,民進黨失去中間、經濟、知識選民以及年輕選民,賴在震天的民怨噓聲中登場,要改變民進黨貪瀆失德的形象,否則不會有好下場。但是,賴清德本身問題重重、政德不彰,何以服眾?且作為比蔡英文弱勢的領導人要平衡民進黨內各派系的關係與利益,談何容易?第二,政黨競爭挑戰。國民黨握有三分之二地方縣市的執政優勢,藍白在「立法院」佔據多數,在「預算案」及重大「議案」審查等方面掌握了主動權,將給民進黨造成很大壓力,民進黨當局很難再像蔡英文執政時期那樣為所欲為。第三,兩岸關係挑戰。蔡英文執政八年,處理兩岸關係和島內民生事務均表現糟糕,以致民怨沸騰。要和平、要發展、要交流、要合作,是兩岸同胞的共同心聲,是島內主流民意。賴上臺伊始即發出「台獨」挑釁,加劇臺海緊張局勢,島內的經濟貿易、民生福祉、安全環境等等都將受到嚴重影響。
  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融合發展和增進兩岸同胞福祉是主流民意,實現祖國統一是曆史大勢。民意不可違,趨勢不可擋,「台獨」是絕路。賴清德的「5・20」講話在島內引起軒然大波。5月20日,國務院台辦發言人陳斌華就臺灣地區領導人「5・20」講話中有關兩岸關係內容表示,當前,臺海形勢複雜嚴峻,根源在於民進黨頑固堅持「台獨」分裂立場,拒不承認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勾連外部勢力不斷進行謀「獨」挑釁。賴清德就任講話頑固堅持「台獨」立場,大肆宣揚分裂謬論,煽動兩岸對立對抗,妄圖「倚外謀獨」「以武謀獨」。要和平不要戰爭、要發展不要衰退、要交流不要分離、要合作不要對抗,是島內的主流民意。臺灣地區領導人罔顧民意、逆流而動,釋放了謀「獨」挑釁、破壞臺海和平穩定的危險信號,充分暴露了其「台獨工作者」的本性。
  (三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