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路氹城戶外表演區具有多重意義 陳觀生

  為配合「1+4」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策略,促進社會可持續和高質量發展,打造澳門成為「演藝之都」,特區政府經充分評估,選址路氹城一幅面積九萬四千平方米的國有土地,臨時用作「澳門戶外表演區」。行政長官賀一誠表示,未來特區政府將持續透過多面向的文化政策,積極支持演藝事業發展,全力建設「演藝之都」,讓文化成為澳門經濟新動力,發揮澳門作為「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的作用及「文化+」的聯動效應。
  路氹城建五萬人戶外演區
  賀一誠表示,發展演藝及會展是澳門非博彩業發展的一部分。其中,近兩年演藝發展良好,不少國際藝人很喜歡來澳演出。但本澳室內場地較小,最大的室內場容納一萬六千人。室外場地又影響附近居民。政府目前已找到新的室外場地,既不會影響居民,又在五星級酒店包圍之中,至少能容納五萬人,最多達八萬人。希望今年底完成建設,明年投入使用。
  據媒體報道,表演區位於機場大馬路與網球路交界、場地北迎網球路、東北面為機場大馬路,預計可容納觀眾約五萬人。表演區的建設將為未來本澳舉辦大型戶外演出創設優良條件,吸引國際級水平演出落戶本澳。
  社會文化司司長歐陽瑜表示,政府選址路氹一幅9.4萬平方米的土地,臨時用作「澳門戶外表演區」,可容納約5萬觀眾。爭取年底舉行試營運表演,測試人流管制、交通安排、保安管理等方面。希望明年一月或二月可舉行首場表演。歐陽瑜表示,選址考慮包括不能太近民居且需要足夠面積,當局認為有關土地在人群疏散、食、住及交通等方面均相對方便,故經綜合考慮和評估,選取較近澳門蛋和度假村的土地。現時當局會平整土地,以及設置適量座位和洗手間,其餘需由主辦方自行設置包括舞台,「初步而言,不會搭建舞台,因每個表演的舞台設置都不同」。
  有演藝業業者認為選址合適,設施配套宜前瞻部署、通盤考量。本澳建大型表演設施,是吸引頂級藝人來澳的「入場券」。他形容戶外表演區是「基本設施」、是吸引頂級藝人的「入場券」,欠缺大型場地,難以發展「演藝之都」。新場有助擦亮澳門國際大都市「金名片」,有大型場地才有條件爭取全球頂級藝人來澳。藉着國際藝人來澳表演,全球媒體會報道澳門,對外宣傳文化、娛樂事業。也不排除日後旅客來澳目的會變為「睇騷」。
  他們還建議,要打造「演藝之都」,觀眾體驗尤為重要。來澳期間的交通、餐飲、住宿,演唱會後疏散、分流各個環節均需要兼顧。配套首要考量是酒店,五萬至八萬人的場館,單以澳門目前四萬七千間的客房量來說,顯然不夠,連同橫琴的一萬多間客房,也才勉強足夠。他認為需要一些便利政策支持,日後也有必要加快酒店房間的供應。他表示,縱使並非所有觀眾都會過夜,但要發揮演唱會經濟、吸引國際客等目標,酒店是重點。場地配套上,公共衛生間也是問題。如僅設置流動廁所,可能並不足夠。其次,需要顧及藝人快速離場通道、車位等。疏散方面,澳門地小人多,沒有空曠地區作緩衝疏散,也沒有地鐵,難參考外國大型場地設施的做法。在澳門,除了巴士、輕軌,建議可安排特別專線分流觀眾到澳門各區,既快捷也有助帶動和活躍各區份。如今旅客來澳觀看演唱會口碑相當好,但若要維持口碑,相信新場要做好系列配套,規劃要全面、具前瞻性。在亞洲,泰國、新加坡均在積極推動演唱會經濟,但要成為觀眾和藝人「首選」,需要自身有競爭力,其競爭力講求觀眾體驗。
  促文化與旅遊相輔相成
  全球一些知名城市都以演藝事業作為發展定位,如「倫敦西區」和「紐約百老匯」等成功案例,因演出活動而聚攏的人氣會輻射到住宿、餐飲、交通及旅遊購物等多個領域,隨著近年演藝經濟成為城市旅遊觀光與消費的新模式,香港、北京、上海及澳門等城市均提出了「盛事之都」或「演藝之都」的建設構想,並希望將演藝活動帶來的客流量轉化為文旅消費增量。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內地專業劇場演出的場次、票房收入和觀演人數與2019年同期相比分別有大幅增長,顯示出演藝業的經濟效能和社會功能逐步放大。而澳門2023年政府及民間企業舉辦的大型演出超過2千項,各項藝文活動總共超過1萬場次,參與人次接近2千萬,綜合度假休閒企業大型演唱會等活動觀眾達到100萬人人,產生約11億票房的經濟價值,這些亮麗數字亦顯示出澳門具有文化消費的觀眾市場。
  特區政府公佈的《澳門特別行政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規劃(2024-2028年)》,文化產業作為推動本澳「1+4」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重要一環,希望藉此發揮跨界聯動的加乘作用,打造全新的城市文化名片,促進文化與旅遊相輔相成,拓寬發展空間。特區政府也提出了相關策略。
  其一,持續擴大藝文節慶影響力,豐富本澳文旅元素。透過舉辦「澳門藝術節」、「澳門國際音樂節」,以及「相約澳門——中葡文化藝術節」等藝文盛事,不斷引進更多高質素節目,持續擴大本澳演藝盛事的品牌效益,加強演藝領域在文化產業中的融合發展,積極將更多國際知名演藝作品引入澳門,進一步豐富的澳門演藝形式和文旅內容,讓更多人感受澳門的文化多元與城市魅力。
  其二,優化演出項目配套,加強文化資源創新利用。利用專業演出空間助力本澳劇場創作創新。又聯動六大綜合度假休閒企業推進歷史片區活化工作,開發更多本地元素的旅遊、美食、音樂、藝術及演出等跨領域融合的文化消費項目和特色體驗,促進文化旅遊深度融合發展,藉此豐富演藝之都的文化內涵。
  其三、扶持本地創作,打造藝文精品。本地演藝團隊是打造「演藝之都」的基石,為培養本澳人才梯隊,推動本澳藝文團體朝專業化、市場化發展,特區政府通過文化發展基金的一系列資助計劃,⿎勵演藝界善用澳門獨有的文化資源,創新打造具代表性的本地藝文精品,塑造澳門品牌。基金並不斷搭建平台,推介本澳優秀節目到外地進行公開演出,鼓勵文化展演領域的機構向商業運作轉型,擴闊商演機遇。利用舉辦國際藝文活動的契機,鼓勵本地藝團與外地藝術家及藝團進行更廣泛交流創作,促進本地演藝產業的成長及發展。透過大型節慶盛事,為本澳演藝界創造更多展演機會,重點支持業界打造更多文化藝術精品,推動本地藝團走向專業化。
  其四、加強文化傳播力,促進亞洲文化與旅遊發展。借助「一基地」聯合工作委員會的機制,澳門與內地加強推進開展多項活動,不斷深化文化交流及合作,吸引更多內地及國際知名藝團和劇目來澳,更可藉此擴大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文化交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推動中華文化從澳門走向世界。
  文化局稱,近年多項大型演藝活動相繼在本澳舉辦,在室內場館以外,業界亦對大型戶外演出場地產生需求。「澳門戶外表演區」將設有供舉辦大型演出活動的基本設施及配套,發揮新建場地配套優勢,引進國際級演藝節目,並吸引海內外籌劃大型室外文化節慶、演藝節目及巡演活動的機構來澳舉行國際級演出。
  演藝之都與文化之城相互成就
  澳門作為國際著名旅遊城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旅客可漫步在大街小巷,感受歷史文化的氣息;也可在現代化的建築群中,體驗五光十色的繁華。這種獨特的城市環境,令小城成為全球充滿魅力的旅遊目的地之一。
  賀一誠表示,澳門不能只靠博彩業一業獨大。特區政府痛定思痛,下定決心產業多元,按照中央多年指示及澳門實際情況,集中發展四大產業。去年制訂了經濟適度多元五年發展規劃,相信四大產業經過五年發展會有效果。
  經過一段時間的推動,其中有些產業已漸漸明晰:如文化產業明確今後應當吃「文化飯」,應當有「文化范兒」,在文化創新與產業發展上持續發力,著力打造「文化澳門」新形象。澳門早前獲得二五年「東亞文化之都」美譽,未來宜善用這塊金名片,深化國際市場宣傳推廣,提升知名度及旅遊城市競爭力。
  從明代開始就有不少文人到過澳門,在文學創作中留下了生動的「澳門形象」,屈大均、吳曆、印光正、何紹基、魏源、康有為、丘逢甲等都在此留下了詩文作品。在400多年的歷史進程中,澳門形成了「中西交融,多元共存」的獨特文化魅力。如今,這自然就成了澳門的文化資源。
  澳門與葡語國家有著廣泛聯繫,同時與海外華僑華人關係密切。這種獨特的文化淵源,可以轉化為文化資源。如果澳門能建成文化之城的話,那麼就可以把中國文化廣泛介紹到葡語國家乃至世界各地,同時,也可以把頗具特色的葡語國家的文化彙聚起來,讓更多的中國人有所瞭解。
  發展文化產業是政府促進經濟適度多元的重要舉措,期望利用豐富文化資源,首先推動文化旅遊,帶動創意設計、視覺藝術、文化展演等協同發展;並鼓勵文化貿易、拓展文化金融,逐步完善文化產業鏈,打開一扇區域協作的大門,拓展廣闊的區域和國際市場。
  入得其境,方知其美。地域性和文化性的有機結合,使得旅游演藝既是旅游產品,更是文化作品。隻有把「此景」「此事」「此人」融合起來,把「山脈」「水脈」「心脈」貫通起來,才能喚起歷史的記憶、形塑文化的認同,真正為當地連人脈、暢經脈、續文脈。因一台劇,赴一座城。杭州宋城,《宋城千古情》繪就歷史與文化、情感與藝術的畫卷﹔武夷山麓,《印象大紅袍》演出「飲罷方舟去,茶煙裊細香」的意蘊﹔驪山腳下,《長恨歌》展現千門萬戶、千歌萬舞的大唐風華……中國式的山水意境、地方化的文化抒懷,旅游演藝正日漸成為各地的「新名片」,讓大批游客沉醉其中。
  旅游演藝,是地方歷史的一種凝練書寫,也是地方文化的一種詩意表達。游客與旅游演藝,無疑形成了一種「雙向奔赴」。據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旅游演藝場次超15萬場,觀演人數超過8000萬人次,票房收入超過166億元。從供給側看,優質旅游演藝項目深度激活了當地文旅資源,讓「日游夜演」成為常態﹔從需求側看,契合了游客充分感受當地歷史文化、民風民俗願望的演藝產品,讓旅游體驗更豐富、更立體。也正因此,文化和旅游部印發的《國內旅游提升計劃(2023—2025年)》明確提出,拓展旅游演藝發展空間,發展特色旅游演藝項目,推動旅游演藝提質升級。
  「澳門戶外表演區」正是順應旅游演藝發展而生。一直以來,文化與旅遊相輔相成,文化賦予旅遊景點和產品更深層次的意義;旅遊則成為文化載體,把豐富的文化內涵傳遞給各地旅客。「澳門戶外表演區」不僅有助打造「演藝之都」,更為本澳文化與旅遊行業的融合發展帶來全新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