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內地與澳門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框架下,內地提高自澳門入境的居民旅客攜帶自用行李物品的免稅額度。國家財政部、海關總署、稅務總局六月廿八日聯合對外發佈公告,自香港、澳門進境居民旅客攜帶行李物品免稅額度自今年七月一日起由五千元提高至一萬二千元人民幣。對於短期內多次往來兩地的居民旅客,或自澳門經橫琴「一線」口岸進入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居民旅客,其攜帶行李物品則按現行規定執行。有關措施自今年七月一日起,先行在四個往來內地與香港的口岸,以及兩個往來內地與澳門的口岸(拱北及港珠澳大橋珠海公路)實施;自今年八月一日起,推廣至全部進境口岸(橫琴「一線」口岸除外)。
利好消息一出,旋即引起廣泛迴響。行政長官賀一誠隨即發表文告,代表澳門特區政府對中央再次出台惠澳措施致以衷心感謝,指這是中央為順應本澳社會訴求而作出的重要舉措,再一次體現中央對澳門的重視和厚愛。賀一誠稱,免稅額度提高,將有助促進本澳的旅遊消費增長及推動社區經濟,惠及包括零售業在內的中小企,助力澳門特區整體經濟穩步向前發展。在中央大力支持下,澳門於第一季首膺內地出境旅遊者最滿意目的地。行政長官藉此感謝商務部、財政部、海關總署、稅務總局、國務院港澳辦及相關中央部委長期以來對澳門的支持和協助。特區政府將繼續與社會各界同心協力,共同落實好中央一系列的惠澳措施,把澳門國際大都市「金名片」擦得更亮,以答謝中央的關愛和支持。
有全國人大代表表示,有關政策無疑令人非常振奮,充分體現中央對港澳的高度關心和支持,對密切內地與港澳交流交往、推動港澳經濟發展、推進港澳更深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具有積極意義。免稅額提升配合「團進團出」措施,以及緊接「深中通道」開通、將有利灣區間居民、旅客互動,利好區域間的經貿合作,加速灣區一小時生活圈的構建。
有本澳商界代表則表示,內地居民赴港澳購物免稅額由五千元提升到一萬二千元,額度較原來升超過一倍,相信對旅遊業、零售業起到提振作用。對商界而言,免稅額越高越好,如提升至五萬元,但亦理解涉及多方面的考量,希望日後免稅額可逐步提升。暫時難估計免稅額度提升對零售業生意有多少幫助,預計會向好。
誠然,增免稅額好處多多,一方面,澳門作為內地「自由行」的目的地,很多旅客都是衝着免稅旅遊購物目的而來,況且內地經濟發展一日千里,居民消費力、購買力早已不可同日而語,調整旅客免稅額是與時俱進的做法,為遊客帶來更多的便利和實惠,滿足他們的購物需求。
另一方面,增免稅額對澳門盤活多元化旅遊經濟,包括零售和手信業及下游產業等起巨大拉動作用,對澳門中小微企業帶來新機遇,惠及社區。一般而言,中小微企為地方和國家經濟及維持生計作出重要貢獻,尤其對弱勢群體而言。如果得到足夠的支持,中小微企有可能促進經濟轉型、創造就業,促進公平的經濟增長。對於本澳來說,中小微企同樣在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是重要的就業力量。中小微企佔本澳企業總數超過九成五,為不同學歷和年齡層次的居民提供大量就業機會,是吸納就業人口的重要渠道。此外,中小微企與居民日常生活關係緊密,為居民提供多樣化的產品和服務,其穩定發展,可豐富居民物質生活需要。因此,扶持中小微企,對穩定居民就業、穩定經濟基本面有重要作用。
而事實上,特區政府亦一直將扶助中小微企發展列為施政重點,為中小微企發展提供各類支援措施。如經科局多方位結合各區特色資源,推動各界共同參與,運用創新科技展現社區特色魅力,結合區內美食元素,加強線上線下宣傳推廣,引領人流進入社區帶動消費。包括:已舉辦多項促進消費活動引客入區。與地區商會合作推行「特色店計劃」,協助社區商戶利用新媒體推廣營銷等。近年,先後在多個社區添置打卡裝置,為傳統街區注入創新元素,以及推出數字化支援措施,鼓勵社區商戶與時俱進,開拓商機;在經營管理方面,生產力暨科技轉移中心一直推行的ISO國際管理系統認證,近年受到愈來愈多中小企重視。科技創新方面,目前除了科學技術發展基金為中小企提供研發資助外,生產力暨科技轉移中心亦提供資訊科技發展培訓、科技應用等提供支援,促進中小企在跨境電商、電子支付方面有相當不錯成效;乘着一系列中央惠澳舉措出台,包括內地參團旅客七日內可以「團進團出」方式經橫琴口岸多次往返兩地,以及今年至今新增十個內地城市開放港澳「個人遊」等,旅遊局全力用好各項惠澳舉措,推出「澳門有禮運動」,邀請全民參與,並以「旅遊大使,你我都是」為活動口號,鼓勵全城各界以禮待客,宣傳澳門有禮都市形象,提升旅遊服務質素,令旅客感受到澳門是友善的旅遊城市,繼而「一來再來」。另一方面,政府與業界朝著國際大都市「金名片」方向進發,不斷深化「旅遊+」項目,做好「演藝之都」、「體育之城」,或在大健康等四大產業方面打造新名片,吸引內地旅客的同時,也引起國際旅客關注、瞭解澳門,繼而來澳旅遊消費,帶動經濟發展。
今年以來,澳門的旅客量、航班量等逐步上升,經濟表現持續好轉,特區政府促進經濟復蘇取得階段性成效,為澳門社會帶來新生機,大大提振了居民及各行各業的信心。從今年首五月訪澳旅客接近1,417萬人次,按年增加逾5成,約為一九年的82%;首季旅客總消費達203.5億元,按年增近36%,更較一九年同期高出2成,首季旅客人均消費亦較一九年同期錄得約四成三的升幅,可見一斑。亮麗的數據亦反映主要受惠綜合旅遊復甦強勁拉動,本澳中小企按理同受惠於此。
惟經濟復甦存有不平衡現象,民生區同旅遊區呈現「冰火兩重天」,社區商戶普遍感受不到旅遊業復甦帶來的喜悅,今年生意續走下坡,「吉舖」越來越多。有中小企業者就透露,去年本澳對外通關後,旅客開始重臨澳門,在社交媒體助力下,吸引部分旅客到社區深度遊。儘管今年旅客保持升勢,但深度遊的氣氛不及去年強,加上居民消費外流擴大、五月連日天雨影響,生意較去年底跌近半。居民消費外流趨勢持續,需要不停提升產品質素、保持新鮮感,留住居民消費力。旅客情況則不同,首先,可能是旅客消費預算減少,大部分即日來回「到此一遊」,集中去景點周邊消費或直接往前賭場,自然忽略社區深度遊;其次是早前社交媒體充斥「窮遊」澳門攻略,大部分圍繞賭場的優質免費食品,旅客更無意進一步深入社區。儘管政府叫停賭場免費小食,但在社交媒體興起的社區深度遊風向已變,需要時間重新凝聚流量關注,中小企也不會立即受惠。社交媒體深刻影響旅客的消費習慣及行為,除了商戶、社區要加強社交媒體的宣傳推廣外,政府也要帶頭於社交媒體集中推廣各社區深度遊,重新吸引流量關注;並優化社區配套,提升旅客的社區深度遊體驗,在社交媒體上營造良好口碑,吸引旅客回頭重遊。
此外,旅遊行業自身也有復甦不均現象,有的推「自願無薪休假計劃」,有的即使宣佈加薪,也反映旅客消費力下降,如客戶購買單價降三成。從統計暨普查局資料顯示,今年首季零售業銷售額按年減一成二,主要是去年同期處於疫後消費需求集中釋放,形成高比較基數。但十一項主要零售中,只有超市類持平、中式食品手信上升,其餘均有不同跌幅,正好印證旅客消費模式大變。主要受當前人民幣匯率下跌、港澳元匯率優勢較疫前弱影響,但也受疫後外圍競爭加劇、網購發展迅速、內地品牌冒起等因素影響。如疫後,全球各地的航班加快恢復,如內地的國際航線已較去年顯著增加。內地旅客的外遊選擇眾多,其中日本因匯率下跌、消費體驗佳等因素,吸引內地的東北、華北旅客,難免分薄訪澳客源。另外,近年內地品牌迅速興起,價格、質量有一定保證,加上近年經濟前景未明,大眾市場有消費降級趨勢,故價廉物美的內地品牌有其吸引力。旅遊行業也不見好,民生區店舖空置增加,可見不是說旅客多了,問題就可完全消失。
同理,增免稅額必然是好事,對消費市場有一定刺激作用。但時間一長,旅客消費意慾仍會受全球經濟環境前景未明所影響。加上提高免稅額,不等於旅客會立刻來澳消費。尤其旅客一向把港澳「連成一線」,及至海南一年免稅額是十萬元,外圍競爭並不弱。
故歸根到底,「打鐵還需自身硬」,關鍵在於本澳旅遊、零售及餐飲業能否把握機遇,快速適應市場變化和消費者需求,積極做好準備,持續優化營商環境、軟硬件及提升服務品質,並須結合文化、美食、歷史、娛樂等優質購物及消費體驗。業界可考慮調整經營策略,深入了解新型消費者偏好,提高產品品質和種類,滿足不同層次遊客的消費需求。同時,可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加強產品宣傳推廣,提高商品曝光度和吸引力,共同為旅客帶來優質的消費體驗。雖然澳門今年首季成為內地出境旅遊者最滿意的目的地,但仍需不斷優化旅遊體驗。可增設直達主要景點的旅遊巴士專線,提高遊客出行便利性和舒適度。同時加強與公交的配合,完善城市交通網絡,讓遊客旅遊更順暢。
此外,澳門還需持續完善旅遊配套設施,為遊客創造更豐富多彩的體驗。可推出更多特色美食、娛樂項目,滿足遊客多元化需求。隨着會展業向好發展,政府致力推動「演藝之都」,會展活動、與演藝相關項目消費力強勁,澳門可舉辦更多會展、演藝等活動,吸引旅客來澳,刺激消費。重視旅遊從業人員服務意識和技能培養,不斷提升整體服務水平。只有不斷提升旅遊服務質量,健全消費市場監管機制,加大打擊仿冒產品行為,保障消費者權益,增加遊客消費信心及滿意度,澳門才能在激烈市場競爭中穩扎穩打,進一步擦亮澳門國際大都市「金名片」,鞏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地位,吸引更多遊客來澳門消費及旅遊。
百家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