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委會候選人實現摒棄「來來去去呢班人」陋習

  行政長官選管會本月十二日張貼三百四十八名參選人名單後,由於沒有人或團體提出上訴,選管會根據《行政長官選舉法》的規定,於昨日中午十二時在公共行政大樓地下,張貼《被確定接納的候選人名單》,並未出現變動。至此除了有微弱差額的勞工界及教育界之外,其他各個界別的「票選選委」,都已塵埃落定。因為在八月十一日的投票中,幾乎所有的候選人都可以獲得過半數票。至於其他的「當然選委」如全國人大代表,「推定選委」如全國政協委員的代表、立法會議員的代表、市政機構成員的代表,還有宗教界的代表,由於是「法定等額」,因而也將是「打風都打唔甩」地篤定當選。
  這次行政長官選委會「票選委員」名單的公佈,在坊間最大的反應,是年齡大多為六十五歲以下,當中一百二十多多人是首次參選,凸顯新老交替、薪火相傳的「新形勢,新人事,新氣象」。實際上,有三分之一的「老委員」,除了極少數因為逝世、被判刑等原因而不再參選之外,絕大部分是因為年齡超過一定「額度」亦即七十三歲而不再參選的,據說具體「界線」是一九五零年一月一日之前出生者。這些人,雖然有的人仍然「戰鬥在第一線」,或是雖然已經退出「第一線」,但過去曾經為澳門回歸及「一國兩制」事業作出重要貢獻,甚至是各界別、各階層的「頂層」代表人物,但參考內地政治公職任職年齡「界線」的慣例及規定,還是要「退下來」。按此做法,可能今後每屆行政長官選委會的選舉,都將會設有年齡「界線」。按照五年一屆的規律推算,二零二九年的第七任行政長官選舉,選委會委員的參選年齡界限是在一九五五年一月一日之前出生者,不再參選。此後每五年一屆的選委會選舉,按此類推,成為一個制度。
  倘此,就將能讓「來來去去呢班人」的現象逐漸消除,實現「一國兩制」、「愛國者治澳」事業的新老交替、薪火相傳。而且更是能夠從過去「澳門街」的「人情管治」中,脫胎換骨地走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建設。
  「來來去去呢班人」這句名言,出自於香港大律師廖瑤珠之口。廖瑤珠不但是學貫中西的大律師,一九八一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司法部委為公證律師,一九八五年任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一九九二年被聘為港事顧問,一九九三年任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預備工作委員會委員,一九九六年任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一屆政府推選委員會,是第七、八届全國人大代表,對香港基本法的起草、實踐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而且她更是時任國務院港澳辦主任的廖承志有親戚關係,她的父親廖恩德與廖承志的父親廖仲愷是堂兄弟,因而成為何香凝的「御用西醫」。在國共內戰中,廖承志曾被蔣介石追捕,最後藏身於香港西醫廖恩德的家中而逃過。因而她能夠經常當面向廖承志提出各種意見和建議。這些意見和建議,如「愛國不分先後,但愛國必須分真假,必須注意『忽然愛國』」,及「應當避免『來來去去呢班人』現象」等,獲得中央港澳政策執行機構接納。並在「一個中國」的感召和中間左派的帶動下,一些在前港英統治時期身處高位的官員,包括行政、立法兩局議員,包括前高官,都參加到爲香港回歸而出謀獻策的隊伍中來。如行政立法兩局議員鍾士元、范徐麗泰、李鵬飛。這些人與傳統左派一道,對香港的平穩過渡作出了貢獻。整個八十年代,中央在香港統戰工作基本上擺脫了廖承志曾經批評過的「一左兩窄」,一片欣欣向榮。
  澳門社會也曾經出現過「來來去去呢班人」的習慣做法,在過去是被視為「穩定社會」、「促進和諧」的優良傳統,並也確實是在過去的社會氛圍中,曾長期起到某些正面作用。但隨著廣大「澳人」對「法治」的要求日高,從嚴格的法制觀點看,「來來去去呢班人」就形成了「身份重疊」的問題。在涉及到金錢、權利等利益時,還構成了「利益衝突」的行政違法問題。這種「來來去去這班人」機制,最令人反感的是,它是建基於唯有傳統社團領袖正確,其餘人皆不可信任的「排他」思維定勢之上。不利於團結大多數,更不利於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更遑論善於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而且,也不利於統社團內部的薪火相傳、後繼有人。
  實際上,過去就有一些曾經做出過重大貢獻的社團或其代表人物,躺在過去的功勞椅上吃老本,老是以為自己才是「愛國愛澳者」,別人都是「不夠格」甚至是「反對派」,以「只有自己才是一枝花,別人都是爛茶渣」的「唯我獨愛國愛澳」心態,以我劃線,非要把一些本來就是共同為愛國愛澳事業而共同打拼的「盟友」排除在「愛國愛澳陣營」之外,或是把「拉一拉就拉過來,推一推就推過去」的人推到「愛國愛澳陣營」的對立面不可。甚至有些人以做魯迅筆下的「假洋鬼子」為榮,「自己不革命,也不准別人革命」;或是像著名漫畫家方成筆下的「武大郎開店」那樣,凡是個子長得比掌柜高的人都不聘請。這些人,表面上是「唯我獨愛國」,實質上卻是在破壞愛國大團結。
  不要說,這樣做並未能全面、準確地貫徹落實「澳人治澳」,讓更多「澳人」參與的真啻,而且就是在被委任者所代表的界別社團內部,也變成了「有人飽死,有人餓死」,其他人既「報區無門」,也得不到鍛煉機會。其實,這樣高密度地把一些社會政治職務集中在幾個人的身上,即使是他們的能力足夠,「周身刀,把把利」,各類諮詢機構所涉及到的各種專業都樣樣精通,他們也難以有足夠的精力來應付之。長期地超負荷運行下去,「身體機器」的損耗率將會高於其他人,「捧」他變成了「棒」他。
  社會轉型、發展到今日,要做到「鞏固壯大愛國愛澳隊伍」,首先就要破除「來來去去呢班人」的陋習,讓更多的人能夠參與各項社會政治事務工作,真正做到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共同為「一國兩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方針而奮鬥,尤其是要為「愛國愛澳」和「一國兩制」事業薪火相傳下去創造有利條件,致力於澳門特區的政權建設和澳門居民參加國家事務的管理。因而澳門特區政府在安排各種諮詢機構的成員時,應是如此;中央港澳事務工作部門在安排有關政治職務(如政協委員、青聯委員……等),也應是如此,更應當避免有某些人同時兼任多個地區同類職務尤其是政協委員的「㧎位」現象,以騰出職位讓更多的「愛國愛澳」人士得到「報國」及鍛煉的機會。
  在澳門回歸已經四分之一世紀下,各類「又愛又專」的年輕人才如雨後春筍般冒現,他們正是澳門推動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專業對口」人才,也是推動澳門特區實現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主力軍。因此,籍著這次行政長官選委會選舉摒棄「來來去去呢班人」的陋習,將此經驗推介到全國人大代表的選舉,全國政協和地方政協委員的推薦,及澳門特區各類諮詢組織成員的委任方式,讓「愛國愛澳」和「一國兩制」事業一代一代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