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政社民合力共建健康澳門

鄒玖勝
  特區政府日前發佈《健康澳門藍圖》,明確訂立到2030年,須達至二十項具體目標和五十二個評估指標,涵蓋了健康風險因素、精神健康、慢性病、傳染病等範疇,實現提升全民健康素養、普及健康生活方式等多個總體目標。規劃有遠景,有策略,為共同建設「健康澳門」指明了新方向。由於牽涉面廣,未來當局要做好跨部門統籌與動態評估,強化政社民合力,嚴格落實規劃,為建設健康城市共同努力。
  所謂健康城市是指從城市規劃、建設到管理各個方面都以人的健康為中心,以保障廣大市民健康生活和健康工作為重點,由健康人群、健康環境和健康社會構成的有機整體。
  健康城市建設體現了健康理念與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有機結合。在城市規劃與設計方面,注重創造有利於居民身心健康的物理環境;在健康服務方面,提供全面、易於獲取的醫療服務,通過健康教育提升居民健康意識和自我管理能力;在環境保護方面,注重減少工業污染,保護自然生態系統,確保空氣、水質和土壤安全,為居民創造健康生活環境;在社會包容性方面,保障所有居民尤其是弱勢群體,都能平等享受健康服務和資源。此外,健康城市建設致力於營造健康文化氛圍,鼓勵居民採取健康生活方式。
  1984年,在加拿大多倫多召開的「2000年健康多倫多」會議上,健康城市理念首次被提出,強調在多部門、多學科合作的基礎上重點解決城市健康及其相關問題。1986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歐洲區域辦公室啟動城市健康促進計畫,實施區域性的健康城市專案,從健康服務、健康狀態、健康環境和社會經濟等維度建立了4大類53小類健康城市建設指標框架。1987年,加拿大多倫多正式啟動健康城市計畫,通過制定衛生管理法規、採取反污染措施、組織全體市民參與城市衛生建設等,取得顯著成效。隨後,美國、歐洲、日本、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也著手推進健康城市建設。
  我國健康城市專案於1994年正式啟動,北京市東城區、上海市嘉定區率先開展健康城市專案試點工作,東城區把健康教育、污水處理和環境綠化作為切入點,嘉定區將垃圾回收處理作為突破口。1995年,海南省海口市和重慶市渝中區也加入健康城市專案。1996年,健康城市建設活動陸續擴展至大連、蘇州、日照、保定等城市,其中,蘇州成為WHO西太平洋地區健康城市聯盟理事城市之一。2016年全國愛衛會全面啟動健康城市建設工作,公佈了首批38個健康城市試點名單。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了塑造健康灣區,密切醫療衛生合作。推進健康城市、健康村鎮建設。2022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十四五」國民健康規劃》,要求總結推廣健康城市試點有效經驗,打造一批健康城市樣板,創造健康支持性環境。
  澳門特區政府亦早於二〇〇四年響應世界衛生組織的倡議,推行「健康城市」項目,並且透過由十四個政府部門組成的健康城市委員會落實執行有關工作。健康城市委員會緊隨國家衛生健康政策,堅持以居民健康為中心,將健康元素融入各範疇的公共政策及工作中。經過二十年來政府跨部門的通力合作和不懈努力,成功實施多項全方位的健康措施,在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疾病防控、健康促進、醫療設施與服務提升、環境衛生治理,以及健康城市規劃等方面均取得顯著成果,對促進居民健康發揮重要作用。一是公共衛生體系建設與疾病防控方面,特區政府在應對重大疫情時,通過實施一系列防控應對措施,增強澳門公共衛生系統的應急和疾病預防的能力,強化疾病監測和預警機制,以確保快速識別及應對健康威脅。此外,為應對全球性挑戰,實施全面的疫情防控策略,嚴格的防疫控制措施和廣泛的疫苗接種計劃相結合,有效保障居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二是環境衛生治理和健康城市規劃方面,特區政府持續加大環境治理力度,從廢物管理、空氣和水質保護,到垃圾分類及處理系統的升級,並擴建健康休閒空間,如公園、步行徑等,提供優質居住環境。同時,在城市發展規劃中融入健康理念,優化空間佈局,鼓勵綠色出行,創造宜居、宜行的城市空間。此外,致力維護公共秩序和社會治安,確保居民在健康環境中的安全。三是健康促進與教育方面,透過制訂和修改《預防及控制吸煙制度》,以及制訂《預防及控制未成年人飲用酒精飲料制度》,在政策和法律層面做好控煙和控酒規劃。在宣傳方面,以多元化的管道和形式推廣,通過各類健康促進措施,增強居民對健康飲食、運動、心理健康、職業安全與健康等方面的認知,以降低慢性病發病率,提升居民健康水準。四是醫療設施與服務提升方面,離島醫療綜合體北京協和醫院澳門醫學中心落成投入服務,改善澳門醫療衛生的設施和空間,提升專科醫療的服務能力。同時,通過醫院和衛生中心的分級診療和協作,建立電子監測系統,訂定臨床指引和標準,致力於縮減醫院專科門診輪候時間和急診等候時間,讓居民獲得全面、系統的醫療服務。
  可以說,澳門在建設健康城市方面確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需要持續投入,並與區域合作深入推進。另一方面,隨著近年本澳人口老化和慢性病流行,居民生活模式改變和多重影響健康的社會因素疊加,加上全球各地傳染病頻發,也為健康城市的建設帶來新挑戰。一是健康生活方式的實踐不足。據二二至二三學年《澳門中學生健康行為調查》結果顯示,居民在閒暇花大部分時間在各類靜態行為上,以手機及電腦上網為主。九成青少年未能達到每天運動量標準,課餘有七成以上學生花較多時間在電子熒幕娛樂上。此外,約四成居民攝入的蔬菜水果量未達標,主動健康管理能力有待提高。二是肥胖、高血壓、糖尿病和癌症等慢性病的罹患風險上升。據二二年開展的《市民健康及就醫情況調查》,約四分之一的十六歲以上受訪居民患有慢性病,常見如高血壓、糖尿病等,死亡個案中超過八成是由慢性病引起。三是醫療需求持續上升。據香港學術機構去年的《澳門公共臨床服務計劃》研究結果,澳門長者對住院服務的需求是其他年齡組的六倍。
  為此,特區政府反應迅速,在建設「健康城市」的基礎上,根據《「健康中國二〇三〇」規劃綱要》,參考世界衛生組織等國際組織制訂的全球戰略和行動框架,結合本澳的實際情況,制訂了《健康澳門藍圖》。《健康澳門藍圖》以「立足長遠規劃、加強頂層設計、動員全民參與」為特點,涵蓋了政策方向、行動策略、具體目標和評估指標等內容。明確訂立到二〇三〇年須達至二十項具體目標和五十二個評估指標,涵蓋健康風險因素、精神健康、慢性病、傳染病等範疇。20項具體目標包括:1.煙草使用率下降、2.有害使用酒精情況呈下降趨勢、3.遏制身體活動不足情況上升、4.蔬菜和水果攝取量不足情況呈下降趨勢、5.加強精神衛生的有效領導和管理、6.實施精神衛生促進和預防戰略;7.在以社區為基礎的環境提供全面、綜合和符需求的精神衛生與社會照顧服務;8.有效預防和制高血壓、9.有效預防和控制糖尿病、10.遏制肥胖患病率上升、11.加快消除子宮頸癌、12.乳腺癌死亡率呈下降趨勢、13.符合條件者接受預防心臟病發作和腦卒中的藥物治療及諮詢、14.因重要慢性病而導致的死亡呈下降趨勢、15.提升社會對失智症的認識和關注、16.完善失智症登記制度、17.消除慢性乙型肝炎、18.消除慢性丙型肝炎、19.終止愛滋病流行、20.終止結核病流行。
  52個評估指標包括:至2030年,15歲及以上人群煙草使用率相對2010年下降30.0%;中學生現行飲酒率、中學生暴飲率、15歲及以上人群暴飲率、15歲及以上人群重度飲酒率均呈下降趨勢;在遏制身體活動不足情況上升方面,目標是中學生身體活動不足的比例與成人身體活動不足的比例遏制上升;蔬菜和水果攝取量不足的比例呈下降趨勢;至2030年完成制訂和更新精神衛生政策/計劃;落實執行精神衛生相關法律;將精神衛生納入社區醫療衛生服務;加快消除子宮頸癌方面,至2023年女孩在15歲前第二劑人類乳頭狀瘤病毒疫苗接種率≥90.0%、女性在35歲前接受子宮頸癌篩檢、在35至45歲再度篩檢的比例≥70.0%、確診子宮頸癌前病變或癌的澳門居民獲得適當治療的比例≥90.0%等等。
  事實上,特區政府發佈的《健康澳門藍圖》不可不謂之詳細,規劃既有遠景,又有策略,為共同建設「健康澳門」指明了新方向,新路徑。未來當局重在做好跨部門統籌與動態評估,通過加強控煙和控酒,優化生活和工作環境,促進健康飲食和運動,防控重大疾病及維護生命週期健康,綜合施策,推進澳門健康城市的建設,邁向健康澳門的目標。
  有團體就認為,推出「藍圖」有助更好地把健康理念融入至各個公共領域。「藍圖」重點將健康融入所有公共政策,結合衛生、教育、文化、體育等領域資源,並以政府主導、部門合作、全民參與的方式共同落實執行。特別是當中有規劃具體的行動計劃和干預措施,以及二十項具體目標及五十二個評估指標,能讓不同部門在施政中有明確的參照。由於涉及多個不同部門的工作,健康城市委員會要發揮更大的統籌與協調作用,讓跨部門合作能暢順開展。未來城市環境、人們生活習慣仍會不斷變化,少子化及老齡化趨勢對社會的影響程度難以估計,可預見人類的健康風險挑戰也會持續變化,政府應持續評估相關工作,透過短中長期的檢視措施,再按照實際情況跟進與動態調整執行工作。另一方面,「藍圖」提出構建健康數據平臺。期望未來建立的數據平臺能整合現有公、私及非牟利機構的醫療及病歷等系統,將疾病、就診資料實時在相應數據平臺中統計分析,及時更新每年的醫療統計。增加各種慢性病及癌症等資料數據,藉此瞭解本澳居民的健康狀況,提高醫療衛生決策的準確與及時性,支持整體醫療質素的提升。「藍圖」行動策略還明確推動婦女和兒童健康政策,如子宮頸抹片檢查降低發病率,但女性仍面臨新健康挑戰,如乳腺癌、孕產婦健康及精神心理健康等。民間參與對應這些挑戰至關重要,當局可透過加大支持社團、服務機構開展更多健康生活、家庭教育宣傳,普及癌症、慢性病、精神健康篩查等工作,藉此擴大醫療健康政策的覆蓋面,也能分擔公立醫療的壓力,更有效落實醫療資源下沉社區的策略。
  誠然,要建設健康城市,任重而道遠,這需要強化政社民合力。政府需要制訂有利健康的公共政策,優化整合型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加強醫院、診所等醫療設施的建設和完善,確保居民就醫方便,加強醫療人員培養和引進,提高整體醫療服務水平,支持健康管理、康复服务等新興產業的發展;社會亦需要構建支持健康的環境。通過健康企業、健康校園、健康餐廳等計劃,動員社區共同創設健康的生活環境;此外,除了政府和團體的努力,居民意識轉變和主動參與十分重要。當局應加強健康生活方式的推廣,讓更多人關注自身健康,鼓勵居民從被動的接受醫療服務,轉變成主動採取措施——預防疾病的發生,並做好慢性病的自我管理,攜手為健康好家園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