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兼民進黨主席的賴清德,星期日在民進黨「全代會」上致辭,以打破民進黨成立三十多年來,歷任十七位黨主席在「全代會」或其他這是場合上的發言,都是以「國語」為之的記錄,首次以被民進黨人視為「台語」的閩南語致辭,而且還以所謂「民主」來包裝「新兩國論」,喊出要建立「台灣主體性的國家認同」,宣稱要「打造自己的國家:民主台灣」。這是賴清德在「五二零」講話中宣稱「兩國互不隸屬」之後,再一次拋出「台獨」自白,進行「「台獨」挑釁。
對此,國台辦發言人陳斌華作出理直氣壯的回應。他指出,賴清德公然鼓譟建立所謂「台灣主體性的國家認同」,再次暴露了其頑固堅持「台獨」立場、實施「「台獨」分裂活動的本來面目。陳斌華呼籲兩岸同胞團結起來,堅決反對賴清德和民進黨當局的「台獨」挑釁行徑,推動兩岸交流合作。陳斌華重申,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雖然兩岸尚未統一,但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從未分割也絕不允許分割,台灣從來就不是一個國家,也不可能成為一個國家。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兩岸同胞都是中國人,有共同的血統、共同的文化、共同的歷史,中華民族在漫長歷史中,共同建構了包括寶島台灣在內的祖國疆域,共同書寫了中國歷史,共同創造了中華文化,共同培育了民族精神,兩岸同胞從來都是一家人。
在相隔一天后,台灣當局的「外交部」的發言人劉永健「越俎代庖」地作出回應。他聲稱,賴清德的演說內容很清楚,要確立「台灣優先」的國家政策,「建立生活在台灣的二千三百萬人是一個命運共同體的國家認同」。國台辦可以賴清德的演說再讀一遍,但是「惡意扭曲,大可不必」。
而在同一個記者會上,劉永健還針對大陸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對「漢光演習」的批評:任何渲染緊張,以武謀獨,以武拒統的圖謀都必將遭到失敗,回應說,台灣當局為所當為,不接受他國說三道四。以「他國」來指代大陸。
劉永健的所言所行,不要說是其所言內容就是賴清德「新兩國論」的翻版,而且就以其行,也充分反映了台灣當局「外交部」是以「兩國論」來定位兩岸關係,亦即是把大陸視為另外一個國家。
實際上,按照體制和通常慣例,台灣當局對於大陸國台辦就台灣事務發出的言論,應當是由陸委會進行回應。這既是基於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的國際共識,更是基於台灣當局的「憲法」、「憲法增修條文」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的「憲政」和法制設定。正因為如此,台灣當局當年在「大陸工作會報」的基礎上,成立了陸委會,作為與大陸的國台辦的對口單位。因此,此後無論是國民黨執政,還是民進黨掌權,都是由陸委會出面回應大陸國台辦有關兩岸和台灣事務的言論。
而在今次,台灣當局的「外交部」,卻「越俎代庖」地回應國台辦的言論,顯然就是要凸顯,賴清德當局就是要把兩岸關係定位為「兩國關係」的操作,延伸到具體事務行政運作的機關,亦即是「台獨行政化」。
回想到,此前以各種手段推動「賴上英下」的「獨派」大佬,曾經叫囂要「裁撤陸委會」,將陸委會的業務併入「外交部」;也回想到,賴清德在出任「行政院長」時,曾經要推出「身分證去中化」,要將身分證持有人的姓名改為羅馬拼音,棄用傳統的中文,而且還可以選擇用羅馬拼音登記來註記姓名的國語發音、閩南語發音、客家話發音、原住民語發音。因而可以揣測,這是賴清德當局要在行政機關的業務運作推動「台獨化」的啟端,甚至不排除是要為「裁撤陸委會」,將其業務移交給「外交部」試水溫。
實際上,雖然此舉是由「外交部」發言人來釋放試探氣球,但從整體看,卻有著賴清德在幕後進行操縱的痕跡。這是因為,賴清德又兼任「國安會」主委,而「外交部」和陸委會都是受「國安會」節制的單位。而在陳斌華前日發言後,此前很快就作出回應的陸委會,今次竟然是「粒聲唔出」,而是由「外交部」代行。顯然,這並非是因為陸委會「偷懶」或「疏忽」,「外交部」就「搶功」所致,而是「國安會」幕後的「一盤大棋」。
這也就給林佳龍再次獲得一個向賴清德遞獻「投名狀」的機會,以求得在鄭文燦「被拿下」後,自己就可以更受賴清德重用的仕途前景,從而與此前鄭文燦與蔡英文關係親密形成「比照對稱」,亦即建立自己作為賴清德「第一親信」的地位。
這就是物極必反、易位而處了。在過去,賴清德與鄭文燦都是屬於「新潮流系」,鄭文燦還是「新潮流系」的總召及「北流」的領袖,而賴清德與陳菊則是「南流」的領袖。與此同時,由林佳龍擔任會長的「正國會」,卻是「新潮流系」的死對頭。
本來,在民進黨的新生代中,賴清德、鄭文燦、林佳龍是最「冒尖」者,但蔡英文卻偏心於鄭文燦。因而在二零一九年的民進黨黨內初選中,賴清德要挑戰爭取連任的蔡英文時,鄭文燦卻是第一個跳出來支持蔡英文,兩人就不但有了「瑜亮情結」,而且還結下了「樑子」。
林佳龍看到鄭文燦被「拿下」的下場,「識時務者為俊傑」,連忙向賴清德獻上「投名狀」。在看到其「正國會」成員陳亭妃不顧賴清德要推出林俊憲參選台南市長的計劃,要以參選民進黨中常委來捍衛其參選台南市長的機會時,就決定將陳亭妃開除出「正國會」。現在,又透過其發言人回應國台辦的動作,再次向賴清德遞獻「投名狀」。
如果說,林佳龍首次向賴清德獻上「投名狀」,是屬於民進黨內的派系鬥爭的話,那麼,這次遞獻「投名狀」的動作,就是屬於在推動「新兩國論」方面,與賴清德「合流」了。其實,林佳龍本來就是「獨派」,被國台辦「點名」為「頑固台獨分子」。現在,就更是「姣婆遇著脂粉客」,「『獨』味相投」、「『龍』入毒(獨)流」了。
兩岸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