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訪團訪銀川稻漁空間 瞭解當地發展特色農業

  【本報記者劉紹滿25日寧夏報導】由澳門中聯辦臺務部、宣文部組織的「澳門媒體涉臺報導負責人參訪團」進行繼續在寧夏參訪行程,於昨日上午參訪習主席贊稱為「這個地方,這是個好地方」的寧夏銀川稻漁空間鄉村生態觀光園,及參訪沙湖旅遊景區,深入瞭解當地發展優勢特色農業,及生態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的情況。
  稻漁空間是一個位於銀川市賀蘭縣常信鄉四十裏店村,經過數十年的開發建設,昔日雜草叢生的鹽鹼灘,如今變成了稻田畫,自然生態、田園景觀、農業資源與休閒內涵融為一體的鄉村生態觀光園,展現一幅「塞上江南、魚米之鄉」的新畫卷。2020年6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時對這裏的現代特色農業和鄉村旅遊融合發展給予高度評價,稱讚說「這個地方,這是個好地方」。
  據瞭解,習近平總書記2020年在視察寧夏賀蘭稻漁空間生態觀光園時強調,發展現代特色農業和文化旅遊業,必須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突出農民主體地位,把保障農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要探索建立更加有效、更加長效的利益聯結機制,確保鄉親們持續獲益。要注意解決好稻水矛盾,採用節水技術,積極發展節水型、高附加值的種養業,保護好黃河水資源。
  寧夏稻漁空間鄉村生態觀光園總經理趙建文表示,稻漁空間於二零一二年開始建設、佔地約兩千畝的水稻種植基地,主要是利用現代農業生產技術,比如農產品從不施農藥和化肥種養等,稻米空間目前以這個科普效益為主,設有多種親子體驗項目,包括插秧,水下摸魚等,打造成為一個科普教育基地,讓更多年輕人過瞭解農業,愛好農業,甚至利用農業創業。他指出,在基地收入增加的同時,帶動周邊村民致富,除了給予入股的村民每畝田地保底八百元外,還有年底分紅,而且隨著基地的產業鏈延伸,吸納更多周邊村民用工,按照每日工酬約一百五十元,村民每月可增加四千五百元收入,一年十個月可增加四萬五千元左右,實現農業(漁業)產業鏈延伸、產業範圍擴展和農民增加收入,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目前基地亦正與其他省市商討對接,向外推廣項目及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經驗。
  之後,參訪團一行前往沙湖旅遊景區參觀考察,體驗沙湖的生態旅遊魅力,深入感受寧夏沙湖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及推動旅遊高質量發展的成效。
  沙湖地處石嘴山市與平羅縣之間,距石嘴山市區26公里,總面積80.10平方公里,其中湖泊面積22.5平方千米,沙漠面積22.5平方千米,是寧夏境內面積最大的自然湖泊,是碧水、沙山、蘆葦、飛鳥、遊魚等生態自然景觀融為一體的「塞上明珠」。近年來,沙湖持續鞏固水質治理成果,扎實做好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各項工作,並深度挖掘沙湖文化內涵,豐富旅遊業態,延長旅遊產業鏈,提升旅遊服務品質,推動沙湖旅遊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