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季度,澳門本地生產總值增長25.7%,整體經濟保持復蘇發展態勢。澳門經濟今年有望實現兩位數增長。這是澳門特區行政長官賀一誠6月17日在特區政府總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的。
澳門的就業情況也在穩步恢復。今年2-4月,澳門總體失業率為1.9%,本地居民失業率為2.5%,兩項指標基本恢復至2019年12月至2020年2月水準;就業不足率也下降至1.4%。
賀一誠指出,長期以來,澳門「一業獨大」,在新冠疫情期間,經濟遭受了較大衝擊,為此,澳門花大力氣推動經濟適度多元化發展。去年年底,澳門推出《澳門特別行政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規劃(2024-2028年)》(以下簡稱《規劃》),提出逾百項任務,為澳門做好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提供指引。
賀一誠表示,澳門特區政府將把《規劃》落實到每個產業的細節上,落實到具體負責人,讓大家共同把事情做好。他也提到,產業發展的效果不會立竿見影,需要給這些產業一定的發展時間。
今年5月中旬,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主任、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在澳門和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考察調研期間指出,要齊心協力把澳門國際大都市「金名片」擦得更亮。
賀一誠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表示,要擦亮澳門國際大都市的「金名片」,「用行動去擦,靠我們廣大居民的共同努力」。
為了將「金名片」擦得更亮,近年來,澳門特區政府部門、社會團體以及教育界採取了一系列舉措。
6月3日,澳門特區政府社會文化司司長辦公室對外透露,澳門特區獲得2025年「東亞文化之都」榮譽。澳門特區文化局局長梁惠敏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時表示,希望能夠利用好「東亞文化之都」這一殊榮。她介紹,澳門計畫以東亞文化交流融合為主題籌辦串聯全年的盛大活動,包括文化、體育、展覽等,希望在更廣闊的舞臺上講好中國故事,講好澳門故事。
澳門教育界也希望通過加強與中國內地高校聯合培養計畫,培養更多高端人才,來服務澳門產業發展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同時也促進澳門青年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澳門大學校長宋永華6月17日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表示,澳門每年有超過60%的高中畢業生在澳門大學就讀,要通過多種方式促進澳門青年學生融入國家、瞭解國家、服務國家。為此,自2023學年開始,澳門大學與浙江大學、復旦大學等內地多所著名高校推出聯合培養計畫,涵蓋生物醫學與臨床醫學、金融、歷史等領域。
據介紹,聯合培養計畫中的澳門大學與浙江大學「2+4生物醫學-臨床醫學」課程,正常修讀年期為6年。宋永華表示,澳門大學沒有醫學專業,通過該聯合培養計畫,就讀澳門大學的港澳臺及國際學生,可以獲得進入內地一流高校學醫的機會。
擁抱大灣區建設,也令澳門的發展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給我們帶來了更大、更多、更廣的合作空間。」6月16日,中國-葡語國家經貿合作論壇(澳門)常設秘書處副秘書長東晨光在澳門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內地有巨大的潛在機遇,為澳門作為葡語國家交流平臺的角色增添了新的活力,使得澳門對於萄語國家來說非常有吸引力。
澳門作為中國與葡語國家交流的橋樑之城,在文化、經貿和教育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粵港澳大灣區戰略的提出與實施,為澳門建設中葡合作平臺提供新的機遇。在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展示館,來自葡語國家的葡萄酒、咖啡、果汁、食品等特色產品琳琅滿目,其中很多商品都已經通過澳門進入中國內地市場。
東晨光在談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機遇時表示,「葡語國家的企業可以很容易地通過澳門在粵港澳大灣區尋求發展機遇,澳門的影響力已不再僅僅局限於這33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積。」
(《中國青年報》趙安琪趙麗梅/文)
本澳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