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國巴黎舉行的第三十三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昨日進行第二日的正式賽事。獎牌排名榜上,澳大利亚以四枚金牌、兩枚銀牌,共六枚獎牌排名第一;
韓國以三枚金牌、兩枚銀牌、一枚銅牌,共六枚獎牌排名第二;中國以三枚金牌、兩枚銀牌、一枚銅牌,共六枚獎牌排名第三;中國香港則以一枚金牌,共一枚獎牌排名第九。
中國香港獲得金牌的江旻憓是本地出生的擊劍運動員,在二十八日舉行的擊劍女子個人銳劍比賽的決賽中,擊敗法國的奧里亞娜·馬洛-布勒東,獲得冠軍。她早年已在亞洲青少年錦標賽奪得多面獎牌,並曾兩度當選「香港傑出青少年運動員」;參加成人賽後,她先後代表香港出戰三屆亞運,贏得一銀五銅,在亞錦賽亦先後贏得三金四銀六銅。
這是中國香港第三次奪得奧運金牌。前兩次是在一九九六年美國阿特蘭大奧運中,李麗珊獲得滑浪風帆冠軍,及在二零二零年日本東京奧運中,張家朗獲得男子花劍冠軍。
此外,中國香港還在歷屆奧運中,共獲得三枚銀牌、四枚銅牌。尤其是在二零二零年的東京奧運中,共獲得六面獎牌,分別為一面金牌、兩面銀牌及三面銅牌,以獎牌總數計算為歷來最佳。相信在今屆的巴黎奧運中,還將會獲得更好的成績。
當江旻憓為中國香港特區奪得巴黎奧運會首面金牌的消息傳到香港後,香港各界人士祝賀與贊揚,全城彌漫喜悅氣氛的時候,澳門同胞雖然也為江旻憓和香港特區表達慶賀,並在江旻憓領獎時升起香港特區區旗、奏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而喜泣,但仍不禁頓生「人比人,氣死人」的感覺,為何同是「一國兩制」下的特別行政區,中國香港的運動員可以參加奧運並勇奪獎牌,中國澳門的運動員卻是「斯人獨憔悴」,連歷屆奧運的大門也不能跨進,更遑說是奪取獎牌?
這當然首先要怪罪於當年管治澳門的葡國當局。實際上,國際奧委會在一九五零年通過接受並非主權國家的地方以獨立身份加入成為會員後,香港在一九九一年二月就提出申請,三個月後就獲得接納。但葡國卻不重視,沒有推動澳門申請加入國際奧委會。澳門到一九九一年終於提出入會申請,但當時作為國際奧委會成員的葡國的反應仍然並不積極,結果並無成事。一九九五年國際奧委會修改章程,訂明只有獨立國家才能夠成為會員,澳門就是這樣失去了申請入會的資格。
據說,國際奧委會之所以作出這一決議,並非是針對澳門,實際上國際奧委會許多執委都明白澳門的實際情況,尤其是《澳門基本法》和《中葡聯合聲明》都規定,澳門可以「中國澳門」的名義單獨參加國際性體育組織。但為何又有這一決定呢?據說是與國際奧委會前任主席薩馬蘭奇的尷尬處境有關。原來,他的故鄉--西班牙的一個地區,當時正鬧分離活動,意圖成立獨立國家,並申請加入國際奧委會。薩馬蘭奇為了投鼠忌器,而主導了這個決議。這樣做,薩馬蘭奇是維護了自己祖國的統一,也保護了自己的政治聲譽,但卻犧牲了中國澳門加入國際奧委會的機會。
其實,中國奧委會也曾經為中國澳門能夠加入國際體育大家庭作出很大的努力。如澳門奧委會能夠加入亞洲奧委會,並先後派出代表團參加了各屆亞運,甚至還奪得了一些獎牌,並由澳門主辦東亞運與亞室運,中國國家體育總局和中國奧委會,特別是何振樑先生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即使是「中國澳門」奧委會參加國際奧委會的問題,中國奧委會也傾力予以協助。但是,由於國際奧委會曾經作出不再吸納「非主權國家」奧運團體為其會員的決定(不影響已經加入了國際奧委會的會員,如「中華台北」、「中國香港」等),而令澳門難圓「奧運夢」。
既然正是連國際奧委會大多數委員都已明白到,「中國澳門」奧委會的加入國際奧委會的申請,與分裂主義無關,且已得到了其中央政府的認可;而且薩馬蘭奇也已經逝世十多年,故關於中國澳門奧委會加入國際奧委會的申請,如果能想辦法找出一個適當的理由,是可以得到不受上述決議管限的豁免的。這就有勞在國際奧委會中享有盛譽,及擁有話語權的中國奧委會,繼續為澳門特區爭取了。這樣,就可為「澳門國際大都市」這面「金名片」的成色,從「九成九」升到「十足」。
國際奧委會在《奧林匹克憲章》中「奧林匹克主義的原則」條款中有這樣一段話:「每一個人都應享有從事體育運動的可能性,而不受任何形式的歧視,幷體現相互理解、友誼、團結和公平競爭的奧林匹克精神」,這也稱為「現代奧林匹克精神」,就不應當在「中國香港」、「中國台北」都能夠領到國際奧運的「入門券」下,卻將「中國澳門」拒於門外,違背「不受任何形式的歧視」的「奧林匹克精神」。
雖然中國澳門的運動員,能夠在奧運中奪得金牌的機會不是太高,但既然「奧林匹克精神」還有另一層含義:「志在參與」,那也應當曾經在亞運會等次一級運動會獲得獎牌的澳門運動員參與。說不好,這將激勵澳門運動員更能「出成績」。其實,一些「實力」比澳門弱得多的國家的運動員,都能領到「入門券」,就是體現了「志在參與」的精神,並帶有激勵他們勇於提升水平的意思。
同樣遺憾的,還有「中國澳門」並非是亞太經合組織(APEC)的成員。實際上,在「一個中國」架構中的一個國家主體和三個地方經濟體中,中國、「中國香港」和「中國臺北」,都是「APEC」的成員經濟體,而只有中國澳門「望門興嘆」。因此,每年「APEC」的領導人非正式會議舉行,當「APEC」各個成員經濟體的領導人出席會議並身穿主辦國民族服裝「排排企」大合照時,中國國家主席與香港特首,和台灣地區的代表,都是其中一員時,但中國澳門特首卻在「一個中國」架構的兩岸四地中,偏偏是「遍插茱萸少一人」。這與中國澳門未能參加國際奧運一道,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一國兩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在外事範疇上,並未能完全充分享受中央所授予的權利,也未能充分反映一個完整的中國的事實。
造成這種不合理情況,最主要的障礙也是當年葡國對澳門加入「APEC」一事並不積極。當時曾有消息說,中葡聯合聯絡小組已就澳門加入「APEC」的問題進行研究,但遺憾的是,在一九九七年溫哥華的「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通過的《亞太經合組織經濟領導人宣言:聯繫大家庭》聲稱,「APEC」將於一九九八年吸納俄羅斯、秘魯和越南為新成員之後,從二零零零年起,在十年內將不考慮吸收新成員。二零零九年,又決定再延後三年,此期限至今已經屆滿二十多年。因此,我們希望中央政府能以澳門經濟的發展和繁榮,及凸顯澳門的「國際城市」特色和增強「一國兩制」的公信力著想,尤其是讓「澳門國際大都市」這面「金名片」的「含金量」達致十足著想,努力協助「中國澳門」特區加入「APEC」。
華澳人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