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10時半,小橫琴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熱鬧起來。在一間掛滿了溫馨照片、放置著居民手工作品的房間中,澳門長者向《環球時報》記者講述了在內地養老的故事。這些故事時間跨度超過十年——從橫琴尚是一座荒蕪、亟待開發的島嶼開始,到成為配套設施齊備的宜居家園。如今,澳門和橫琴在政策的推動下越走越近,他們期待兩地社會能有更多聯結,讓橫琴的社區生活更有「溫度」。
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前,69歲的關韶嬰剛剛從橫琴口岸過關,來到小橫琴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關韶嬰說:「我住在橫琴,平時會回去澳門上課。澳門理工大學有一個長者書院,退休的長者可以像大學生一樣,在學校裏學習不同科目。」
在琴澳之間穿梭,這是關韶嬰的日常生活。據她講述,大約在10年前,還沒有退休時,她就在橫琴購置了房產,「我們被橫琴的遠景設想所吸引,加上它與我們所住的澳門氹仔距離很近,當時又開始試行澳門單排車跨境等業務,我們就決定來這裏買房養老。」
66歲的陳麗華和關韶嬰經歷相似。她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在2015年左右,由於發展受國家重視、房價又相對較低,橫琴的房子在澳門賣得很火爆,「大家都是領著號、排隊去買房,其中不乏即將退休的長者。」
據陳麗華和關韶嬰回憶,在買房後幾年時間裏,她們沒有在橫琴立刻住下來。陳麗華表示,當時橫琴的基礎設施還沒有發展好,居民入住率不高,她和丈夫一年才過來一次,大年三十還需要開車1小時去橫琴碼頭,才能買上需要的東西。「儘管空氣和自然環境比澳門更好,但還不夠熱鬧。」關韶嬰說,「但我始終抱著『開荒者』的樂觀積極心態,期待橫琴之後的發展。」她將當時的橫琴比喻為多年前的澳門氹仔,「總會有一天從一片荒地中長出林立的高樓」。
如今,從橫琴口岸出發,順著天沐河走,沿途可以看見許多高樓。在當地一家房地產公司工作的胡丹娜對記者表示,自2009年橫琴新區掛牌成立以來,橫琴島上的基礎設施有了很大改善。近年來,橫琴持續推進養老產業發展,吸引不少相關企業投資,但記者在採訪過程也瞭解到,目前橫琴的專業養老機構有待增加,發展潛力仍然很大。
陳麗華居住的社區由小橫琴社區管轄。據小橫琴社區黨委副書記羅曉琪介紹,社區現有戶籍人口9746人,常住人口約16000人,常住澳門居民約1615人。近幾年,小橫琴社區下轄的居民社區入住率有明顯提升。羅曉琪表示,這背後的原因除了基礎設施發展,還有政府加大對居民服務的投入。
63歲澳門長者梁愛花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她喜歡社區舉辦的各種活動,包括唱歌、跳舞、書法、插花等,「這讓我感覺不寂寞」。據梁她介紹,在社區還能享受到其他福利,「年紀大一些的人在社區吃飯只需3元錢,還是四菜一湯。」
梁愛花所說的是小橫琴社區的「長者飯堂」。據羅曉琪介紹,「長者飯堂」的餐食受政府補貼,60—79歲本地戶籍長者個人僅用支付3元一餐;60歲及以上非本地戶籍長者個人支付6元一餐;80歲以上則免費用餐。橫琴其他社區也提供這一服務。
羅曉琪提到,社區還有在長者群體中非常受歡迎的理療服務,此外,澳門的醫生也會常來坐診。對於需要特殊照顧的人群,社區會安排志願者提供上門服務。現年67歲的澳門長者林文發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他的身體比較弱,社區的居家養老服務對他來說很有用,「現在,我自己待在橫琴的房子裏,照顧自己和養的兩條狗。」
據羅曉琪介紹,在橫琴這邊購房的人群,很大一部分是來自五湖四海的長者,不只有澳門人,還有來自北方的退休人士。社區的工作人員會說粵語和普通話,能拉近與長者之間的距離。
在小橫琴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對面,就是澳門街坊會聯合總會(以下簡稱「澳街總」)在橫琴的服務中心。這裏聚集了前來辦理事務、參加活動的社區居民。陳麗華說,如果沒有這個服務中心,她可能會放棄在橫琴長期生活,「澳街總會幫助我們解決問題,同時這裏也有各種社交活動。」
澳門街坊會聯合總會廣東辦事處橫琴綜合服務中心主任田翼對記者表示,在澳門,澳街總是領導澳門各區街坊會和附屬機構的社團,在內地,它更像是一個大型居委會,為包括澳門居民在內的橫琴居民提供服務。據他介紹,澳街總給橫琴帶來了澳門特色的社區治理模式。在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牽頭做基礎服務的情況下,動員更多志願者加入社區服務工作。記者看到,許多參與服務中心工作的人員都是年齡較長的附近居民,他們組織其他居民參與答題、扔飛鏢等遊戲。田翼說:「通過做活動的方式,我們能讓居民更快融入橫琴生活。」
(《環球時報》張雪婷趙霜楊沙沙王冬/文)
本澳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