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學者觀察:「台獨史觀」在臺的建構與變化
【中新社青島8月18日電】圍繞遏止、摒棄臺灣島內「台獨史觀」,防止錯誤史觀漸趨固化,兩岸學者近日在青島展開研討。
兩岸學者對於「台獨史觀」產生、興起的研究日臻豐富。檯曆史學者、辜金良文化基金會董事長藍博洲說,綜觀自日據時代以來的百餘年,祖國意識雖遭遇過挫折,但一直是臺灣社會的主旋律。直至20世紀90年代李登輝上臺,分離主義的知識份子利用歷史記憶逐步缺位的社會環境,加速建構「台獨史觀」。
「『台獨史觀』能捕獲認同,一是源於內容上的建構,二是因為政治上的推動。」臺統派團體統一聯盟黨主席戚嘉林表示,這一史觀就是妖魔化大陸,製造臺灣社會對大陸的歷史仇恨,以及對未來兩岸統一的恐懼感。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基礎教育、學術研究領域經年累月的推廣,讓「台獨史觀」一度成為所謂「政治正確」。
上海臺灣研究所所長倪永傑推估,民進黨當局建構所謂「臺灣主體性」的工程還將繼續,宗教、歷史等領域可能成為重點。中國人民大學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王英津對中新社記者說,受「台獨史觀」影響,臺灣的社會政治生態加速「綠化」,這將壓縮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和平統一的前景、空間。
今年「5·20」以來,民進黨當局將閩南語方言更名為「臺語」,甚至有人稱中華民族是「陷阱」、炎黃子孫是「傳說」……以「台獨史觀」為牽引的教育、文化施政愈發圖窮匕見。
臺灣銘傳大學兩岸研究中心主任楊開煌說,「台獨史觀」必然要崇洋媚外,必然要依附其他勢力,所以不可能感染到全部的年輕人,它沒有真正的號召力。事實上,今天的臺灣年輕人也認知到「台獨」的可能性低,看不到「為其奮鬥的價值」。
倪永傑引述一項2023年的調查指,15歲至25歲的年輕族群被一些人稱作「小紅書世代」,他們對統「獨」議題、兩岸關係的取態與所謂的「太陽花世代」有所不同。「台獨史觀」給臺灣社會造成深重災難,但邪不壓正,年輕人的變化也證明中華文化及中國人認同的強大吸引力。
正在青島舉行的2024年兩岸關係研討會上,多項議題涉及「台獨史觀」研究。上海東亞研究所副所長包承柯認為,這樣的設計就是針對民進黨當局不斷冒出的謀「獨」言論,從學術的角度去厘清「台獨史觀」謬論。
南京大學臺灣研究所所長劉相平對記者表示,面對島內「台獨史觀」書寫氾濫的嚴峻局勢,我們應該以中華民族史觀為主軸,加快構建臺灣史研究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並爭取臺灣史學界認可和接納。
「要本著『有一分材料說一分話』的求真求實精神開展更為系統、深入的研究,要為反制、遏止『台獨』話語提出針對性的概念。」劉相平說。
大陸在臺海開展執法行動 彰顯全面管控能力
【香港中通社8月18日電】中國福建海事局及東海救助局8月17日至18日在臺灣海峽共同實施海上巡航執法行動。分析指出,這是大陸常態化執法巡查的進一步延伸,海事管理機構對臺灣海峽的管控能力得到提升。
本次執法行動,是在大陸休漁期結束,大量漁業船舶進入臺灣海峽生產作業,商漁船碰撞事故風險可能加大的背景下開展。
據瞭解,這次行動巡航總里程413海裏,執法範圍覆蓋到了臺灣海峽中部以東2海裏的地方,最南端已經到達了臺灣淺灘,覆蓋面積比往年範圍更廣。
長期以來,作為世界最繁忙的航道之一,臺灣海峽內部船舶流量大,航行線路十分密集。除了連接東西兩岸,臺灣海峽還有諸多南北向航路,海峽中至少形成了五大航路交叉點。在這些交叉點水域,船舶發生碰撞的風險大,需要交通秩序的管理。
記者注意到,就在8月17日淩晨,一艘福建漳州籍漁船在福建海域沉沒。船上7人落水,3人獲救,1人死亡,還有3人失聯,正在搜救中。
上海東亞研究所副所長包承柯向記者表示,伏季休漁結束後,大量漁船出海作業,使得本就繁忙的臺灣海峽發生事故的幾率增加。此時更加需要一支強力的執法隊伍,來對海上交通安全進行監督管理,維護相關海域通航秩序,以保障運輸通道暢通,以及兩岸人員的生命財產安全。
對於大陸此次執法行動,臺海巡部門聲稱,將密切監控大陸公務船海上動態,堅定執法立場,捍衛海洋權益,保障漁民作業安全。
包承柯表示,臺灣有關方面日前公佈了「2·14」撞船事件調查結論,對涉事人員作出不予追究的處理。這是極其不負責任的行為,大陸方面也明確表示不能接受。本次執法行動,既是大陸以實際行動來對臺灣海峽進行精準、全面管理,也彰顯了對該區域的主權權利和管轄權,對所謂臺灣海峽「國際水域說」進行了有力回應。
此前,大陸涉海部門已經在廈金海域實現了常態化執法巡查。可以預見,這種常態化將進一步擴展到臺灣海峽,並將不斷升級和強化,形成一張嚴密、完善的法律安全網,讓船舶航行、兩岸人員物資往來都得到充分保障。臺灣方面應該切實配合大陸的執法行動,而不是干擾。
海峽兩岸